2015標準版本質量體系內審檢查表

9001條款及要求

檢查內容

檢查記錄

4.1 理解組織及其環境

Q:1、公司是否有企業簡介,並能充分反應公司內部情況,如:背景、經營範圍、財務表現、規模及設施、人力資源能力、技術優勢、知識等(內部因素)及涉及法律法規和專利技術、市場佔有率、主要合作夥伴及同行的影響、物理邊界、信息渠道(外部因素)?

2、在工作例會或管理評審會上,公司是否對公司的內部和外部因素的相關信息進行監視、評價和更新?

E:企業有無對這些內外部因素的相關信息進行監視和評審?

E/S:有無文審組織的相關文件?行業地方的新的法規要求?

E:組織的內部外部環境狀況?有哪些需要應對和管理的風險和機遇?相關的會議紀要?

4.2 理解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

Advertisements

Q:公司是否收集相關方需求及期望(上級及主要供方及客戶) 包括:

•顧客對事物的要求,如符合性,價格,安全性

•已與顧客或外部供應商達成的合同

•行業規範及標準

•和社區團體或非政府組織的協議

•法規法案

•備忘錄

•許可,執照或其他授權形式

•監管機構發布的制度

•條約,公約及草案

•和公共機構及顧客的協議

•組織要求

•自願原則或行為規範

•自願標示或環境承諾

•組織契約合同的承擔義務

E:與QEOH有關的相關方是誰?

這些相關方的有關需求和期望有哪些?

這些需求和期望中哪些是合規義務?是否具備相關的知識嚴格執行?

有無對這些相關方及其要求的相關信息進行監視和評審?

4.3 確定質量管理體系的範圍

Q:1、公司是否有明確的質量管理體系的邊界和範圍?並且該範圍和邊界應是已考慮公司內外部因素、相關方要求和公司產品服務;

Advertisements

2、公司的質量管理體系範圍是否形成文件,並得到保持?

E/S:組織有無界定管理體系的範圍的文件?

E/S:確定的地理邊界和管理邊界有哪些,表述是否準確?

S:有無滿足標準要求建立、實施、保持和持續改進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系統的文件?

4.4質量管理體系及其過程

4.4.1

Q:公司是否確定質量管理體系的整個過程,包括:是否確定這些過程所需的輸入和期望的輸出?是否確定這些過程的順序和相互作用?是否確定和應用所需的準則和方法(包括監視、測量和相關績效指標),以確保這些過程有效的運行和控制?是否確定這些過程所需的資源並確保其可用性?是否分派這些過程的職責和許可權?是否按照6.1的要求所確定的風險和機遇?是否對前述過程進行評價,是否按實實施變更,以確保實現這些過程的預期結果?是否有改進過程?

E:企業如何保證EMS體系有效運行?

是否考慮了4.1和4.2的內容?

是否包括了變更的策劃?

4.4.2

Q:1、公司是否形成質量管理體系文件以支持體系運行?

2、公司是否保留各類記錄以證明體系的正常運行?

5.1領導作用與承諾 5.1.1總則

Q:最高管理者是否能證實對質量管理體系的領導作用和承諾?包括:

-確保體系的方針、目標;並與組織環境和戰略方向相一致;

-體系要求融入組織業務過程;

-促進使用過程方法和基於風險的思維; -確保體系所需資源的可用性; -溝通管理體系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確保體系實現預期效果;

-促進、指導和支持人員為體系的有效性做出貢獻;

-推動改進;

-支持其他相關管理者在其職責範圍內發揮領導作用。

E/S:最高管理者對管理體系的領導作用和承諾提供哪些證據?

E:內審的有效性、目標的實現程度、方針、目標與戰略的一致、文件適合於業務過程、提供的資源、合規性評價結果、最高管理者參與或指導哪些培訓、如何支持中層領導或管理人員工作?

5.1.2 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Q:最高管理者是否能通過確保以下方面,證實其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的領導作用和承諾:

a)確定、理解並持續地滿足顧客要求以及適用的法律法規要求;

b)確定和應對能夠影響產品和服務的符合性以及增強顧客滿意能力的風險和機遇;

c)始終致力於增強顧客滿意。

5.2 方針

5.2.1 制定質量方針

Q:1、最高管理者是否制定、實施和保持質量方針?

2、在考慮質量方針時是否考慮如下內容: -基於組織使命,願景,指導原則及核心價值觀建立的戰略方向

-組織成功所需的改進程度及類型

-期望或渴望達到的顧客滿意度

-相關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及期望

-達成預計結果所需資源

-利益相關方的潛在貢獻

E/S:查看管理方針的內容是否規定保護環境、履行合規義務、持續改進?

E/S:管理方針的內容是否與組織的宗旨和環境相適應,並支持戰略方向?是否滿足要求和持續改進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體系有效性承諾?是否提供製定和評審目標的框架?是否履行保護環境及其合規義務的承諾?是否傳達給員工並可為相關方獲取?是否定期評審?

5.2.2 溝通質量方針

Q:1、質量方針是否形成文件?

2、是否有對組織員工、職能人員及利益相關方進行質量方針的溝通,確保質量方針被清晰地理解並貫穿於整個組織。

5.3 組織的崗位、職責和許可權

Q:公司內各職位職責是否明確?許可權分派、溝通和理解是否適宜?各職責間關係是否明確?

E/S:查看部門職責與許可權,各部門職責是否有重疊或真空?許可權是否明確?理解是否清晰?

是否分派職責和許可權,以包括確保體系符合標準要求?確保各過程獲得預期效果?向最高管理者報告QEOH的績效和改進機會?在組織推動以顧客為關注焦點?在策劃和實施管理體系變更時保持完整性?

是否任命最高管理者中的成員承擔特定的職業健康安全職責,按標準建立、實施和保持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向最高管理者報告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業績和任何改進的需求?被任命者是否被公開?所有管理人員是否承諾對體系持續改進,並能在控制的領域內承擔責任?

6.1 應對風險和機遇的措施 6.1.1

Q:企業是否有明確可能所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機遇?為確定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機遇: 1、公司在策劃質量管理體系時,是否考慮內部和外部因素?

2、公司在策劃質量管理體系時,是否有理解相關方需求?

E:策劃環境管理體系時,是否考慮到4.1和4.2中所提及的問題?有無指出環境管理體系的範圍?是否確定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機遇?以及潛在的緊急情況?有無相應的需要應對風險和機遇的文件化信息?

6.1.2

Q:1.公司是否有策劃應對風險和機遇的措施?這些措施可能是產品及服務的檢查、監視和測量、校準、產品及過程設計、糾正措施、規定方法和工作指導書、培訓及使用有能力人員等方面。 2.應對風險和機遇的措施是否得到實施和評價措施的有效性?

E/S:有哪些環境因素及重要環境因素?如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因素信息是否及時更新?

E/S:是否存在能夠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的確定過程如何控制?

第一階段審核:關注主管部門,查相關記錄,驗證辨識與評價過程是否符合程序?抽一部分危險源,評定其辨識的合理性、科學性;現場巡視各處,簡單驗證危險源是否有遺漏,風險評價是否合理?

第二階段審核:風險評價方法是否及時主動?現場核實針對識別出的不允許、重大、中度風險制定目標,管理方案及採取控制措施是否落實?風險評價是否與運行經驗和採取的風險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適應?為確定提供資源,保證風險運行控制提供了信息嗎?提供必要的檢測活動是否已落實?重點查看企業各過程需要爭取控制措施的風險是否有遺漏?評價是否合理?是否批准、傳達?

E/S:與組織環境因素有關的合規義務有哪些?有無形成文件的信息?其他要求的適用性如何?

版本是否及時更新?判斷是否準確?現場驗證其適用性。第二階段關注法規的落實,員工和其他相關方是否及時獲取了法規及其他相關方的信息?

E:策劃的措施是否與業務活動過程相融合?

如何評價這些措施的有效性?

6.2 質量目標及其實現的策劃 6.2.1

Q:1、公司質量目標是否與質量方針保持一致? 2、質量目標是否可測量?

3、質量目標是否適用於公司?

4、質量目標是否與產品和服務合格以及增強顧客滿意相關?

5、是否對質量目標進行監視?

6、是否將質量目標與各相關方進行溝通? 7、質量目標是否適時更新?

8、質量目標是否形成文件並保存?

E/S:是否建立QEOH目標,目標是否圍繞職責、是否圍繞部門確定的重要環境因素、合規義務並考慮風險和機遇?目標值、目標項適當時是否提供?目標是否選擇適當的參數來量化評價?如何溝通?

E:通過哪些方法實現目標?

評價目標結果的參數是哪些?

6.2.2

Q:在策劃如何實現質量目標時,公司是否有考慮:

1、完成的時限;

2、由誰去完成目標;

3、是否有充足的資源;

4、如何評價結果。

6.3 變更的策劃

Q:在質量管理體系變更前,公司是否對其進行評估?

-變更目的及其潛在後果;

-體系的完整性;

-資源的可獲得性;

-職責和許可權的分配或再分配。

7.1資源

7.1.1總則

Q:1、公司是否有對為滿足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的人力資源、材料、能力、信息、設施等進行評估?

2、公司是否識別各種現有制約,即為減少不良影響或達成目標需要什麼,以及需要什麼措施?

E/S:組織為建立、實施、保持和持續改進管理體系所需的資源有哪些?

是否配備所需的人員、基礎設施?如何確定、提供並維護所需的環境?

是否有相應的文件確定組織所需的知識,並在必要的範圍內可得到?

7.1.2人員

Q:1)是否對從事影響質量活動的部門、層次、人員進行了識別?

2)是否確定了從事影響產品質量工作人員所必需的能力?是否對影響產品質量工作的人員能力勝任與否進行了評價和考核?經理、質量檢查人員、特種作業人員是否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持證上崗?

7.1.3基礎設施

Q:1、組織在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體系策劃和為實現產品/服務過程策劃中是否確定和提供並維護為實現產品符合性所需的基礎設施?

2、基礎設施包括建築物、工作場所和相關設施、過程設備(硬體和軟體)等是否進行了適當的維護?並能保持實現產品的符合性?

3、支持性服務如運輸或通訊等是否能確定和提供?

7.1.4過程運行環境

Q:1、公司是否提供適當的工作環境?

2、公司是否為員工提供培訓機會?

3、公司是否合理安排工作,預防人員筋疲力盡?

7.1.5監視和測量資源

Q:1、公司是否具備測量設備?測量設備是否經檢定或校準? 2、監視和測量是否有計劃?記錄是否保存?

E/S:如何監視和測量資源?

7.1.6 組織的知識

Q:公司是否定期總結並收集各項管理經驗,並進行交流?以確保經驗知識的積累;Ÿ 獲取組織內部人員的知識和經驗;從顧客、供應商和合作夥伴方面收集知識;獲取組織內部存在的知識(隱性的和顯性的);與競爭對手比較;與相關方分享組織知識;根據改進的結果更新必要的組織知識。

7.2能力

Q:1)是否對從事影響質量活動的部門、層次、崗位人員進行了識別,對各類人員所需的教育、培訓、技能和經驗提出了要求?

2)針對需求是否提出了培訓計劃(包括特殊工種、工作人員)或採取其他措施並組織實施?

3)通過何種方式宣傳/培訓確保員工意識到所從事活動的相關性和重要性,並為實現質量目標做出 貢獻?

4)是否適當地保存了教育、培訓、技能、經驗的記錄?

5)看培訓需求是否合理?是否按計劃實施?通過查相關記錄驗證計劃完成情況,抽查相關培訓和評價記錄。

E/S:與績效有關的人員和與合規性有關的人員的能力要求有哪些?

能力要求描述中有無對人員適當的教育、培訓或經歷要求,確保員工能夠勝任?

有無相應措施獲得所需能力,如何評價措施有效性?

有無相應的記錄證明人員能力?

7.3意識

Q:1、公司員工及各相關方是否知曉公司質量方針、質量目標

2、公司員工及各相關方是否明確「可接受」產品和「不合格」產品和服務的知識和理解。以及當產品和服務不滿足規範時,該如何去做。

3、公司是否質量體系有相關溝通過程。

E/S:現場觀察員工工作習慣、行為、與重要環境因素有關崗位人員的操作或行為或現場的狀況感知,員工是否知曉管理體系方針和目標?

員工是否知曉與工作相關的重要環境因素和相關環境影響?

員工是否知曉其對管理體系的貢獻?

員工是否知曉不符合管理體系要求的後果?

7.4溝通

Q:1) 最高管理者應確保在組織內建立適當的溝通過程,並確保對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體系的有效性進行溝通。各職能層次間的溝通是如何開展的?對信息溝通的職責和方法以及對重大事件、問題的溝通是如何開展的?

2) 是否使用了恰當的溝通形式?開展的情況,信息是否被有效的利用?

3) 溝通的內容是否能促進組織質量活動協調和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體系過程及其有效性?

E/S:組織如何進行內外部溝通?

如何策劃內外部溝通的過程?

有哪些記錄來證明?

重要環境因素、環境績效、合規義務和持續改進建議相關信息。

E:內部交流是否包括最適當的職能和層次?是否包括員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議?

外部信息交流的內容?正面的?負面的(如投訴)?是否及時給出清晰回復?是否涉及績效的改進?

7.5 形成文件的信息

7.5.1 總則

Q:公司是否按標準要求和按公司情況形成質量管理體系文件信息?並保持和保留這些文件信息?

E/S:公司有無文件化的管理體系?體系文件中是否包括方針和目標?有無對管理體系覆蓋範圍的描述?有無對體系的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相關文件的查詢途徑?標準所要求的文件和記錄?為確保涉及職業健康安全風險管理過程進行有效策劃、運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記錄?

如何進行文件的分發、存儲、更新、保留和處置等?

如何識別外部文件,文件是如何保管的?文件是否有標識和說明?文件都有哪些形式?是否經過評審和批准?

記錄控制程序是否完整,是否有可操作性?程序文件是否為有效版本?記錄控制程序是否對記錄的標識、收集、編目、歸檔、保存、維護、查閱、處置管理做出了規定?記錄控制情況如何?記錄的形成與質量活動是否同步進行?與本組織的記錄有哪些?與受審核部門有關記錄有哪些?是否有保存期的規定?記錄是否按檔案管理規範的要求處理和管理?

7.5.2 創建和更新

Q:是否規定了文件的保管辦法?

是否規定了評審文件的有效性?

是否規定了失效文件的處置、管理辦法?

所有文件是否字跡清楚?標識是否明確?

文件發布前是否得到授權人的批准?是否均註明制定或修訂日期?

文件的查找是否方便?文件的保管是否有效?

7.5.3形成文件的信息的控制

Q:文件化信息內容是否完整?版本是否有效?

文件化信息是否對記錄的標識、收集、編目、歸檔、保存、維護、查閱、處置管理做出了規定?

文件化信息的形成與活動是否同步進行。 與本組織有關的文件化信息有哪些?與受審核部門有關的記錄有哪些?是否有保存期的規定?

文件修改後是否重新批准?識別修改狀態的方法是什麼?使用時是否都使用適應文件的有效版本?

文件化信息是否按檔案管理規範的要求處置和管理?

8.1 運行的策劃和控制

Q:1、在在確定產品和服務要求時,公司是否考慮如下因素:顧客和法律法規要求、組織戰略要求、利益相關方的相關要求? 2、是否建立過程式控制制,產品和服務驗收的準則,公司是否考慮:風險和機會、質量目標、產品和服務要求? 3、根據產品和服務提供過程的性質和複雜度,公司是否確定所需的資源以及現有資源是否充足?

4、公司是否制定有效措施,用於控制:確認滿足了準則、交付了預期的輸出、識別了需要改進的區域? 5、公司是否形成並保持、保留準則及支持準則的運行的成文信息?

E/S:組織有哪些運行控制?根據運行的性質、識別出風險和機遇、重要環境因素及確定的合規義務有哪些運行控制要求?有無明確運行準則?對變更的控制?異常情況的評審?產品設計開發的輸出的有關信息中是否包括生產周期每一階段的環境要求?採購過程的控制?對外部供方的控制的類型與程度?運輸、交付、使用、最終處置等?現場驗證控制是否有效:雜訊控制、化學品控制、廢棄物控制、污水控制、廢氣控制、能源資源控制、職業病防治管理等?

E/S:有無應急準備?應急準備物資是否齊全?現場有效性如何?響應的管理?是否進行了預案演練?是否定期評審響應措施?是否發生過緊急情況?是否進行糾正措施?是否向有關相關方提供信息或培訓?

潛在事件、事故是否遺漏?預防手段如何保持?應急程序是否有驗證?如火災、報警、滅火整個過程是否按規定去做?

8.2 產品和服務的要求 8.2.1顧客溝通

內容包括:

Q:1、公司是否溝通要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細節,以便顧客理解提供的是什麼?

2、是否明確顧客可如何聯繫公司進行提問、訂購產品或服務?公司將如何告知顧客相關變更?

3、是否建立適當形式讓公司從顧客處獲取有關問題,疑慮,投訴,正面和負面反饋的信息?

4、適宜時,是否可確保顧客得知公司如何處理和控制顧客財產?

5、是否可確保在出現緊急情況時,積極與顧客就可能的事宜和可採取的措施進行溝通。這裡的事宜是指對滿足顧客要求有負面影響的問題。

8.2.2產品和服務要求的確定

1、定義產品和服務要求時是否考慮:產品或服務的目的是什麼、顧客需求和期望、相關法律法規要求? 2、在確定是否滿足了作出的產品和服務承諾時,組織宜考慮如下因素:可用的資源、能力和產能、組織知識、過程確認?

8.2.3產品和服務要求的評審

Q:1、公司是否評審了對顧客作出的承諾?評審內容包括: a)交付和交付后的行動,例如運輸,用戶培訓,現場安裝,質量保證,維修,顧客保障;

b)是否可滿足隱含的需求——產品或服務宜能滿足顧客的期望(例如,酒店房間預期是乾淨的,提供基本的設施,且預期酒店員工能有禮貌和樂於助人;瓶裝水應能安全飲用);

c)組織為超越顧客期望/提高顧客滿意度/符合內部方針而選擇滿足的其它要求,

d)是否已考慮和滿足了適用的法律法規要求;

e)是否對合同或訂單做出了變更。 2、是否保留評審信息所形成的文件?

8.2.4產品和服務要求的更改

Q:如項目要求發生更改,是否及時將更改通知相關人員,相關文件是否進行修改並保留。

8.3 產品和服務設計與開發 8.3.1 總則

Q:公司是否建立和實施設計開發過程?

8.3.2 設計和開發策劃

Q:1) 是否對每一項新產品的設計和開發進行了策劃和控制?是否符合產品的特點?

2) 策劃輸出是否形成了文件?其法律內容是否確定了設計開發階段和進程、各階段活動(含評審、驗證和確認)的內容?

3) 是否明確了開發活動中人員的職責和許可權?

4) 設計過程中不同之間小組的介面管理是否明確職責分工?溝通和銜接是否有效?

5) 策劃輸出是否隨設計進展適當予以更新?

8.3.3設計和開發輸入

Q:1) 與產品要求有關的設計開發輸入是否有規定?形成何種文件?有關輸入是否保持其記錄?

2) 是否明確了輸入的內容,其中包括:產品功能和性能要求,適用的法律、法規要求,適用時以前類似設計提供的信息,設計和開發所必需的其他要求?

3) 輸入的充分性與適宜性是否進行了評審,以保證其完善、清楚且不自相矛盾?

8.3.4 設計和開發控制

Q:1) 是否按規定在適宜階段進行系統的設計和開發的評審?

2) 是否評價了該階段的設計開發的結果有滿足要求的能力?

3) 是否能在評審中識別和發現設計中的不足和問題,並提出必要的措施,以期有效解決? 4)評審的結果和評審決定採取的措施及其實施的情況是否予以記錄?

5)評審參加者是否與設計開發階段有關的職能代表? 6)是否規定了開展設計驗證活動的辦法?

7)其驗證方法是否適當,足以確保輸出能夠滿足輸入的要求?

8)驗證是否有明確的結果並予以記錄?

9)驗證中發現的問題及任何必要的措施的實施是否予以記錄? 10)對設計和開發確認的目的性即確保產品能夠規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預期用途的要求是否明確?是否對施工部門進行圖紙會審和設計交底並對結果進行確認?

11)是否按規定在產品交付或實施之前完成?其方法是否適當(不可行者除外)?

12)是否有明確的確認結果,並對確認中發現的問題和任何必要的措施實施的記錄應予保持?

8.3.5 設計和開發輸出

Q:1) 設計和開發的輸出是否規定形成文件?並對設計輸出進行了驗證?

2) 輸出文件是否包含或規定:滿足設計和開發輸入的要求,為採購、生產和服務提供適當信息、包含或引用產品接收準則、規定對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產品特性?

3) 輸出文件在開發之前是否按規定許可權批准?

8.3.6 設計和開發更改

Q1)應識別設計和開發更改並保存記錄。適當時,應對設計和開發的更改進行評審、驗證和確認,並在實施之前得到批准。

2)設計和開發的更改對產品組成部分和已交付產品的影響,是否進行了評審?

3)更改評審結果及任何必要措施是否記錄?

8.4 外部提供的過程、產品和服務的控制

8.4.1 總則

Q:1、公司是否識別由外部提供的過程、產品和服務? 2、公司是否制定措施對外部提供的過程、產品和服務進行管控?

8.4.2外供類型及控制程度

Q:1、對外供單位是否明確管理控制目標?是否能滿足顧客要求及滿足適用法律法規要求?

2、公司是否確定並實施對外部供應商實施的具體管控?是否進行供應的驗證?

8.4.3向外部供方提供的信息

Q:1、公司是否向外供單位明確產品和服務內容?要求的方法、過程和設備?對產品和服務放行的要求?對外供單位的人員要求?

2、公司是否有對外供單位的控制和監視記錄?

8.5 生產和服務提供

8.5.1產品和服務提供的控制.

Q:1) 組織是否策劃並在受控條件下進行施工和服務提供。

2) 生產及施工現場是否得到相應表明產品特性的信息以確保達到標準規定的質量要求?

3) 生產、施工和服務是否得到必要的作業方案等?是否得到技術、安全交底?防範人為錯誤?是否按要求進行了實施?

4) 施工/生產/服務設備機具/設施是否滿足生產/服務運行的要求?是否鑒定通過?是否進行了維護和保養?

5) 監視和測量設備是否齊備並滿足要求?是否鑒定通過?

6)是否實施監視和測量活動,收集和檢查生產、服務的過程記錄?

7)是否對需要確認的過程進行確認或再確認?

8.5.2輸出的標識和可追溯性

1、在適當時是否在生產和服務運行的全過程規定了適宜的方法對產品進行標識,並實施?

2、當有可追溯性要求時,是否控制和記錄了產品惟一性標識?

3、針對產品監視和測量要求,是否有規定並進行識別產品狀態的標識?

8.5.3顧客或外供方財產的控制

Q:1、是否明確了哪些是顧客財產或外供方財產,包括知識產權,並作出控制的規定?

2、如何愛護和保管顧客財產或外供方財產(包括識別、驗證、保護和維護供其使用或構成產品一部分的顧客財產或外供方財產)?

3、出現的問題(如損壞、丟失、不適用等)是否做好記錄及報告?

8.5.4防護

Q:1、是否針對產品或服務在組織內或到交付預定地點期間對產品符合性提供防護要求和措施?

2、是否按要求對產品或服務及產品或服務的組成部分標識、搬運、包裝、貯存和保護已實施適用的防護?

8.5.5交付后的活動

Q:1、是否有針對此次產品或服務的實施進行合格性評價?

2、是否實施與產品和服務相關的服務? 3、是否滿足顧客要求?

4、是否收集顧客反饋記錄?

8.5.6更改控制

Q:1、生產和服務是否有變更?

2、變更是否留有評審?

3、變更實施前是否有驗證或確認?

4、變更是否有批准?

5、變更是否有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

8.6產品和服務的驗證、放行

Q:1、對產品和服務的放行是否有適宜人員的批准,並可追溯?

2、對放行人員授權是否有文件化信息來確定? 3、 施工及生產工作中是否進行了規定的自檢、互檢、交接檢?對關鍵過程對其實施的監視和測量或檢驗能夠是否符合規定要求?施工日誌能否反映過程檢驗內容?符合驗收準則的證據是否形成記錄?是否表明經授權負責產品放行的責任者?

4、在產品已滿足了各項要求后,方可放行產品和交付,在竣工驗收前是否進行內部驗收?

5、是否實行當產品未能圓滿完成之前放行時,除非得到有關授予權人員的批准及適用時得到顧客的批准,否則在所有策劃安排均已圓滿完成之前,不得放行產品和交付服務?是否實施了分階段及竣工驗收?

6、對產品放行是否做出規定並實施?

7、交付和交付后的服務是否符合規定要求並實施?

8.7不合格(產品和服務)輸出的控制 8.7.1

Q:1) 是否規定了對不合格產品的識別、評審和處理控制方法,並明確了控制及處置的有關職責和許可權?有無分級報告流程?

2) 是否按要求開展控制活動,包括:

-----採取措施消除已發現的不合格?

-----經有關人員批准,適用時經顧客批准讓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

-----採取措施防止其原預期使用或應用?

對不合格的評審方式是否明確?評審結果是否得到實施?不合格是否得到糾正或再次驗證?

3) 不合格的性質以及隨後所採取的任何措施的記錄包括所批准的讓步的記錄並保存。

4) 對交付或開始使用不合格是否採取措施並實施?是否對處理結果進行檢查驗收?

5) 是否對讓步使用、放行或接收由有關授權人員批准或顧客批准?

8.7.2

Q:1、公司是否有保留不合格輸出所形成的文件信息:糾正不符合的措施;為避免重複出現不符合而採取的糾正措施;和負責批准發布不合格產品或服務的人員。

2、公司是否保留有關以上內容的文件化信息確保過程的改進和優化

9.1.1監視、測量、分析和評價總則

Q:1)組織對產品的特性和接收準則是否進行了規定?

2)對產品的監視和測量是否進行了策劃/計劃?在產品實現過程的適當階段進行哪些監視和測量,並形成文件(指導文件)?

3)何時實施監規測量?何時對結果進行分析評價?是否保留成文的信息?

E/S:第一階段審核:是否策劃監視測量分析評價過程?

E/S:第二階段審核:目標的完成情況?資源的消耗、廢棄物的排放量?運行過程中的準則的實際數據?確定為合規義務完成情況?環境績效的內部信息的溝通方式?監視測量過程中是否使用計量器具,如何管理的?收集事故、職業病、事件等檢測結果?被審核方守法記錄?

9.1.2顧客滿意

Q:1、公司是否進行了顧客滿意度調查或其他方式獲取所需信息?滿意度調查是否達到管理目標?

2、公司是否針對獲取到的顧客反饋進行分析和評價?並作為管理評審輸入。

E/S:公司對環境控制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要求?是否確定合規性評價的頻次、條件、結論及相關的證實?是否出現不合規情況,採取何種措施?排污許可證總量控制的情況?識別為合規義務的執行情況?

關注目標檢查執行情況?關註定期評價法律、法規符合性審核驗證其是否違法?查設備校準記錄?有無對事故、疾病、事件和其他不良績效的歷史證據的統計監視?監視異常時如何處置?

9.1.3 分析與評價

Q:1、組織是否確定、收集和分析適當的數據,以證實質量體系的適宜性和有效性?

2、對數據來源渠道和收集方法、頻次是否進行了規定?

3、組織收集的是否包括了來自監視和測量以及顧客滿意程序、產品要求的符合性、過程和產品特性及其趨勢,包括採取預防措施的機會及來自供方的信息?信息收集是否符合規範7條內容要求?

4、組織是否及時利用這些信息來評價質量體系的適宜性和有效性?針對風險和機遇所採取措施的有效性;針對風險和機遇所採取措施的有效性;尋找在何處可以進行對質量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的機會,

5、公司是否建立和實施改進、糾正措施的管理要求?是否保存質量管理改進與創新記錄?

6、是否調查分析了不合格的原因

9.2 內部審核 9.2.1

1)公司是否定期進行內部審核?2)內部審核的頻次和結果是否滿足企業體系運行要求?

E/S:公司是否定期進行內部審核?內部審核的頻次和結果是否滿足企業體系運行要求?

E/S:內部審核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實施和保持?

9.2.2

Q:1)是否根據過程情況確定內審頻次? 2)是否選定適合的內審員進行內審? 3)是否確定每次內審的準則和範圍? 4)內審結果是否上報相關管理者? 5)內部審核中發生的問題是否採取糾正? 6)內部審核相關文件是否有保留?

E/S:有無內部審核方案及相關的文件化信息?內部審核方案有無考慮相關過程的環境重要性、影響組織的變化以及以往審核的結果?是否規定每次審核的準則和範圍?如何選擇審核員並實施審核,確保審核過程的客觀與公正?有無相相關管理者報告審核結果?

9.3 管理評審 9.3.1 總則

Q:公司是否定期召開管理評審?並在管理評審中確定質量體系的運行是否適宜、充分和有效,並與組織的戰略方向一致?

E/S:管理評審輸入資料是否滿足要求?是否包括以為管理評審採取措施的情況?環境目標的實現程度?組織環境績效方面的信息?資源的充分性?來自相關方的有關信息交流?應對風險和機遇採取的措施是否有效?有無改進的機會?管理評審輸出資料是否滿足要求?並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體系改進有關的信息?環境目標為實現時需要採取的措施?改進管理體系與其他業務過程融合的機遇?任何與組織戰略方向相關的結論?

9.3.2管理評審輸入

Q:管理評審輸入資料是否滿足標準的要求?

9.3.3管理評審輸出

Q:管理評審輸出資料是否滿足標準的要求?並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有哪些改進的機遇?

10 改進 10.1總則

Q:公司是否採取正確的糾正預防及改進措施?

E:如何確定和選擇改進機會,採取了哪些措施?

S:抽一部分記錄,看是否按程序要求進行原因分析寫出對策?看糾正措施是否合理?現場驗證糾正預防措施的效果如何?

10.2 不合格和糾正措施 10.2.1

Q:1) 是否建立和實施改進、糾正措施的要求?是否保存管理體系改進與創新記錄?

2) 是否調查分析了不合格的原因(包括顧客報怨)在內),並起到防止不合格再發生的目的

3) 是否針對原因提出措施並實施和記錄結果?

4) 糾正措施的實施是否驗證其效果,並作出評價?重大的糾正措施是否成為管理評審的輸入?

E/S: 是否建立和實施改進、糾正措施的要求?是否保存管理體系改進與創新記錄?採取何種措施控制和糾正不合格?處置時產生的後果包括?

是否調查分析了不合格的原因(包括顧客報怨)在內),並起到防止不合格再發生的目的

是否針對原因提出措施並實施和記錄結果?

糾正措施的實施是否驗證其效果,並作出評價?重大的糾正措施是否成為管理評審的輸入?

是否更新風險和機遇以及管理體系?

有無相應的記錄來證明不合格的性質、隨後採取的措施,以及糾正措施產生的結果?

10.2.2

Q:公司是否按要求保留形成文件的不合格和糾正措施信息?

10.3持續改進

Q:公司是否對管理體系的有效性、適宜性和有效性對管理體系進行適當調整?

E/S:公司是否對管理體系的有效性、適宜性和有效性對管理體系進行適當調整?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