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鑒定權威趙自強:古陶瓷鑒定十二秘訣

在當今廣州、華南乃至整個中國,要評選一下見過「國寶」級瓷器數量最多的人,趙自強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

他從廣州文物店的小師傅做起,逐漸成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他是個「淘寶」高手,窮鄉僻壤的廢品站、被人遺忘的庫房角落、魚龍混雜的舊貨市場,處處是他「撿漏」的舞台;他是「國寶把門神」,憑藉一雙「火眼金睛」,鎮守中國南大門的海關口岸,一次次地將偽裝成工藝品的國寶級文物從文物販子手中成功截留。。。

大家簡介

趙自強,1939年生,1961年開始從事文物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廣州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曾拜我國著名的古陶瓷鑒定專家孫瀛洲先生為師。1965年,他到北京故宮等文物單位學習文物鑒定知識,得到北京的老前輩、老專家耿寶昌、孫會元、李鴻慶、付大卣、趙嘉章等人的悉心指導。之後,他在廣州市文物總店、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廣州博物館等文物單位從事文物出口鑒定、文物徵集、議價、鑒定等工作。1993年至1997年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之聘進入全國館藏一級文物鑒定、確認專家組(四人小組)工作,對全國文物、博物館館藏一級古陶瓷做了一次全面鑒定和確認。半個世紀以來,經其鑒定、確認、搶救過的文物多達幾十萬件,為保護國家歷史文化遺產做出重大貢獻。個人著作有《古陶瓷鑒定》。主編有《民間藏珍》、《芸窗清供》、《青瓷、青白瓷珍品》、《中國歷代茶具》等。

Advertisements

往事 搶救國家一級文物

1961年秋天,趙自強從廣州電影學校畢業了。因為「組織需要」,他來到廣州市文物商店上班。

當時文物店的老師傅,大都是新中國成立前開古董店的老行尊,趙自強工作的內銷部,作為專門向國內知名專家和高級幹部銷售古董的部門,可謂「往來有鴻儒」。金明、歐初、吳南生、商承祚、容庚、馬師曾是這裡的常客。掉到了古董堆里的趙自強,天性單純刻苦,又有名師指點,鑒賞能力飛速提升,很快就立了大功:1963年,他在人民南路的一家門市裡,發現一個標價120元的「仿古」明代宣德青花雲龍大盤異常精美,於是將其撤下,拿回內銷部。後來經故宮博物院孫瀛洲鑒定,這個大盤居然是國家一級文物。

1964年,趙自強被派往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市文物商店學習。在這期間,他師從著名古陶瓷鑒定專家孫瀛洲先生,並得到孫會元、趙嘉章、傅大卣等先生的悉心指導。在堆滿了各代文物的故宮庫房、在民間文物薈萃的琉璃廠以及京郊工地上的瓷片堆里浸潤了兩年,趙自強的古陶瓷鑒定知識漸成體系,對瓷器的領悟力也更上了一個層次。

Advertisements

1966年春,趙自強回到廣州。不久,「文 革」開始,這又一次給趙自強四處「淘寶」提供了契機。

當時,趙自強負責在「破四舊」的文物堆放點挑選、收集、鑒定文物,同時還代表廣州市文物店在全國各地巡迴採購陶瓷雜項。在此期間,他淘到的寶物總數達10萬件以上,其中不乏一批國家級文物。比如,在一德路石室堆放點,他撿到過南宋官窯天青釉葵瓣口盤;在上海,他用545元「淘」到一件曾經被恩師孫瀛洲先生收藏過的清代雍正青花纏枝蓮紋瓶;在河南,他用150元收購了一件宋代鈞窯月白釉洗,還曾收到一件舉世無雙的元代景德鎮青花水注,現在是廣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改革開放前後,作為國內四個可以辦理文物出口手續的口岸之一,文物走私問題在廣州口岸變得非常突出。「火眼金睛」的趙自強幾乎每天都要到海關、公安、工商、車站、碼頭、機場「報到」。雍正年間的橄欖形斑紋三彩瓶、唐三彩、明代嘉靖青花雲龍紋碟……數不勝數的國家一、二級文物,若沒有趙自強的把關,如今早已流失海外。

提醒

陶瓷鑒定要務實

硬背書本沒有用

儘管民間有「好東西」,但趙自強同時表示,贗品橫行是目前非常突出的問題。「市面上百分之九十的瓷器都是假的。」他說。「比如『汝官窯』,文博界的通識是全世界就六十幾件,可現在有些私人藏家,一個人手裡就有幾十件、上百件。至少就我所鑒定過的而言,沒有一件是真的。元青花和定窯,倒有一些真的,但也不多。大部分都有問題,甚至包括被許多專家簽字鑒定過的。」

鬼谷子下山

「古陶瓷的鑒定是一個系統工作,這十二條秘訣,不能哪一方面覺得對就貿然下結論,必須通盤考慮。在它們的『組合招式』下,基本上所有的贗品都會無所遁形。」

但趙自強也強調,陶瓷鑒定是個務實的科學,絕對不能靠死記硬背書本知識,而是應該多在實踐當中歷練,甚至有時候,花錢買贗品,交點「學費」都在所難免。「如果有人認為我看東西又快又准,這裡面著實沒有什麼秘訣,就是因為見過的東西比較多,經手的東西比較多而已。但儘管經我手的古陶瓷有幾十萬件,我也不敢說我什麼都懂,還是要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才可以。」

觀點 高古瓷的價值至今仍被低估

鑒定過幾十萬件古代陶瓷的趙自強,對高古瓷情有獨鍾。他認為,玩高古瓷是陶瓷收藏的最高境界。而令人遺憾的是,高古瓷的價值至今仍沒被完全發掘出來。

所謂高古瓷,是一個與明清瓷器相對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元代以前的瓷器。改革開放之前,民間很少高古瓷,大部分人對其缺少了解。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高古瓷開始大量出土,且作為走私品大量流向廣東,這使得趙自強有幸成為最早領略到它們沉潛千年的美麗的人。

「高古瓷沒有明清瓷器那麼富麗堂皇的花紋、造型、機巧,完全是靠純正的釉色和絕美的器型取勝,天然去雕飾,將瓷器之美髮揮到了極致。特別是宋代,可謂是達到了中國陶瓷史上的最高峰——窯口最多,條件最好,技術最佳。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五大名窯,還有越窯、長沙窯、龍泉窯、建窯、湖田窯、吉州窯,耀州窯、磁州窯等眾多窯口。無論是釉色還是器型,它們燒造出來的瓷器都達到了完美的境界,後世再也無法超越。」趙自強說,「過去幾十年裡,國內出土了不少高古瓷的精品,無論質量和數量,都不比博物館現有的藏品差,是值得收藏家們關注的巨大寶藏。」

上世紀90年代有幸聽了趙自強忠告的藏家,現在都嘗到了甜頭:那時,一件南宋龍泉窯粉青菊瓣碗在國內價格才200餘元,而北宋湖田窯青白瓷刻花碗只不過十塊八塊。而今,它們的價值早已漲了幾百上千倍。近幾年,高古瓷在拍賣市場上也逐漸開始發力:2009年香港蘇富比一件南宋官窯青瓷粉青釉紙槌瓶以6752.75萬港元落槌;去年4月,一件宋代汝窯天青釉葵花洗更是拍到了1.85億港元的價格。

然而趙自強認為,大部分高古瓷,遠遠沒有達到自己的合理價位,未來仍然有很大的增值空間。「無論是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高古瓷都高於明清瓷器。但收藏界對明清瓷器的認識較早,幾十年下來,它們的價值已經被炒了好幾輪,所以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歷史價位;相形之下,作為出土文物的高古瓷,長期以來在國內是不允許流通的,這是它的價值一直處於低谷的重要原因。」

龍泉窯青釉刻劃蓮瓣紋碗 五代至北宋

趙自強表示,現在高古瓷「該出土的都已經出土了」。這是國內文博界必須要正視的客觀事實。「盜墓必須要嚴厲打擊,但已經出土的瓷器,我認為應該鼓勵民間收藏。民間的好東西比較多,全指望國家來收不現實,博物館也沒有這個經濟實力。民間和國家要一起來保護。這些東西反正已經挖出來了,它就得有自己的流通渠道。如果你不給它修一條明渠,它就必然要自己挖一條暗道,走私到國外。那是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

方法:

古陶瓷鑒定十二秘訣

1.根據造型判斷

一個時代的瓷器,一定離不開這個時代主流的審美趣味,包涵一個時代的風格、時代的美感、時代的審美角度。比如,宋代以高雅為典範,元代以粗獷厚重為代表,明代以簡潔洒脫為本質。入清后,康熙瓷的型制顯得清雅秀麗;雍正、乾隆時期器型則趨向穩重厚道的形態。各有所異,都是因當時人們審美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2.根據各朝代陶瓷胎色、胎質、釉色的特徵來判斷

商周時代原始青瓷,胎色灰白、灰褐色,胎質堅硬、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三國兩晉時期,青瓷胎質瓷化程度較高,釉面較厚;兩晉時釉面均勻,瑩潤度加強;宋代河南鈞窯,胎色有深灰、白中閃灰、淡黃等色,胎質堅硬細潔。釉色有天青、天藍、豆青、月白等,且分「暗釉」和「亮釉」兩種;明清瓷器主要以江西景德鎮為主,胎色主要是白瓷胎,潔白細潔,堅硬;明代白釉,施釉較厚,質感強,瑩潤肥厚,宣德有「桔皮釉」之稱、「鴨蛋青」美名;而清代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白釉比明代施得薄。

3.從各朝代陶瓷的紋飾去判斷

紋飾本身有時代性,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以龍紋為例。

唐代:獸體,網狀紋、獸爪或馬蹄爪,腳上肘毛短、少或無,長而尖的上唇。

宋代:蛇體,魚鱗紋,腳漸漸縮短,鷹爪。腳上的肘毛長而有曲線,上唇縮短,改變了過去上長下短的現象。宋代龍紋身胖體粗,張牙舞爪,給人一種兇猛、威武、氣勢衝天之感。

元代:彎曲長蛇體狀,體胖身粗,身上飾以魚鱗紋或網狀紋;頭細而圓,比宋代或明代的龍頭小得多,龍首多無頭毛,有個別的繪疏毛;上下顎較長,分張口和合口,下唇上翹,長出一小塊似如意頭狀,張口的多伸舌,舌小如戟狀;頸部細小;四肢細而有力,肌肉隆起,顯得顎骨有肉,爪長而微內彎。龍分三爪、四爪和五爪,但以三爪、四爪為多。龍的周圍往往襯以靈芝狀的朵雲,其尾巴長得長而尖,同時還襯以長長的火焰紋。

4.從歷代陶瓷的款識來判別

明代和清代500多年中,27位皇帝都有皇帝年號款識,所以有官窯、民窯款之別。鑒定要注意每個朝代字體、風格和每一筆畫的特徵。

5.從各朝陶瓷紋飾的顏色來判斷

元、明、清各朝,江西景德鎮生產的瓷器已進入了多姿多彩的彩瓷世界。有釉下彩——青花、釉里紅;也有釉上彩——五彩、粉彩、鬥彩、琺琅彩、淺降彩、廣彩。要掌握各朝青花呈色的變化,各種彩色的呈色變化等。

6.通過陶瓷器物的重量與手感進行鑒定

要用實踐和真功夫去體會。陶瓷表面處理的不同,材料的不同,燒的溫度不同,溫差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手感。一般而言,古代陶瓷重量適中,較均勻。新仿的陶瓷密度分佈不均,多數是下重上輕。

7.掌握釉面的光澤

真品釉色瑩潤肥厚,有一種悅目的寶光;假貨花紋圖案粗糙,發出刺眼的賊光。

8.釉下的氣泡鑒定

這要用放大鏡來觀察。窯口不同,氣泡也有變化。

9.各窯口的工藝特徵規律

窯口不同,器物胎接法與釉連接法、修胎工藝以及圈足都有區別。拿梅瓶舉例:如果是真品,瓶頸與肩的接痕必定自然,不甚修正,用手摸之不大規則,有鋒芒現象。而贗品,往往其口部修整過甚,顯得平滑。宋元時期的接痕是胎與胎連接,明清時期則是用釉相接。仿品往往不注意這些細節工序。

10.出土器的鑒定

出土和出水的器物都會有痕迹。假冒的出土文物,造假者通常會用膠水將泥塗在器物上。泥土呈現顆粒狀,手感土顆粒硬度較大。而真品,器物上附著的泥土一般是塊狀,容易被剝落。

11.看器物中泥土和氣味進行鑒定

出土文物有一股泥土的香味。作假的人,通常用田野里或者地表層的土,有機物較多,有輕微臭氣,還有作假時殘留的化學物品的味道。

12.社會常識、收藏心態和職業道德

一些基本的歷史、社會常識,對於判斷瓷器真偽也有重要作用。比如:晚清官窯瓷皿沒有出土的,只能皇上和皇族才有;歷代做白事不能用彩色瓷器;而如果一個器物上既有傳世品被使用過的痕迹,又有出土的痕迹,那基本可以斷定是假的。以前做陪葬品的東西,大部分選擇新的。即便是舊物放於墓中,經過千百年之後,土壤中的酸性物質也會把髒東西腐蝕掉。

素材來源網路,由「盈家薈」小編整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