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病之源是寒濕,驅寒祛濕有妙招

十人九濕,寒濕纏身百病生,不少人體內都有濕氣,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有的人一到秋冬時節,就會覺得四肢冰冷,這也許就是體內的寒濕在搞鬼!體內寒濕可謂是萬病之源呀,怎麼去除呢?驅寒祛濕妙招就在正文中啦~~

吳鞠通說:「濕之為物也,在天之陽時為雨露,陰時為霜雪,在山為泉,在川為水,包含於土中者為濕。其在人身也,上焦與肺合,中焦與脾合,其流於下焦也,與少陰癸水合。」這說明寒濕變化極大,病變亦多,合於人身,除少陽經外,太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均易病濕。脾胃居中,為濕土,濕邪侵入人體后,極易與脾胃土氣相合。濕從寒化,則多病寒濕。濕從熱化,則病濕熱或濕溫,不屬本病範圍。

一、太陽寒濕

Advertisements

應有經腑不同之分。

1經證

太陽經證多因露卧卑濕,衣裹冷濕,汗出入水中浴等感受天地雨露之濕。

主症:發病急驟,惡寒發熱,頭身重痛,甚則筋痛拘急。舌白,脈浮緩。

治法:溫經散寒。

方葯:十神湯(《醫宗金鑒》)。

升麻10g,粉葛15g,川芎10g,麻黃6g,白芍10g,香附10g,白芷10g,陳皮10g,紫蘇葉10g,生薑10g,蔥白10g,甘草3g。

2腑證

太陽經氣未罷,寒邪隨太陽經氣下入膀胱,致膀胱寒水之氣不化,發為膀胱寒濕。

主症:頭暈惡寒,少腹冷痛而脹,小便不利,口渴飲熱。苔白厚,脈沉緩。

治法:溫陽化氣。

方葯:附子五苓散(《醫宗金鑒》)。

附子15g(久煎),茯苓15g,桂枝10g,白朮10g,豬苓10g,澤瀉10g。

Advertisements

二、陽明寒濕

應有經、腑之分,且系表裡之別。

1經證

經證的病因亦多外邪,以陽明主肌肉,在膚表之邪未盡,而傳於陽明之表。

主症:頭額脹痛,遍體肌肉酸脹,關節疼痛,不飢。舌白,脈緩。

治法:除濕解肌。

方葯:杏苡湯(《溫病條辨》)。

杏仁10g,薏苡仁15g,厚朴15g,桂枝10g,防己6g,白蒺藜10g,生薑10g,半夏15g。

2腑證

既有口食寒物,又有鼻吸寒氣,更有過用寒涼陰潤之藥物,皆入胃中化生寒濕。

主症:胃脘冷痛,痞悶不適,甚則嘔吐清水,不喜食。苔白滑,脈緩。

治法:溫中散寒。

方葯:理中湯。

人蔘10g,乾薑10g,白朮10g,炙甘草3g。

加減法:嘔吐者,加吳茱萸3g,廣陳皮10g,母丁香6g;脘悶不適者,加半夏15g,砂仁6g(即砂半理中湯),以蒼朮易白朮;腹脹者,加厚朴15g,桂枝10g;虛寒甚者,加白鬍椒6g,紅豆蔻6g;舌苔腐白,肛墜痛,便不爽,不喜食者,去甘草,加附片15g,廣陳皮10g,厚朴15g。

三、太陰寒濕

三陰寒濕均無腑證,只有虛實之分,所謂虛,是指正氣虛;所謂實,是指邪氣實。故辨證用藥各有不同。

1實證

主症:痞結胸滿,不飢不食,苔白厚,便不爽,脈緩。

治法:苦辛通降,溫脾除濕,輕則半苓湯,重則厚朴草果湯。

方葯:

1)半苓湯(《溫病條辨》)

黃連6g,茯苓15g,半夏15g,厚朴15g,通草3g。

加減法:或加山楂肉15g,神曲15g。

2)厚朴草果湯(《溫病條辨》)

厚朴15g,草果仁6g,半夏15g,茯苓15g,陳皮10g,杏仁10g。

2虛證

主症: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濁陰凝聚,陽傷腹痛,痛甚則肢逆。舌白滑甚則灰,脈遲。

治法:散寒通陽。

方葯:椒附白通湯(《溫病條辨》)。

附片15g(久煎),川椒6g,乾薑10g,蔥白15g,豬膽汁5g(兌服)。

四、少陰寒濕

1實證

主症:頭暈眩欲倒,身體肌肉跳動,心悸畏寒,骨節疼痛,二便調和。舌白,脈沉細緩或遲。

治法:溫陽散寒。

方葯:真武湯。

附片15g(先煎半小時),白芍10g,白朮10g,茯苓15g,生薑10g。

加減法:體痛甚者,加獨活10g,薏苡仁15g,秦艽15g,以蒼朮易白朮;小便不利者,加桂枝10g,茵陳10g。少腹脹痛者,加細辛6g,花椒6g,吳茱萸6g;腰痛者,加小茴香10g,杜仲15g;如伴哮喘者,加半夏15g,砂仁10g,胡蘆巴10g,補骨脂15g;心悸多汗者,加龍骨30g,牡蠣30g。

2虛證

足少陰腎經為元陽之根,與足太陰脾經互為表裡,腎陽虛衰,脾陽亦因之而衰。

主症:頭暈畏寒,手足不溫,骨節酸痛,腳跗浮腫,懶言少氣。舌淡苔白,脈虛緩無力。

治法:溫陽補虛。

方葯:四逆湯。

附片15g(久煎),乾薑10g,甘草3g。

元陽虛甚,體寒骨痛者,宜溫補元陽。

方葯:附子湯。

附片18g(久煎),人蔘10g,白芍15g,白朮10g,茯苓15g。

久病陰陽兩傷,少腹肛墜,腰胯脊髀酸痛,由臟腑傷及奇經者,宜溫陽補虛。

方葯:參茸湯。

人蔘10g,鹿茸(或鹿角片)30g(久煎),附片15g(久煎),當歸6g,小茴香10g,菟絲子10g,杜仲15g。

五、厥陰寒濕

主症:暴感寒濕成疝,寒熱往來,脈弦反數,舌白滑或無苔不渴,當臍痛或脅下痛(此寒濕入於任脈發為疝者)。

治法:溫陽散寒濕。

方葯:椒桂湯。

川椒6g,桂枝10g,高良姜10g,柴胡10g,吳茱萸3g,小茴香10g,陳皮10g,青皮10g,生薑10g。

寒濕久郁厥陰經脈,入於血分,手足厥寒,脈微細欲絕,宜加強溫經散寒止痛之力。

方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10g,桂枝10g,白芍10g,細辛3g,大棗4枚,木通6g,吳茱萸3g,生薑10g,甘草3g。

本文選自《冉品珍內科臨證辨治錄》(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冉品珍著;楊雪康整理),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

平台推薦最受歡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腰肌勞損怎麼辦?3分鐘教您最簡單的解決方法!

怕冷?為什麼不打開你身體里的暖氣開關

本平台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官方今日頭條號,如您還未訂閱,請添加訂閱,免費獲取更多實用權威健康養生內容,或可關注「雲南中醫」微信號(yunnanzhongyi)。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