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一條中國傳統文化的「綱」

終於,把錢文忠先生解讀的《三字經》讀完了,一篇列印出來不過短短三兩頁紙的古代童蒙讀物,竟然被先生解讀成了五百五十多頁的鴻篇巨著,心中不由得升起一個結論性的觀點成語:綱舉目張。《三字經》真的是傳統文化的一條綱,後面穿起了太多太多文化常識。而這些,又恰恰是我們今人所不了解並熟悉的,何況孩童?因此,南懷瑾、周汝昌等一輩大德,一直力薦大眾多了解中國的「三百千千」實不虛妄。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光」、「三才」、「三綱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分別是什麼?「四書五經」和「孝經」又是怎麼回事?中國的歷史排序您能說清楚嗎?「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您能掰著手指頭說給孩子們聽嗎?

Advertisements

還有那些歷史上有名的、經典的刻苦學習的人物,從七歲的項橐、李泌、劉晏,八歲的祖塋、二十七歲的蘇老泉,到八十二歲的梁灝;從頭懸樑、錐刺股,到囊螢映雪,這些又能夠給我們以何樣的啟發?

這樣一條線,展開、鋪開,還不敢每個關鍵的地方都往深了鋪展,只是常識性地介紹,三字經竟然發揮到這種地步。這或許就是經典的力量與其魅力所在!

因此,我們到底應該讀什麼?我們應該如何讀?我們現在還要不要讀這些古代私塾里用作兒童發矇之用的所謂「小兒科」的讀物?這本書,或許會給你答案。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