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飛花令 還有哪些燒腦行酒令?

酒令,是古代人們在宴飲和交遊中助興取樂的遊戲,是我國古代社會文人雅士、市井遊民追求「閑情雅緻」的產物。酒令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俗有雅,隨飲者的身份、文化水平和趣味的不同而不同,大致可以分為遊戲令、賭賽令和文字令三種,都可以即興創造和自由發揮。其中,文人之間喝酒常用比較文雅的文字令,它是一種以字詞詩賦的巧變應對為內容的酒令,需要具有相當高的文化水準方能自如運用。

作詩

飲酒賦詩,由來已久。晉人石崇金俗園宴客,是當筵賦詩,不成則罰酒三杯。王羲之等人引水流觴,飲酒賦詩,更是文壇美談。到唐代李太白桃李園宴弟飲酒賦詩后,此風已頗為盛行了。

行令作詩,常見的是每人作一首詩,作不出者罰酒。這種形式的酒令在本書故事選編部分多有所見。也有時不是一人作一首詩,而是每人聯詩兩句,似乎作對子。也有每人聯一句,湊成一首詩的,接不上則罰酒。像流傳的李白和賀知章、王之渙、杜甫四人的聯詩行令故事,便是一例。他們聯成的一首詩是:

Advertisements

一輪圓月照金樽,(賀)

金樽斟滿月滿輪。(王)

圓月跌落金樽內,(杜)

手舉金樽帶月吞。(李)

既有格律詩味,又不失為「席上之物」。

對句

酒席筵前行令也常常採取聯對形式。行令聯對常見的形式是一人出上聯,另一人對下聯,對不出則飲罰酒。還有一種形式是限定題目,每人作一副對聯,作不出者罰飲酒。傳說中的宋代文學家蘇洵一日家宴上限以「冷香」二字聯對行令的故事,便是一例(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此令要求上下聯句尾分別是「冷香」二字。

續句

續句指的是出令者限定一種類似學生造句的行令題目,由每人隨口編造詞句,即興組織語言,東拉西扯,左連右接,湊合而生新意,聯續以成文章,構成行酒令語言。這樣構成的行令語言,往往新意倍出,妙趣橫生,一般行這種酒令難度較大,非慧心難為,無巧口不成。

Advertisements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姑娘們在紅香圃中舉行壽宴,席間射覆划拳,中間「一時湘雲贏了寶玉,襲人贏了平兒,尤氏贏了鴛鴦」,湘雲限酒面道:「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舊詩,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還要一句時憲書上的話,共總湊成一句話。」這個題目非常繁複,要把五種詞語湊成一句話。其中,黛玉和湘雲的各是一種風味。

其一(林黛玉)

「落霞與孤鶩齊飛,

風急江天過雁哀。

卻是一隻折足雁,

叫得人九迴腸。

——這是鴻雁來賓。榛子非關隔院砧,何來萬戶搗衣聲?」

其二(史湘雲)

「奔騰而砰湃,

江間波浪兼天涌。

須要鐵鎖纜孤舟,

既遇著一江風。

——不宜出行。這鴨頭不是那丫頭,頭上那有桂花油?」

其三(史湘雲)

「泉香而酒冽,

玉碗盛來琥珀光。

直飲到梅梢月上,

醉扶歸。

——卻為宜會親友。」

引用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上遺留下來很多經典、詩詞、散文,古代人們從小讀書講究背誦,養成特殊的記憶力,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元曲、李杜詩、蘇辛詞、韓柳文,多背之爛熟,口頭行酒令往往隨口引用其中的一些句段,形成酒令語言。

《紅樓夢》第四十回,金鴛鴦宣牙牌酒令時道:「如今我說骨副兒,從老太太起,順領說下去,至劉姥姥止。比如,我說一副兒,將這三張牌拆開,先說頭一張,次說第二張,再說第三張,說完了,合成這一副兒的名字。無論詩詞歌賦,成語俗話,比上一句,都要押韻。錯了的罰一杯。」中間輪黛玉說時,鴛鴦道:「左邊一個『天』。」黛玉口順說了《牡丹亭》上的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鴛鴦又道:「中間『錦屏』顏色俏。」黛玉又順口說了《西廂記》上的一句「紗窗也沒有紅娘報」。結果被寶釵耍為話柄。

析字

析字也可以叫釋字,是通過對字的分析解釋,引申出某種道理和內容,構成行令語言。這種語言的形式的酒令別有雅趣,下面舉例為證。 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記載韓雍和夏塤喝酒行令,要一個字里有大人、小人,並用諺語二句來證明它,韓雍先說道:

「傘字有五人,下列眾小人,上侍一大人。所謂有福之人人服侍,無福之人服侍人。」

夏塤接著說道:

「爽字有五人,旁列眾小人,中藏一大人。所謂人前莫說人長短,始信人中更有人。」

這種析字令語讀來十分含蓄有趣。還有一種行酒令,從詩文中選出一句,進行別解分析,翻出新意,構成令詞。比如,明無名氏撰《笑海千金》記錄一則酒令掌故,說:昔一縣尹與縣丞愛錢,主簿極清。一日,同飲酒,至半酣,縣尹遂設—令:要《千家詩》一句,下用俗語二句含意。尹曰:「旋砍生柴帶葉燒,熱灶一把,冷灶一把。」丞曰:「杖藜扶我過橋東,左也靠著你,右也靠著你。」簿乃托意 嘲曰:「梅雪爭春未肯隆,原告一兩三,被告一兩三。」

拆字和合字

拆字和合字酒令形式上與析字酒令相像,區別在於析字是通過對字的分析解釋,引申出其他某種道理或意思,構成酒令語言,而拆字和合字酒令則只是通過把一個字拆成幾個字,或者把幾個字合成一個字,構成酒令語言,其字面也有某種意思、內容,但無引申之意。

明代樂天大笑生集《解慍編·卷之五口腹》記述一篇拆字、合字酒令故事,非常有趣,可看出此令之面貌。原文云:

一人專撞席,名為掇座,席長出令譏之曰:單禾本是禾,添口也成和,除卻禾邊口,添斗便成科。諺日:『寧添一斗,莫添一口。」』主人亦厭之,蹙眉作色曰:「單羊本是羊,添水也成洋,除卻水邊羊,添易便成湯。諺曰:『寧吃歡喜湯,莫吃皺眉羊。」』撞席者曰:「單同本是同,添金也是銅,除卻金邊同,添重便成鍾。諺曰:『見鍾不打,何處劍銅。」

清代蒲松齡著《聊齋志異》中有一則故事叫《鬼令》,寫的是幾個野鬼在荒野里飲酒,竟然也行起令來。故事說的是:城裡有個商人,到一個姓展的教諭先生家鄉去做買賣,夜裡住到廟裡。到了深夜,忽然看到四五個人,帶著酒菜來廟裡喝酒,展先生也在裡邊。酒過三巡,一個人用字行酒令,說:「田字不透風,十字在當中;十字推上去,古字贏一鍾。」一個說:「回字不透風,口字在當中;口字推上去,呂字贏一鍾。」一個說:「囹字不透風,令字在當中;令字推上去,含字贏一鍾。」又一個說:「困字不透風,木字在當中;木字推上去,杏字贏一鍾。」最後輪到展先生,他深思了很久,也沒想出來。大家笑著說:「既然說不出來,應當罰一鍾。」其中一個很快遞給他一鍾。這時展先生說:「我有了:曰字不透風,一字在當中……」大家又笑著說:「推作什麼字?」展先生端起鍾來一飲而盡說:「一字推上去,一口一大鍾!」引得大家捧腹大笑。過後沒多久,他們一齊出門走了。商人不知道展先生早已去世,以為他是卸官回了家。又回到鄉里詢問,才知道展先生死去多年。商人恍然大悟,夜裡所見的是些鬼罷了。

限字

限字酒令就是出令者限定令語的開頭、結尾或中間必須是,或者必須有某個字的一種語言形式的酒令。這種語言形式的酒令,其令語經過個別文字的限制,所說出來的,又多是另一種語言形式,如作詩、聯對和引用古詩、古文等。

明代馮夢龍輯《廣笑府》載一則限字酒令故事,說有三個人同飲行令,要說一句話,「相」字想首,「人」字結尾。第一個人說:「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第二個人說:「相逢不飲空回去,洞口桃花也笑人。」第三個人說:「襄陽有個李鬍子。」其餘二人責問道:「約好了結尾要說『人』,你為何說李鬍子?」那人答道:「李鬍子難道不是人?」

字旁

就是利用漢字具有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選擇個別字,開闢思路,確立話題,巧妙編造語句,構成行令語言。

傳說,清代鄭板橋做縣令時,其治下有一大戶公子,作惡行兇,打死無辜良民,民憤極大。板橋著手處理此案,欲處公子死刑。有二鄉紳與公子有親,遂至板橋府上來求情,板橋不知來意,設席相待。席間,一鄉紳道:「久慕先生雅名,今得以聚會。小人有意向先生請教,不妨行個酒令。每人說同音二字,再去添字旁,成另一字,最後由此宇舉一句俗語作結。不知先生肯不吝賜教否?」板橋道:「願意領教。」於是,此鄉紳先說道:

「有水念作清,無水也念青。去了青邊水,添心即為精。」

板橋大笑道:「先生差矣,青字添心乃情字也。」此鄉紳介面續道:

「我倆有心來講情,惟恐大人不準情。」

板橋一聽大驚,心知中計,乃微舒闊袖,起座對道:

「有水念作湘,無水也念相。去了相邊水,添雨即為霜。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另一鄉紳見板橋一口推託,心中不悅,大聲對道:

「有水念作溪,無水也念奚。去了奚邊水,添鳥則為鷄。得時狸貓賽猛虎,落地鳳凰不如雞。」

板橋見對方出口傷人,拂袖而起,二鄉紳亦不歡而散。

諧音

諧音就是在行語言文字形式的酒令時,利用漢字的一字多音和多字一音及字音相近等特點,在酒令語言字面上表達一種意思,又隱含一種意思,使令語說來隱晦含蓄。

明代潘塤輯《楮記屋》記載的一篇行令故事,就是這種形式。故事說元豐年中,高麗遣一僧入貢。此僧辨慧知詩,皇上令楊次公接伴之。一日宴會,此僧出令道:「要兩古人姓名爭一物。」他先說道:

古人有張良,有鄧禹,爭一傘,良曰:「良(涼)傘。」禹曰:「禹(雨)傘。

概戲楊次公冠如傘狀。楊次公也說道:

古人有許由,有晁錯,爭一葫蘆,由曰:「由(油)葫蘆。」錯曰:「錯(醋)葫蘆。」

概戲僧頭如葫蘆。這則故事出令新奇,二人所說令語古雅風趣,中間應用了諧音技巧。宋代邢居實撰《拊掌錄》中記載一篇酒令故事,說王安石和劉貢父摘經書中語作禽言令,也是利用漢字語音作的遊戲。原文云:

王荊公嘗與客飲,喜摘經書中語,作禽言令。燕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久之,無酬者。劉貢父忽曰:「吾摘句取字可乎?」因作鵓鴣令曰:「沽不沽,沽。」坐客皆笑。

選摘經書中字句,模擬禽言聲音,也是語言文字遊戲上的一個鮮例,頗有雅趣。

陳述典故和掌故

我國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上,有數目頗多的歷史掌故和文學典故,成為後人的口齒美談。行酒令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常常用到典故和掌故。一般多是在行射覆、拇戰、猜枚、擲骰子、擊鼓傳花等酒令輸了后,罰說一個古代笑話、人物掌故和文學典故。以佐興助酒。《聊齋志異·狐諧》中有一段描寫道:「酒數行,眾擲骰為瓜蔓之令。客值瓜色,會當飲,戲以觥移上左曰:『狐娘子太清醒,暫借一杯。』狐笑曰:『我故不飲,願陳一典,以佐諸公飲。」

《紅樓夢》第五十四回,擊鼓傳花行令,賈母笑道:「若到誰手裡住了,吃一杯,也要說個什麼才好。」風姐兒笑道:「依我說,誰像老祖宗要什麼有什麼呢。我們這不會的,豈不沒意思。依我說也要雅俗共賞,不如誰輸了誰說個笑話罷。」可以看出當時社會上,在酒席筵前,引經據典,談笑湊趣風氣甚濃。

也可以以這些題材行純粹語言形式的酒令,一般是限定一個角度或題目,由每人陳述列舉一個掌故或典故,構成令語。下面說一個歷史故事:

岳飛趕考到京后,一次和弟兄們吃酒行令,要說一個古人吃酒,吃得英雄,說不出的,罰酒三杯。張顯說的是「關雲長單刀赴會」,湯懷說的是「劉季子醉后斬蛇」,王貴說的是「霸王鴻門宴」,岳飛說的是「曹瑋席間斬敵獻頭」。四人說的都是歷史掌故。輪到牛皋,牛皋道:「我不曉得這些古董,只是我吃他幾碗,不皺眉頭,就算我是個英雄了。」四人大笑道:「也罷,也罷。」牛皋於是吃了兩大碗。

列說俗語和諺語

中國民間諺語和俗語非常豐富,口頭說令常常引用舉說—些,構成令詞。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談資部記載一個酒令故事,說「古亭劉端簡公居多,邑大夫或慢之。值宴會,端簡公出令佐酒,各用唐詩一句,附以方言,上下相屬」。文中所說的方言,實際上也就是俗語。

《三笑》電影里,祝枝山當著丞相的面要顯示唐伯虎的才能,於是出了個考題道:「我們前天在杭州行了個酒令,第一句拆一個字,第二句一句俗語,第三句引出一句唐詩。」唐伯虎答的是:品字三個口,寧添一斗,莫添一口,口口口,勸君更進一杯酒。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