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

提起二郎神,人們便會想到那個長著三隻眼、手使三尖兩刃槍、帶著細犬、騰雲駕霧的神將形象來。但如果有人追問二郎神的「家鄉籍貫」,恐怕很少有人回答得上來。其實,典籍中寫得很清楚。《辭海》中註:「二郎神,神話人物。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及戲劇《寶蓮燈》等俱引用。《寶蓮燈》稱二郎神為三聖母(華山聖母)之兄,住灌江口。小說稱二郎神姓楊,名戩,住灌口。」

《西遊記》第六回是這樣描述的: 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棕羅雙鳳凰。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聖行。心高不識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赤誠昭惠英靈聖,顯化無邊號二郎。這首詩既概括了二郎神的外貌特徵、「工作簡歷」、「社會關係」,最後也點明了他的「家鄉」住在灌江。

Advertisements

灌江(或灌江口、灌口)今究竟在何方?

說法不一。一說今四川省原來的灌縣灌口今天的都江堰灌口鎮,二郎神疑為從李冰的次子故事轉變而來,據說此地有二王廟古迹有楊戩牽引哮天犬手拿三尖兩刃槍在上世紀中葉被改變.在二王廟後面的靈岩寺有黑風洞,號稱直通華山。一說為今響水縣陳家港東北的灌河口。四川省灌縣為二郎神家鄉有案可稽,響水縣灌河口為二郎神住址更有事實根據。一從地理位置上看。二郎神「家」住灌河口更為妥貼。灌河,一稱「潮河」,西接南北六塘河,東通大海,為天然人海河道,歷史悠久,氣勢磅礴,潮漲如萬馬奔騰,潮落跌水轟鳴,數里皆聞水響,自古就很有名氣。《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為淮安人,響水與淮安毗鄰。據說,當年吳承恩寫《西遊記》曾乘舟順灌河而下,渡黃海至花果山一路實地採訪。灌河口與花果山近在咫尺,唇齒相依,吳承恩寫到花果山很自然要涉及灌河,於是在《西遊記》中便寫出了「二郎神大戰灌江口」這一段。二從傳說及史實上看。二郎神「家」住灌河口更為合理。《西遊記》中所說的「灌江口」與我們這裡的「灌河口」僅一字之差。灌河古稱「灌江」,灌江口即為灌河口。多年來,婦孺皆知,灌河兩岸一直流傳著二郎神住灌河口的神話傳說。事實上,今距灌河口不遠的陳家港從前曾叫過「二聖港」,就因二郎神而得名,「二聖」就是「二郎神」,二郎神稱為「二聖」或「小聖」,神通廣大,「顯化無邊」,他與齊天大聖孫悟空齊名,當年孫悟空在天上偷了王母娘娘的蟠桃,竊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反上靈宵寶殿,大鬧天宮,無人能敵,后逃往花果山,玉皇大帝無奈,派二郎神前往捉拿,互相鬥法顯神通,最後在眾神協助下,「小聖施威降大聖」,終將孫悟空捉拿住,並押上天庭,面見玉帝,然後二郎神仍回到灌口,由此可見二郎神的本領了得。據老人說,「二聖港」直到1925年才改稱為「陳家港」。過去陳家港近海還曾建有一座二聖廟,專為供奉二郎神,香火頗盛,清末漸圮,今遺址尚存。我們在《西遊記》第六回中還可以找到「二聖廟的影子」,書中寫道:「卻說那大聖已至灌江口,搖身一變,變作二郎爺爺的模樣,按下雲頭,徑人廟裡,鬼判不能相認,一個個磕頭迎接」。瞬間,二郎神趕到,撞進廟門,大聖見了,現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廟宇已姓孫了』。這廟宇大概就是寫的二聖港的二聖廟。到這裡,也許有人要說,《西遊記》乃神話小說,其中人物、地點、事件純屬虛構,把神話中的灌江(灌江口)說成就是現實中的灌河口,似乎牽強附會。但是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神話中的神仙鬼怪、地獄天堂等超現實的東西,看上去似乎是作家憑空想象的、虛構的,其實,乃是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是離不開人們的現實生活的。《西遊記》中的花果山就是以連雲港市的花果山為原型來寫的,這一點學術界已有定論。你如果有機會到花果山,就會發現花果山確有水簾洞、天池、七十二洞、猴嘴石、八戒石……所見所聞,無不與《西遊記》中的神話和典故有關,據此可以推斷,「二郎神大戰灌江口」確是以現在的灌河口為典型環境來描寫的。

Advertisements

如此說來,二郎神的「家鄉」就在今響水縣灌河口,確實是有理有據、合情合理的。

二郎神與二郎廟

傳說司水,宋朝以後各地多建二郎神廟。其來歷有如下說法:

●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第二子,助父斬蛟鎖龍,築堰平患,蜀人奉為灌口二郎神,祠祀不絕。亦稱為灌口二郎。

●隋代嘉州太守趙昱斬蛟定患,后又顯靈平定水災,民感其德,立廟灌口,奉為二郎神。亦稱為灌口二郎。

●《西遊記》與《封神演義》、《寶蓮燈》中記玉皇大帝外甥楊戩,神通廣大,曾誅六怪、劈桃山,號為灌口二郎。

●晉鄧遐為襄陽太守,斬沔水蛟除患,鄉人立廟祠祀,因嘗為二郎將,后尊為二郎神。

●相傳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二子獨健,曾率天兵救唐明皇於危難之中,是佛教護法神之一。毗沙門天王有五子(一說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張政烺引述不空《毗沙門儀軌》。所載獨健率天兵救援安西事,指出二郎神就是這個獨健,認為這樣就可以解釋二郎神在早期的雜劇為什麼和哪吒關係密切,因為哪吒是多聞天王毗沙門第三子,和獨健是兄弟關係。他還特別談到了獨健手中的金鼠與二郎神的細腰犬之間的聯繫。

人們對二郎神的信仰

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響相當廣泛的一例。自古以來,俗信多以四川灌口為二郎崇祀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的二郎廟(又稱二王廟)為證。與此對應,四川民間對二郎神崇拜也最稱興盛,凡驅儺逐疫、降妖鎮宅、整治水患、節令賽會等各種民俗行為,莫不搬請二郎;有關二郎的大量傳說,被編入多種戲劇,甚至影響至地名、山名。在都江堰有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有朝拜二王廟拜見二郎神的傳統.流傳至今。

誰是二郎神?

然而要問這位二郎神究竟姓什麼,名什麼,卻又是一個被重重迷霧所遮掩的難題。即以灌口的二郎廟為例,種種異說所造成的矛盾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此廟應為道觀,所奉二郎神是宋真宗敕封聖號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趙昱趙二郎;可是當年此廟中的二郎神塑像,卻是位頂盔戴甲、粉面無須的青年郎君,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額上多一隻眼睛,手執一把三尖兩刃刀,皂靴前還有一條哮天犬,使人一看便知這就是《西遊記》《封神演義》中描繪的那位楊戩楊二郎。又讓人驚奇的是,歷代文人墨客在廟中殿閣廊廡所題匾額楹聯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無例外地把二郎神當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來讚頌。倘若有愛尋根究底的香客為此請教廟祝,他們也只好含糊其辭:反正你拜瞻的乃「二郎神」就是了。

到底誰是二郎神的真身,或者換句話講,由四川而蔓延及全國的民間二郎神信仰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歷史上有種種異說,近現代的學人也有許多考證和推論。

李二郎說

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間,領導民眾建成了功德綿延千年的都江堰。而蜀中民間傳說,在這個浩大的工程中,他的次子「二郎」有協助父親鑿離堆、開二江的大功,因而被民眾作為神靈奉祀。此類傳說見於文字記載的時間,似始於北宋。《宋會要》記宋仁宗嘉祐八年封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為惠靈侯,並言「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過這位「郎君神」,其《吳船錄》稱:「崇德廟在(永康)軍(今灌口鎮)城西門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廟食處也。」《通俗編》引《朱子語錄》進一步點明:「蜀中灌口二郎廟,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其後,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為「英烈昭惠顯聖仁佑王」,被清朝封為「承績廣惠顯英王」。當四川巡撫上疏清雍正帝給二郎加封號時,禮部認為封兒子而不封父親,似不妥當,所以雍正同時給李冰加封「敷澤興濟通佑王」(《清朝文獻通考·群祀考二》)。這就是灌口二郎廟由原名崇德祠改為現名二王廟的由來。由於皇帝敕封,方誌見載,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說法長期流布全國,尤其受到講究引經據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

趙二郎說

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三九引《龍城錄》載,隋朝時有個趙昱,隱居青城山學道,隋末拜四川嘉州太守。時有老蛟興風作浪,成一方禍害。趙昱乃持刀投江,沒入水中,與老蛟大戰,頃刻間江水盡赤,石岸半崩,吼聲如雷。最終趙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奮波而出。於是州人頂戴,奉為神明。其後趙昱棄官隱去,不知所終,但又在嘉陵江水漲溢為患時,幾度「顯神」。唐太宗從地方官的奏摺中獲知后,即封他為神勇大將軍,在灌江口為之立廟。後來唐玄宗避安史之亂逃到四川時,又加封赤城王。據學人考證,《龍城錄》乃宋人王銍託名唐柳宗元而撰,有關趙昱人江斬蛟的事迹,應在五代時已經流傳,王銍只是作了總結並加以記載。而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稱,在唐太宗以前,當地民眾已為趙昱立廟於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時,益州大亂,張乖崖奉旨入蜀治之,曾詣祠下求助於神,事後請皇帝追尊聖號,曰「清源妙道真君」。從此,這位「二郎神」聲望日隆,宋元時代小說戲曲及民間傳說中的二郎神,基本上就是這位趙二郎的形象和「神跡」,並對其後《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說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產生了重要影響。趙昱應為楊煜,《河南府志》載「河南有二郎神廟在府城南關,祀隋灌州刺史楊煜,煜嘗斬蛟築堤,遏水患,故民為立廟。」

楊二郎說

憑藉小說的力量,楊二郎成為明清以來人們最熟悉的「二郎神」。《西遊記》第六回稱他是「顯聖二郎真君,見居灌洲灌江口」,又借孫悟空之口點出其來歷:「當年玉皇大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封神演義》更明指其名叫楊戩,是玉鼎真人的徒弟。其實楊戩本系宋徽宗寵信的一個宦官,宋元時代,民間流傳有一些他的軼聞,其中一則後來被編進明話本小說《醒世恆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單證二郎神」中,大意是徽宗後宮有一韓夫人因患病,奉旨借居楊戩府中休養。某日,韓夫人由楊戩內眷陪同去清源妙道二郎神廟裡拈香,廟官孫神通窺其貌美,假扮二郎神,趁夜潛入楊府,詭稱與韓夫人有仙緣,誘其苟合。后被楊戩識破,設計捉拿治罪。有人認為,故事中孫神通所冒充的清源妙道二郎神,就是趙昱。但未知有意或無意,這個楊戩捉拿假二郎的軼聞在輾轉流傳的過程中走樣了,最終楊戩變成了二郎神,再經《封神演義》「落實」,遂成定論;所以在民間俗信中的各種二郎神里,這個產生於小說的「楊二郎」是最不足為據的。可是也有人指出,遠在北宋初年,「楊二郎」之說就已在民間流傳,如《太平廣記》卷三百四十引《通幽錄》即有盧頊之舅在塔上「與楊二郎(打)雙陸」等語,因知俗信以二郎神姓楊並非沒有由來。至於以歷史上實有其人的楊戩套合「楊二郎」,倒可能是出於某種原因的故意附會。據說胡適認為楊戩是「括地皮」的人物,而當時民間祭祀二郎神有「負土」作禮的風俗,所以痛恨楊戩聚斂的民眾便把神與人聯繫起來,稱他「楊二郎」以肆影射了(樊演《二郎神的轉變》,《民俗周刊》第61、62期)。 那麼這個原本與楊戩無關的「楊二郎」又是誰呢?李思純認為其原型是南北朝時氐族的英雄人物楊難當,他是氐王楊盛的第二子,繼承長兄楊玄之位,故在傳說中稱為二郎。歷史上楊難當的統治中心在甘肅武都的仇池,曾據有宕昌之地,即今鄰近灌口的松潘,還曾派兵深入川境。四川本是羌氐族舊地,容易懾服於他的兵威。於是由傳說而信仰而立廟崇祀,便成為唐宋以來所謂灌口神的起源(《江村十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趙逵夫也同意二郎乃氐族之神的看法,並且以豐富的史料證明,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我國西北部,一直保持有「剠(黥)額為天」的習俗,即用刀在額上刻上痕迹,然後在傷口塗上墨,使長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迹,看上去像一個豎起來的眼睛,即所謂「天眼」——這就是二郎神有三隻眼的來歷。東漢以還,氐人由今隴南擴散到川北、西康,這一帶不僅二郎神的廟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著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邛崍縣誌》卷三記「蜀中古廟多藍面神像……頭上額中有縱目」,反映了氐人宗教的遺存。唐以後,氐人逐漸融合於漢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即二郎神也隨之成了大一統中華民族神仙世界中的成員。甘藏地區的青衣神,也是三隻眼,恐怕很多與氐藏融合有關,並不是如有的學者所說的來自印度(《三目神與氐族淵源》,《文史知識》1997年第6期)。 另外,也有人提出「楊二郎」可能是「羊二郎」之諧音。如黃芝岡認為灌口二郎的原型是古羌民祖先神大禹,殺羊祭神是羌人的習俗。再證以《博物志》「川西楊姓為羊化子孫」的傳說、無義可釋的川地羊名(羊蒙山、羊渠縣、羊飛山)以及范石湖《離堆詩序》所稱「民祭賽(李冰)者率以羊,殺羊四五萬計」的一種祀神習俗,更可推知川中楊姓大都是移人農耕地域的禹裔牧羊民族羌人所改,且能證明無論什麼形象或姓氏的灌口二郎神都是羌氐人始祖大禹的變體(《大禹與李冰治水的關係》,《說文月刊》第2卷第1期)。李思純亦有相似的見解,但他推測灌口二郎最初應是羌氐族的牧神兼獵神。射獵必須攜帶弓矢與獵犬,故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明朝小說中二郎神駕鷹牽犬的造型,或由此嬗變。 何以知道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呢?這個問題甚至引出了二郎是外國神祗的創見。

「外來神祗」二郎說

《十國春秋》記,五代時,前蜀王衍「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謂如灌口襖神」。唐末五代時灌口便有被甲持弓的神像,就是由這條史料獲知的。《說文新附》釋「祆」,稱:「祆,胡神也。從示,夭聲。火千切。」有人考證此「襖神」即波斯的拜火教神祗,而西南一些少數民族確有火崇拜,故推測二郎神之原型應是隋唐時從西域傳進中國的波斯神靈,其後才逐漸本土化。張政烺則認為它是從印度進口的:印度神祗中有個毗沙門天王,也稱北方天王。天王的第二子名獨健,常領天兵護其國界。佛經中有傳說,唐朝天寶元年(742),大石、康居等五國圍攻安西(今新疆庫車縣),安西向朝廷告急。安西路遠,救兵難到,唐玄宗派高僧不空請毗沙門天王發神兵救援,帶兵出征者即天王二子獨健,他用體碩如蝟的金毛鼠將五國聯軍的弩弦器械全部咬壞,迫使五國退兵。其後玄宗便命天下州府都設壇供養天王及其部從形象,獨健二郎神的廣泛傳播當在此時。外國神傳人中國,常要經過改造,以二郎為趙昱或楊戩,便是土洋結合式的改造結果,但從元明雜劇中所演二郎神之事迹看,並未消除其原是毗沙門天王之子的痕迹(《封神演義漫談》,《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4期)。

石二郎說

楊繼忠指出,據崔令欽《教坊記》,唐初宮廷音樂家曾根據民間詠唱二郎神的曲調製成《二郎神》詞牌,因知二郎神之名在初唐以前就存在,至於李冰次子、趙昱、楊戩等有名有姓的「二郎」,都是宋代及以後人的附會。那麼初唐以前就被民間尊奉為神的這位無名無姓的二郎到底是誰呢?1974年3月,灌口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座圓雕——李冰神石人。石人高2.9米,胸前刻有三行銘文: 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水萬世焉建寧是漢靈帝的年號「鎮水」。這個石人是李冰被當作鎮水之神的最早物證。銘文上說石人有三個,另外兩個又在哪裡呢?1975年1月,距李冰神石人出土處僅37米的同一河底,又出土了一個圓雕石人,高約2.2米,比李冰神石人矮小。其石質、造型風格、侵蝕程度均與李冰神石人一致,可斷定是三神石人之一。至於這個無名神石人的身份,可認為是李冰的侍從之一,另一個尚待出土。李冰是蜀郡太守,按照古制例帶侍從。東漢圓雕很講究對稱美,故侍從必定是兩個。當時這種侍從叫做「郎」,職責是護衛、陪從、助理。人們對李冰神石人可以明確稱呼,但對這兩個無名神石人只好用他們的身份——「郎」來稱呼了。因「郎」有兩個,故簡稱「二郎」,又因它們都是石人,所以又叫「石二郎」。這種稱呼隨著李冰治水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二郎的故事也多起來了,且合而為一,成了一尊新造出來的神。這個造神過程大約歷時四百年左右,在初唐以前完成。唐初詞牌《二郎神》,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實是「石二郎」一音之轉,正可為還原「二郎神」原來是兩個石人之歷史真相提供一點佐證(《二郎神小考》,《文史知識》1982年第1期)。按:北宋趙抃《古今集記》有「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鎮湔江」等語,可知東漢陳壹造三石人鎮水的史實,在後世傳說中已經被訛傳為「李二郎」奉父親之命造三石人鎮水了。這條記載,似可為三石人與二郎神的不解之緣再提供一例旁證。

蠶從說

當以東漢泰山太守應劭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硬要將蜀地土著祭祀崇拜的李冰神,框定為一個人,一個具體的秦王派來的具體的人的時候,迷信神靈的蜀地故老、村夫愚婦們始終認為冰不是人而是神。為了掙脫「李冰是秦王派來的人」的謬說的羈絆,蜀地民間開始作「借屍還魂」的努力,開始醞釀一個不受王朝正史束縛的名不見經傳的無名無姓的可以任意發揮附會其神功的新的萬能的治水之神,這個神,就是二郎神。 三星堆祭坑出土的三星堆縱目人頭像,臉型五官與二郎神極似 二郎神從東漢末年開始醞釀,到了唐代,《二郎神》詞牌名已唱遍大江南北。據《龍城錄》載:唐太宗封二郎神為「神勇大將軍,廟食灌口」,唐明皇幸蜀,封二郎神為赤城王,后又加封顯應侯。五代前蜀王王衍出巡,百姓見之,謂為二郎神(灌口神)下凡。北宋張詠治蜀,於灌口二郎廟(在都江堰河畔)禱祀,得到二郎神之助平亂,上奏朝庭,宋真宗大悅,加封二郎神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又將崇德廟(原祀李冰、二郎)改為「顯英王廟」(北宋時二郎被朝庭封為顯英王),專祀二郎神。其後,全國許多地方,特別是水災地方,多仿灌口二郎神廟之制,廣修二郎廟以禱祀。宋徽宗「政和七年,詔修神保觀,俗所云二郎神者,京師之男女,負土以獻,不知何神。」(《宋史》)《獨醒雜誌》(宋人曾敏行著)說:「江鄉人今亦祀之(李冰),號曰灌口二郎。宋元明清的畫家們多有把二郎神搬上繪畫者,其傳統的題材是《二郎搜山圖》,其畫面是二郎神兩眼外眼角上挑,刀眉上挑,額中間有一縱目。其獵犬正在搜捕山精妖怪。二郎神英俊帥氣,左手執弓,右手握三尖刃刀。從北宋崇德廟改為二郎廟(顯英王廟),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二郎神像未被紅衛兵搗毀之前,二郎廟內的格局都是:二郎神雄踞大殿,李冰居後殿配享。

三星堆祭坑出土古蜀王的玉兵器——玉璋,二郎神的兵器與之極似。北宋楊無咎《二郎神·清源壽辰》詞寫道:「……新府,祠庭佔得,山川佳處,看曉汲雙泉(二郎廟內雙泉,一在大殿右後側,一在大殿左後側半山腰今『鐵龍吐水』殿),晚除百病,但可民災無苦,歲歲來朝,勤勤稱頌,奔走千門萬戶……」。元人雜劇《二郎斬蛟》中,二郎唱道:「……青峰(劍)一下斬狂 」,「灌口把威施,天涯將姓顯」,又元人吳昌齡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中,二郎神道:「小聖灌口二郎是也,奉觀音法旨,救唐僧走一遭……」。由於民間傳說中二郎神能治水治病,故祭祀祈禱者代代不絕,十分踴躍。北宋時,永康軍(今都江堰市)每年祭祀二郎神,要宰羊四五萬頭。永康軍一年的財政開支,僅收宰羊稅一項就足夠了。北宋初年,青城(今都江堰市境內)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軍,為增強號召力,李順妝扮成二郎神模樣,廣大蜀民見之,紛紛參軍。南宋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說:「梓橦與灌口二郎兩個神,幾乎割據了兩川。」明人小說《西遊記》、《封神榜》及後來的雜劇戲曲《劈山救母》、《寶蓮燈》及《聊齋》等文藝作品中,二郎神都大顯神威。《西遊記》中,二郎神以彈弓擊倒齊天大聖孫悟空,又放哮天犬將孫悟空咬住,從而擒獲了孫悟空。從唐代至清代,封建王朝為利用民間對二郎神的崇拜與信仰,不斷地給二郎加封封號,以順乎民心。據《王圻績考》載:「元至順元年,川撫某隻請加封二郎而不言及李冰。」清道光時,川撫某請改二郎廟為李冰廟,以二郎配享,被道光皇帝降旨駁回道:「以前代祭典,(祀二郎)相沿已久,不易輕於變更。」清四川巡撫憲德請加二郎封號而不言及李冰,清四川總督駱秉璋在二郎廟內見二郎神高踞大殿,李冰僅居偏殿配享,乃發出慨嘆說:「子掩其父,得無紊歟?!」「紊亂」起於何時?從東漢末年開始醞釀的二郎神,到了近千年之後的南宋初年,被納入了李冰兒子的框架內。二郎神為李冰第二兒子的說法,最早見於南宋朱熹的《朱子語類》。《朱子語類》說:「蜀中灌口二郎神,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這句話模稜兩可,既可理解為李冰即是二郎神,又可理解為二郎神是李冰第二兒子,在其他古書中(如《獨醒雜誌》)也有將李冰二郎混為一談者。因為二者有許多事迹,如治水斬蛟斗江神等,是相同的。二郎神的英武形象,在當代,通過電影、電視劇、動畫片《大鬧天宮》以及各種版本的連環畫,傳遍全國,甚至翻譯介紹到世界各國,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熟悉。國內外遊客到都江堰參觀遊覽,其目的之一,就是一睹這位在都江堰河畔二郎廟內血食千餘年的治水英雄二郎神的風采。 二郎神根源何在?在於近年出土的距都江堰僅數十里的三星堆古蜀國遺址的大型祭祀坑中,那位法力無邊的集神、巫、王於一身的宗教領袖——青銅縱目人。二郎神的相貌,和三星堆祭祀坑的青銅人像、青銅人面具,極其相同!文化大革命前,二郎廟大殿的二郎神像,尤其是二郎神那用於二郎神生日時蜀人抬著舉行迎神報賽大會的「行身像」,無論從正面側面看,都與青銅人像如同一個模子倒出來的。眼睛鼻子眉毛嘴巴臉型……都一樣。而《西遊記》、《封神榜》、《劈山救母》、《大鬧天宮》、《二郎搜山》……中所描繪的二郎神形象,都與灌口二郎廟中所塑二郎神像相吻合:即額上有一縱目。另外兩眼,則如三星堆祭壇上青銅大立人一樣,外眼角斜挑向上,刀眉斜挑向上,頰直口方,輪廓分明,高鼻樑微帶鷹鉤鼻。

這種形象,是怎樣傳下來的?古蜀國史書可以燒毀,古蜀國遺址可以長期封存地下,但人口是封不住的。這種形象,正是十口相傳,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的。這種形象造型,最終形成固定模式,長期活在一代又一代蜀人甚至全國各地民眾心中。歷代的雕塑家、文學家、戲劇家、連環畫作者……都要遵循這個造型模式,否則不為蜀民認可,不為全國民眾認可。正如如來佛、觀世音、耶酥、聖母……都有幾千年不變的造型模式一樣。三星堆祭壇的群巫之長、青銅大立人出土后,二郎神的原型,得到映證:他正是古蜀國國王蠶叢或蠶叢之後。

道書《灌江備考》說:「二郎為蠶叢之後,故額上有一縱目。」《蜀王本紀》說:「蜀之先王名蠶叢,其目縱。」具有狂熱而悠久的祖宗崇拜傳統的蜀人,終於將對祖宗蠶叢的崇拜,凝聚轉移到了對二郎的狂熱崇拜之上。秦滅蜀國之後,這種信仰與崇拜並未被泯滅,而是代代相傳,不斷強化升級。二郎神,正是古蜀王、神、巫三位一體的化身和影子。

蜀族蜀國的蜀字,本身就是一個象形字,就是一個誇張了眼睛(目)的蠶蟲。蠶蟲的發明人嫘祖(黃帝正妻)之子昌意(二子)娶蜀山氏之女昌仆。此外,學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白族傳說中「二楞神」、羌族傳說中「羅和二王」、彝族傳說中「支格阿龍」等多種講法,其共同點是都認定此神信仰發端於西南地區,文長不贅。有趣的是,任何一家之見,均能把二郎神信仰的嬗變軌跡講得頭頭是道。如堅持二郎神本是羌族英雄神者,謂李冰本是羌族,他曾領導羌人治水,這就成為日後羌神助人斬蛟治水傳奇的起因,並演繹出「李二郎」故事;其後道教自四川發源,又把這尊少數民族崇拜的神靈吸收到自己的眾神體系中,變成了「趙二郎」。反之,堅持二郎神信仰肇端於二郎獨健崇拜者則認為,由於不能容忍這位異方神祗對灌口的「侵入」,道家遂以趙昱來與之抗衡;又由於二郎獨健畢竟是其他民族的神祗,要他來救援安西與巴蜀人民的生活似有點勉為其難,因而就產生了一種創造本民族二郎神的需要,於是當地民眾便由趙昱斬蛟治水的神跡,想到了歷史上的李冰,乃有「李二郎」傳奇的發生。而堅持李冰治水史跡和石人鎮水實為「二郎神」信仰之基礎的學者,則以出土文物和歷史文獻的相互印證,認定其他種種「二郎」都是釋道所造、文人學士的附會……

孰是孰非,相爭不下,未知誰能提出足以使各傢俱能認同的高見,最終撥開縈繞在灌口的歷史迷霧。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