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磚漢瓦的由來

陶土製品是人類最偉大的的發明之一,可追溯至史前時期:距今約1萬年——公元前2070年。——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出現——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黑陶出現。有學者指出:「通常認為,人類在新石器時代或仰韶文化時期,就發明了陶容器;但忽略了前此尚有一個相當長的使用葫蘆容器的時期,然後將葫蘆容器作為陶器的天然模型,從而製成陶容器。我們根據民族志資料可以推斷:世界上凡是遠古曾生長葫蘆的地方,那裡的原始先民,在使用陶容器之前,曾先使用天然容器---葫蘆;而葫蘆容器也就是陶容器的現成模型。」

這樣的推斷大致是不錯的 。原始彩陶中有些器形是模擬葫蘆器的, 可以算是證明。

人類對於火的應用火的使用是陶器產生首要條件,無庸贅述。但是火的使用在那個階段和陶的產生相關聯,卻是饒有興趣的問題。

Advertisements

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甘肅省靜寧縣威戎鎮楊灣村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期彩陶窯址。這是窯爐的煙道

考古學和民俗學發現,人類定居以後,火塘在人居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人們崇拜火,火塘也可以取暖、燒烤和炊煮。當炊煮的需求開始萌動時,葫蘆容器不能實現,於是用泥包裹葫蘆,以葫蘆器為內模燒制粗陶的原始方式就產生了。

陶器的燒制和使用,被認為是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基本特徵之一。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陶器,發現於湖南省道縣白石寨村的玉蟾岩遺址,該遺址於1993年發掘時意外地發現了3塊較大的原始陶片,1995年又在相距前發掘地1米左右的地方發現了一堆一碰即碎的陶片,陶胎厚達2厘米。為了升溫,火塘又改進為原始窯爐。人類制陶的歷程就這樣開始了。

Advertisements

經考古工作者在室內整理,將陶片精心拼對粘合,復原出兩件燒煮食物的炊器——陶釜。其中較大的1件口徑31厘米、高29厘米,形製為侈口、圓唇、斜弧壁、尖圜底,通體飾繩紋。這些陶片及其附著物經北京大學考古系進行質譜加速器碳14年代測定,結果為距今1.232萬年±120年和1.481萬年±230年。無疑,這是我國迄今出土年代最早的兩件復原陶器。

彩陶

1、仰韶文化大地灣類型彩陶

彩陶的發現和製作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大地灣遺址。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

彩陶三足缽-高12.5厘米,口徑27厘米(大地灣一期遺址出土)

其歷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國西北地區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大地灣遺址是中國彩陶的起源地。大地灣遺址迄今共發掘出四千件陶器,而且發現了35座用於制陶的窯址。其中距今約8000年的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存出土了三足缽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國境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的一批彩陶。

到距今約6000年的大地灣二期時,彩陶製作技術已臻完善。二期出土的人頭型器口彩陶瓶,通高31.8厘米,瓶口是人頭形狀的雕塑,其形狀象徵一母腹,整件陶器融造型、雕塑、彩繪藝術於一體,被專家們確認為迄今為止我國史前雕塑藝術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同期還出土了一套成系列的彩陶圓底魚紋盆,其花紋依時間順序依次為寫實的魚紋、抽象的魚紋和變形的魚紋。其中一件魚紋盆直徑達51厘米,是目前國內發現的直徑最大的魚紋盆。

(人面魚紋盆)仰韶文化,高16厘米,口徑39.5厘米,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

彩陶用河谷沉積的中砂性粘土作原料,有的質細,有的夾砂。經過800度至900度的溫度的燒制,因火焰氣氛不同,燒成質地呈橙紅色、磚紅色、褐紅色、灰色和黑色。彩陶成型手法以手工製作,主要以泥條盤築法成型,輔之以手捏成型、粘接成型等手法。主要器型有平底碗、缽、盒、小口尖底瓶、細長頸瓶、直口罐、斜沿罐、深腹瓮、鼎、釜、甑、灶等。

彩陶器上多有彩繪,用農田中生成的鐵錳結核碾細配成黑色、黑褐色顏料,用含鐵量很高的土紅或赭石配成紅色,用白凈瓷土配成白彩。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橢圓形缽,缽高3厘米,最大直徑9厘米,顏料瓶瓶高5厘米,直徑3厘米,2004年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早期,高31.8厘米。瓶的器口為圓雕人頭像,

黏土瓦的發展史

中國瓦的生產比磚早。西周時期就形成了獨立的制陶業,西漢時期工藝上又取得明顯的進步,瓦的質量也有較大提高,因稱「秦磚漢瓦」。

以粘土、頁岩為主要原料,經成型、乾燥、焙燒而成的瓦稱為陶土瓦。

粘土瓦的生產工藝與粘土磚相似,但對粘土的質量要求較高,如含雜質少,塑性高,泥料均化程度高等。中國生產的粘土瓦有小青瓦、脊瓦和平瓦。

平瓦的顏色有紅、青兩種,標準尺寸為400X200~360X220毫米,每15張平瓦可鋪1平方米屋面。 『

平瓦的生產工藝與普通磚相似,只是所用原料粘土含雜質要少,塑性要高,調製更為均勻,瓦坯乾燥需用瓦托。

秦磚漢瓦

所謂「秦磚漢瓦」是說明這一時期建築裝飾的輝煌,漢代瓦當以動物裝飾最為優秀,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兔、鹿、牛、馬也是品種繁多;秦代瓦當以蓮紋、葵紋、雲紋最多;秦宮遺址出土的巨型瓦當飾以動物變形圖案,與銅器、玉器風格相近。

西漢時形成了以「秦磚漢瓦」和木結構的完整的建築結構體系,史稱之為「土木之功」。這種斗拱既起支撐的力學作用,又有裝飾的藝術效果,體現了傳統住房建築濃厚的民族風格。在歷史發展中,這種大屋頂的民族形式又分成琉璃瓦、雕樑畫棟的宮殿形式和青磚黑瓦、樸素簡易的民居形式。

秦磚

秦代的磚素有「鉛磚」美喻。秦磚的特徵,紋飾主要有米格紋、太陽紋、平行線紋、小方格紋等圖案以及遊獵和宴客等畫面。也有用於台階或壁面的龍紋、鳳紋和幾何形紋的空心磚。有的秦磚上刻有文字,字體瘦勁古樸,這種古磚十分少見。漢代畫像磚的製作更為普遍,內容也愈加豐富,如闕門建築、各種人物、車馬、狩獵、樂舞、宴飲、雜技、馴獸、神話故事以及反映生產活動的畫面。

秦磚

秦磚

漢瓦

漢代瓦當以動物裝飾最為優秀,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兔、鹿、牛、馬也是品種繁多;秦代瓦當以蓮紋、葵紋、雲紋最多;秦宮遺址出土的巨型瓦當飾以動物變形圖案,與銅器、玉器風格相近。可以推想,建築的其它結構和裝飾如此華美,建築的牆面不可能是素麵的。秦代瓦當的紋樣,主要有植物紋、動物紋和雲紋三種。還出現了文字瓦當,例如"羽陽千秋"、"千秋利君"等,字體多是較典型的小篆書體,行款亦較固定,少見圖案。漢代的瓦當紋飾更為精進。王莽時期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當,形神兼備,力度超凡,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還有各種動物、植物等紋樣,如龜紋、蚊紋、豹紋、鶴紋、玉兔紋、花葉紋等,漢代瓦當中,以文字瓦當的數量最大,特點是在形制上分區劃界,中心是乳釘與聯珠,給銘文安排一個固定模式,在此範圍內作上下左右的變化。文字數目不定,最長可達十多字,例如"千秋萬歲"、"長樂未央"、"萬壽無疆"、"天地相方與民世世中正永安"等,字體有小篆、鳥蟲篆、隸書、真書等,布局疏密相間,用筆粗獷,成為中國陶製品中獨具魅力的珍藏。

漢瓦

漢瓦

漢瓦

漢瓦

秦磚的特徵,紋飾主要有米格紋、太陽紋、平行線紋、小方格紋等圖案以及遊獵和宴客等畫面。也有用於台或壁面的龍紋、鳳紋和幾何形紋的空心磚。有的秦磚上刻有文字,字體瘦勁古樸,這種古磚十分少見。

漢代畫像磚的製作更為普遍,內容也愈加豐富,如闕門建築、各種人物、車馬、狩獵、樂舞、宴飲、雜技、馴獸、神話故事以及反映生產活動的畫面。

秦代瓦當的紋樣,主要有植物紋、動物紋和雲紋三種。還出現了文字瓦當,例如"羽陽千秋"、"千秋利君"等,字體多是較典型的小篆書體,行款亦較固定,少見圖案。

中國建築陶器的燒造和使用,是在商代早期開始的,最早的建築陶器是陶水管。到西周初期又創新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築陶器。秦代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混戰的局面,各地區、各民族得到了廣泛交流,中華民族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到了漢代,社會生產力又有了長足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突飛猛進。所以秦漢時期制陶業的生產規模、燒造技術、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秦漢時期建築用陶在制陶業中佔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為畫像磚和各種紋飾的瓦當,素有「秦磚漢瓦」之稱。

在秦都咸陽宮殿建築遺址,以及陝西臨潼,風翔等地發現眾多的秦代畫像磚和鋪地青磚,除鋪地青磚為素麵外,大多數磚面飾有太陽紋、米格紋、小方格紋、平行線紋等。用作踏步或砌於壁面的長方形空心磚,磚面或模印幾何形花紋,或陰線刻劃龍紋、鳳紋,也有模射獵、宴客等場面的。最了不起的是秦代對萬里長城的修築工程,《史記·蒙恬傳》載:「始皇二十六年,使蒙恬將三萬眾,北逐戎狄,收河

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至陽山,透蛇而北。」在高山峻岭之頂端築起雄偉浩邁、氣壯山河的萬里長城,其工程之宏大,用磚之多,舉世罕見。

空心磚,是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勞動人民的一項創造,被用作宮殿、官署或陵園建築。到西漢時期,空心磚的製作又有了新的發展,磚面上的紋飾圖案,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簡練、形象生動、線條勁健。它不單是作為建築材料,更多的是用來建造畫像磚墓。這種空心畫像磚,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畫像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闕門建築、各種人物、樂舞、車馬、狩獵、馴獸、擊刺、禽獸、神話故事等有四十多種。這些富有藝術價值的陶質工藝品,為我們研究漢代的社會面貌及繪畫藝術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到東漢初期,畫像空心磚的應用從中原地區擴展到四川一帶,中原地區空心畫像磚墓到東漢後期為小磚所替代,而四川則延續到蜀漢時期。這一時期的畫像磚內容更

為豐富。有反映各種生產活動的播種、收割、舂米、釀造、鹽井、探礦、桑園等;有描寫社會風俗的市集、宴樂、遊戲、舞蹈、雜技、貴族家庭生活等;還有車騎出行、闕觀及神話故事等等。這些畫像磚是當時社會生活、生產的現實寫照,在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及藝術上有著重大價值。

建築用瓦有板瓦和筒瓦兩種,其製作方法是先用泥條盤築成類似陶水管的圓筒形坯,再切割成兩半,成為兩個半圓形簡瓦,如果切割成三等分,即成為板瓦。瓦坯製成后,在簡瓦前端再按上園形或半圓形瓦當。這種簡瓦和板瓦的燒造大約起源於西周時期,在陝西扶風、岐山一帶的西周宮殿建築遺址中大量出土,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用陶上的偉大創造,開創了瓦頂房屋建築的先河。

瓦當即筒瓦之頭,主要起保護屋檐,不被風雨侵蝕的作用。同時又富有裝飾效果,使建築更加絢麗輝煌。瓦當有著強烈的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秦代瓦當,絕大多數為圓形帶紋飾,紋樣主要有動物紋、植物紋和雲紋三種。動物紋中有奔鹿、立鳥、豹紋和昆蟲等;植物紋中有葉紋、蓮瓣紋和葵花紋。雲紋瓦當圖案結構,基本上是邊輪範圍內,用弦紋把瓦當正回分為兩圈,外圓間四等分內填以各種雲紋,內圈則飾方格紋、網紋、點紋、四葉紋或樹葉紋等。這種雲紋瓦當漢代沿用,但漢代的紋樣較秦代粗一些。秦瓦當,有文字的絕少。漢代瓦當紋飾更為精美,畫面儀態生動,

王莽時期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當,形神兼備,姿態雄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漢代瓦當,除常見的雲紋瓦當外,大量的則是文字瓦當,許多反映當時統治者的意識和願望,如「干秋萬歲」、「漢並天下」、「萬壽無疆」、「長樂未央」、「大吉樣富貴宜侯王」等。這些文字瓦當,字體有小篆、鳥蟲篆、隸書、真書等,布局疏密有致,章法茂美、質樸醇厚,表現出獨特的中國文字之美。秦漢瓦的斷代和分期:秦至西漢初期帶圓形瓦當的筒瓦,製造方法是,先從瓦筒上橫切到一半,再向下縱切成瓦筒。半瓦當從中央連瓦筒一起切開。因此在瓦的背面留有明顯切痕。到西漢中期,瓦的製法採用一次范成,瓦筒則僅做半筒,瓦背沒有刀切之痕迹。此外,秦代帶紋飾的圓形瓦當,中央無大圓柱,而漢代的則必有圓柱。秦瓦當邊狹,用手捏成,寬窄不勻,漢瓦當的邊輪整齊。秦瓦面積不大,漢瓦面積小者也較秦瓦略大。

陶器文化

秦代的陶塑十分發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秦代磚瓦也久負盛名。秦磚質地堅硬,有「鉛磚」之稱,空心

秦磚漢瓦

磚是盛行於戰國秦漢時期的巨形建築材料,其上大都飾有圖案,多是幾何圖案、動物圖案以及歷史或神話故事。秦代的龍紋空心磚,圖案採用模印,在其正面、上側和右側三面均有圖案。正面及上側面中央飾二龍壁紋,上下兩邊附有鳳鳥和靈芝,右側飾走龍一條。整個滿幅填實,不留空白,顯得豐滿樸實,龍鳳的形象,莊嚴神秘,氣勢雄渾,具有秦漢藝術品的特有氣質。漢代畫像磚有空心和實心磚兩種。

瓦當,在戰國時期,瓦當的形式是半圓形,到秦代,瓦當由半圓發展為圓形。漢代的瓦當製作非常興盛,著名的宮室建築,大多有燒制磚瓦的陶窯。從裝飾形式看,漢代瓦當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一、捲雲紋瓦當 這種瓦當一般在圓形上作四等分,各飾一捲雲紋。其變化比較多,或四面對稱,中間以直線相隔,形成曲線與直線的對比;或作同向旋轉,富有節奏感。

二、動物紋瓦當 這種瓦當主要飾有鹿紋、魚紋、燕紋等。

三、四神紋瓦當 這類瓦當上飾有四神紋,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漢代認為四神具有辟邪致富的精神功能,漢代四神瓦當,在圓形構圖中表現幾種動物形象,非常生動自然,剛健有力,是圖案設計中的精品。

四、文字類瓦當 這類瓦當巧妙地用文字作為裝飾,極具圖案之美,文字也大多是一些吉祥語,「千秋萬歲」「大吉富貴」等。這種用文字作為裝飾內容的表現手法,集中地體現出漢代裝飾的特色。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