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教授講傷寒的版本和流傳

《傷寒論》的流傳與版本

《傷寒雜病論》問世不久,由於兵火戰亂的洗劫,這部書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原來的十六卷也散亂了。公元256年到316年(距離仲景所在的後漢時期大約100年),西晉太醫令王叔和很重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經過搜集整理和重新撰次,就成了《傷寒論》十卷。

這一歷史知識要是搞不清楚,將來《傷寒論》、《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的關係問題就容易混亂。日本醫家山田正珍說過:「殊不知古昔十六卷之本是王氏不傳,雖叔和亦不得而見之矣。」也就是說,王叔和並沒有完全見到十六卷本。因此,王叔和對於《傷寒雜病論》是有功勞的,否則的話這個書我們現在就看不到了。在整理過程中遇到難以接續的時候,王叔和有可能把個人的意見參與進去。如果因此責備王叔和破壞了原文,那是不公平的。還有學者認為王叔和把《傷寒雜病論》分為二書,這種論斷也值得商榷。《傷寒論》原來的面貌、情況在歷史材料中很不好查,只在史書中有一些線索。《隋書·經籍志》中記載有「《張仲景辨傷寒》十卷」,《唐書·藝文志》中記載有「《傷寒卒病論》十卷」。如果說王叔和把《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十卷和《雜病論》十卷,為什麼《隋書·經籍志》和《唐書·藝文志》沒有記載?

Advertisements

另外,在《宋史·藝文志》中記載了「《傷寒論》十卷,《金匱要略方》三卷」。之所以有此記載,是因為宋太祖時的一個節度使高繼衝進獻了《傷寒論》十卷共二十二篇,後來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日於蠹簡中發觀了《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宋朝治平年間(公元1065年),宋政府指令醫官高保衡、林億、孫奇等人校正醫書。其中就對高繼衝進獻的《傷寒論》十卷進行了校正,然後刻版、印刷,沽之於市。同時,還校正了王洙發現的《金匱玉函要略方》,以及《傷寒論》的別本《金匱玉函經》。

現在通行的《傷寒論》版本只有三個:一個是明萬曆年間趙開美復刻的治平本,簡稱趙本;一個是明嘉靖年間汪繼川復刻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本,簡稱汪本;還有一個是《金匱玉函經》,據說經過王叔和撰次,共八卷二十九篇,與《傷寒論》的內容基本相同但條文排列不盡相同,並且條文在前,而藥方在後。為什麼會有《金匱玉函經》呢?據說《傷寒論》很受醫家們的重視,為了避免戰爭破壞,就另訂了一本。個人認為也不盡然,因為《金匱玉函經》的條文排列次序、個別條文以及體例,和趙本或汪本有很大出入,所以其方法、理解和學術方面與《傷寒論》並非完全一樣。以上是《傷寒論》的歷史沿革情況。

Advertisements

既然《傷寒雜病論》是張仲景命名的,那麼又是如何變成現在的《傷寒論》的呢?這個歷史由來已久。《隋書·經籍志》已經提到「《張仲景辨傷寒》十卷」,《辨傷寒》就是《傷寒論》。有的醫家譬如柯韻伯據此埋怨王叔和把《傷寒雜病論》改作《傷寒論》,並不貼切。雖然《隋書·經籍志》說的是「《張仲景辨傷寒》十卷」,但是《唐書·藝文志》說的是「《傷寒卒病論》十卷」這個「卒」字是「雜」字的誤寫。因此,從王叔和撰次《傷寒論》開始,到底是《傷寒論》還是《傷寒雜病論》,還是個疑問。

我個人的見解,王叔和把《傷寒雜病論》改成《傷寒論》的可能性很小。公開稱《傷寒論》是在宋朝。宋朝是以政府的名義來校正醫書而流行於社會,此時不再稱《傷寒雜病論》而稱《傷寒論》,其影響力很大。為什麼把《傷寒雜病論》改作《傷寒論》呢?這是有理由的。中國的傳統很嚴格,書名豈容亂改?高保衡、林億等人在《金匱》的序言里提到「張仲景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近世但傳《傷寒》十卷,《雜病》未見其書。」《雜病》這本書之所以沒有被看到,因為王叔和只撰次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中的十卷,另六卷他找不到了。

既然《傷寒雜病論》為十六卷,其中《傷寒論》十卷,就有學者認為那六卷是《雜病論》。「張仲景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被認為是兩個書相合而成的十六卷。這種認識是不對的。古人作書都用「合」字,「合二十卷」、「合十五卷」、「合一百卷」,這個「合」字不等於兩書相合之「合」。十卷就是《傷寒論》,六卷就是《雜病論》,不符合邏輯。由於這個問題沒有很好地加以澄清,就造成了一個錯覺,即《傷寒論》是專論外感熱病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在王叔和撰次的《傷寒論》十卷裡面一點雜病都不涉及嗎?那是不可能的。

我反對一刀切的觀點。《金匱要略》有沒有治傷寒的?有沒有太陽病?有沒有六經病?頭一個方子叫栝樓桂枝湯,治療太陽病項背強几几,也就不過是脈沉而已,所以加栝樓根;痙病「必齘齒」,又是陽明的問題。因此,《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雖然有所側重,但不能一刀切,而是有機聯繫的。

本文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人民衛生出版社)

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