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腺瘤MR表現

一、定義:垂體瘤是鞍區腫瘤最常見類型,約佔原發顱內腫瘤的10%。發生於成人,男女

發病率相等,但分泌泌乳素的微腺瘤多見於女性。

二、病理變化

垂體腺瘤分為有分泌激素功能和無分泌激素功能兩類。

分泌的激素有泌乳素、生長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甲狀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

垂體腺瘤屬腦外腫瘤,包膜完整,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較大的腫瘤因缺血或出血而發生中心壞死或囊變。

垂體瘤鈣化很少見,呈分散點狀,亦可呈塊狀,多見於放療后。

腫瘤向上壓迫室間孔、視神經,壓迫室間孔可以導致腦積水,壓迫視神經可以導致視力障礙;向外側侵犯海綿竇及頸內動脈,頸內動脈可以完全蔽塞;向後可壓迫腦幹,向下可突人蝶竇。

三、鞍區解剖

圖1 鞍區冠狀切面圖

垂體上方可見視交叉。垂體兩側為海綿竇,其內側壁可見頸內動脈通過。垂體下方為蝶竇,垂體瘤可以侵犯周圍骨質。

四、臨床表現

壓迫癥狀:視力障礙、垂體功能低下、陽痿、頭痛等;

內分泌功能異常,如泌乳素腺瘤出現閉經、泌乳;生長激素腺瘤產生肢端肥大;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導致庫欣病等。

五、CT表現

1、垂體微腺瘤

垂體微腺瘤指直徑≤10mm並局限在鞍內的垂體腺瘤,CT檢查需行冠狀位薄層增強掃描。

(1)垂體高度異常:垂體微腺瘤40%-80%有垂體高度增加,但超過垂體正常高度(男<7mm,女<9mm)這一標準並非絕對,因為正常高度的垂體內發現微腺瘤並不少見。

(2)垂體內密度改變:平掃腫瘤多為等密度,發現較困難。快速注射對比劑后並立即掃描腫瘤為低密度,延遲掃描為等密度或高密度。

解釋:垂體無血腦屏障,注射對比劑后,對此劑進入快、清除也快,而腫瘤的血供不及垂體豐富,對比劑進入慢,清除也慢。所以垂體先強化而顯示為高密度,腫瘤后強化而顯示為低密度。腫瘤低密度也可由腫瘤液化、壞死和纖維化所致。

(3)垂體上緣膨隆:約80%垂體微腺瘤表現為垂體上緣膨隆。冠狀掃描,膨隆可以居中,偏側更有意義。少數病例垂體上緣平坦。

(4)垂體柄偏移:冠狀面可以觀察垂體柄左右偏移。偏側生長的腫瘤可致垂體柄移向對側。居腺體中部的腫瘤,可以使垂體柄變短。

(5)鞍底骨質改變:冠狀面掃描可以顯示鞍底骨質變薄、凹陷或侵蝕。

(6)治療:溴隱亭治療后,75%泌乳素腺瘤可縮小。

2、垂體大腺瘤

垂體大腺瘤是直徑>10mm的垂體腺瘤。呈圓形,也可呈分葉或不規則形。

冠狀掃描顯示腫瘤呈啞鈴狀,這是由於腫瘤伸於鞍上,中部受鞍隔束縛所致,平掃大多數為等密度。

腫瘤向上壓迫室間孔、視神經,向外側侵犯海綿竇及頸內動脈,向後可壓迫腦幹,向下可突人蝶竇。垂體瘤鈣化很少見。

增強掃描,通常呈明顯強化,且多數均勻,少部分不均勻;壞死、液化區不強化。腫瘤向鞍旁生長,可將明顯強化的頸內動脈向外推移甚至包裹,偶爾可引起頸內動脈閉塞。

六、MRI表現

1、垂體微腺瘤一般用冠狀面和矢狀面薄層檢查,色括T1WI和T2WI圖像。

T1WI微腺瘤呈低信號,多位於垂體一側,伴出血時為高信號,邊界多較清楚。T2WI微腺瘤呈高信號或等信號。垂體高度增加、上緣膨隆和垂體柄偏斜等表現與CT相同。

注射Gd-DTPA后,腫瘤信號早期低於垂體,後期高於垂體。

2、垂體大腺瘤T1WI略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垂體多不能顯示。

腫瘤出現壞死囊變,T1WI信號略高於腦脊液;腫瘤出血,T1WI為高信號。

腫瘤向鞍上生長,冠狀面呈葫蘆狀,是因鞍隔束縛腫瘤所致,稱束腰征。

視交叉常受壓變扁和上移,鞍上池亦受壓、變形甚至閉塞。腫瘤還可向鞍旁生長。

圖2 冠狀位強化

圖3 矢狀位強化

圖2、圖3為同一病人,蝶鞍區可見一不規則的腫塊影,呈不均勻強化,腫瘤突入鞍上,壓迫視交叉,向下侵犯蝶竇,兩側包裹頸內動脈。腫瘤內部可見不規則、無強化的液化壞死區。

圖4 此圖為T1增強掃描,可見明顯的束腰征,兩頭大,中間細,形似啞鈴。箭頭所示。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