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集注》心得

前兩天,又溫習了一遍朱熹的《四書集注》今天略談心得。讀書和看書是兩個概念,而在今天人們似乎對這個方面不作嚴格上的區分。所以,我讀過一本書與我看過一本書。一般人們在意識里認為是一個意思,這是約定俗成的錯誤認知。但是,無論是看或者讀都需要一個正確的態度。這次,溫習經典,我是深有體會了。平心靜氣,邊讀邊思,用心專心。是普通道理也是讀書的不二法門。而走馬觀花式的看書,適合看新聞,並不適合看書。所以說「學而不思則罔。」,「天地不交則否。」

關於《四書》古人固然有雲「四書,六經之階梯也。」所以《四書》在中國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地位。這裡我就不贅述了。我主要講講我的讀後心得。

第一、《大學》按照朱子的說法,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實,是不是孔子之言古來一直是個公案。其次,任何著述不管是誰說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本著作有沒有價值。《大學》的三綱目:明德、親民、止至善。我個人認為《大學》主要本義,在於直指人心。且千變萬化一切只是從心入手。所謂的「如惡惡嗅,如好好色。」是說以立誠致知為本,而不自欺欺人。所說的「欲修其身者在正其心。」為學、修身次序,由淺近到深遠,因形而下的器至形而上的道。所以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自二程推高,後世尊信,奉為聖經讀習至今,其價值可知。

第二、《中庸》近代餘杭章太炎把《中庸》經義類比佛教小乘經典。因為我不懂佛經,所以還沒理解到那個程度。就我個人理解,《中庸》精義,在於朱子的《中庸章句序》里概括的那四句話。所謂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據朱子自己說這是堯、舜、禹授受天下之際所傳心法。當然,這些比較大的道理因年代久遠而無從考證。我們主要也是以它的價值而論,至於是不是五帝授受的心法倒不重要。不過整篇《中庸》論述的並不是一般人認為的「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恰恰相反《中庸》論述的是「人能弘道」的道理。《中庸》之道並非是保守,相反中庸之道講的是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道理。

第三、《論語》。記得《清華周刊》當年讓梁啟超推薦國學讀物,梁啟超把《論語》列為第一。並且說道「《論語》實乃中華文化思想總源泉也。」錢穆也很推重《論語》。而朱熹《四書集注》裡面宋儒對《論語》的註解,的確精當,不愧大家境界。據說,迄今為止《論語》最好的註解是清儒劉寶楠的《論語正義》。要我說《論語》相對於中國人,相當於《聖經》對於整個西方世界。所以《論語》的價值與意義,就不用我廢話了。觀看諸弟子問仁,問智,問勇。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論語》二十篇五千餘字,孔子的「吾不知也。」說過很多次。可見聖人的謙德與慎言。我的心得:讀了《論語》以為迂闊而不切實際的人,是沒讀懂。讀了之後以為是不易之真理的人,才算入門。

第四、《孟子》記得唐代韓愈曾評價孟子,說孟子「功不在禹下。」這個評價可是不得了。自孔子而後,戰國先秦時代,得孔子真義。被後世稱作孔門嫡傳者,一為孟子;一為荀子。荀子只是因為「性惡」論,后儒避之。所以直到唐代,才有人為《荀子》作註解。不像孟子說「仁義」講「性善」自稱孔子之徒,而以堯舜禹之道,夏商周三代聖王為號。后儒譽之為「亞聖」說「功不在禹下。」以前我讀《孟子》給我的感覺與《論語》差不多,認為迂腐。隨著年紀的增長,閱歷的漸深,蹉跎的歲月。慢慢的才知道先聖誠不我欺,所論處處哲理。讀《論語》《孟子》以為迂腐的人,恰恰反應了自己的良心被昧的差不多了。好比一面蒙了塵的鏡子,已經不能照物了。慢慢的就迷失自我了。

《四書集注》雖然不像以前,是帝王將相,朝野士夫,日習夜誦的聖經。但是,這本書的歷史和思想價值,是永遠不變的。它不僅僅是反應了宋儒對儒學的理解,更是中華文脈存續的一大關鍵。上承兩漢,下迄明清,包括在遙遠的未來。我相信宋儒的《四書集注》會永遠被傳承下去的。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