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心 與 墨子的俠義 論語第十三句

有子曰 信近於義 言可復也 恭近於禮 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 亦可宗也

仁義兩個字常常連在一起用,但推敲於精細,這兩個字是兩回事兒

1)指的是博愛、慈愛,以對他人、人類社會的發自內心的愛出發,這是里仁、仁心的仁

2),有兩種意思,其一是儒家的「義者宜也」,恰到好處謂之宜,合乎時宜,是禮的中和作用;第二種意思是墨子的「俠義」精神,「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士為知己者死」。中國人有這種為朋友可以賣命的性格,例如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

也如同香港古惑仔電影中「兄弟我挺你,有刀砍來我第一個站你前面」。中國人身上墨子精神的俠義性格,有時候比儒家的影響還要大

一)信近於義 言可復也:一個有俠義精神的人所作出的承諾,是可以兌現的

這裡的義,更接近於墨子精神的俠義。一個人信守承諾的背後是俠義精神的推動和督促,那麼他說過的話,就是算數的,一諾千金的。這不同於信近於「理」,在道理上應該守信而實際上不兌現的事情,實在是比比皆是,太多太多了,問題出在了內心是因為義的正氣,還是僅僅是理論上的認同而已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一個有俠義精神的人所作出的承諾,是可以兌現的

二)恭近於禮 遠恥辱也:恭敬的行為背後的內心動機,決定未來的命運

兩個人表面上看起來一樣的恭恭敬敬,A是發自內心受到禮教而外在行為和時宜的恭敬,B是為了某種其他原因故意討好你而裝出來的,這表面恭敬後面內心動機的不同,是會決定命運的不同的,前者A可以遠離恥辱蒙羞,而巧言令色的B則很有可能一天會倒霉,其內心不是有禮而發,而是其他的私心和慾望

人生也如同一隻射出去的箭,出發的時候若偏了禮、這是因,導致射中不該射中的東西是緣,最終給自己最終招來恥辱和損失,這是果報,順著下來就是應了佛家的因緣果報

三)因不失其親 亦可宗也:助人的心行,由近而遠,漸漸擴及他人就很好了

因就是動機,親指的是中國文化中的親親、仁民、愛物。因不失其親意思是人絕對無私是做不到的任何動機有有由親到疏、由近及遠的特點,例如,一個人有錢了,首先考慮的照顧家人,然後親朋,直到有一天,他像比爾蓋茨一樣有花不完的錢了,他又去做慈善。人做到比爾蓋茨這樣已然很棒了

助人的心行,由近而遠,漸漸擴及他人。「亦可宗」,像這個樣子,也可以宗仰,已然很好

最後,三段貫穿起來看:義禮親是內心的動機,抱著正確的動機出發的行為,做到言而有信、恭儉莊敬,這樣的人生修為,是值得推崇和宗仰的

有子曰 信近於義 言可復也 恭近於禮 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 亦可宗也

傳統文化大觀園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