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蔘文化」吃人蔘上火嗎?

人蔘是「百草之王」「百補之王」「百葯之王」,這些稱謂是幾千年來中國的歷代著名醫藥學家們經過無數次臨床應用而賦予人蔘的榮譽。

中國是人蔘的宗主國,中國人民發現並應用人蔘已經有五千年歷史了。在清代以前,人蔘一直是專供皇室的貢品,只有皇室成員和名望貴族才能有資格、有機會享用到人蔘。人蔘價格一直高出黃金許多倍,在現代,也不乏幾十萬、上百萬乃至千萬元的上等人蔘被富豪們爭搶。

筆者試問,古代的帝王貴族和當今的富豪食用人蔘是為了讓自己上火嗎?

人蔘的功效和服用方法由於一直宣傳較少,許多國人「只知人蔘之名,不知人蔘之用」,某些中醫和西醫竟然說「人蔘上火,不可輕用。」

什麼叫上火?中醫把咽喉干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乾舌痛、流鼻血、大便乾燥或鼻腔黏膜、口腔粘膜、結膜等發炎的癥狀叫上火。

Advertisements

對「人蔘上火,不可輕用」之說,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稱這類醫生為「庸醫」。他說:「庸醫每謂人蔘不可輕用,誠哉庸也。」「謂人蔘補火,謬哉。夫火與火氣不兩產,元氣勝則邪火退。人蔘既補元氣而又補邪火,是反覆之小人矣,何以與甘草、苓、術謂之四君子耶?」這句話是說人蔘補的是元氣,不補邪氣,若人蔘元、邪兩氣同補,豈不成了反覆無常的小人,怎能和白朮、茯苓、甘草同稱為四君子呢。

清代醫學家張璐在《本草逢原》一書中尖銳地指出那些庸醫聽信「市井愚夫」的瞎說的嚴重後果。他說「市井愚夫,乃交口勸病人不宜服參,醫者又避嫌遠謗,一切可生之機,悉置之不理。殊失本經除邪氣之旨矣。古今諸方,表汗用參蘇飲敗毒散,和解用小柴胡,解熱用白虎加人蔘湯、竹葉石膏湯,攻下用黃龍湯,領人蔘深入驅邪,即熱退神清。從仲景至今,明賢方書,無不用人蔘,何為今日醫家,摒絕不用,以阿諛求榮,全失一脈相傳宗旨。」

Advertisements

人蔘極為珍貴,且藥力十足,故食用要掌握方法和用量。用量過大產生的不適反應是人自己犯的錯,非人蔘之過。

人蔘每日服用多少合適呢?根據人蔘品種,身體情況,食用目的,服用人群年齡不同,服用量也不同。

韓國是個全民族都喜愛食用人蔘的國家,韓國大印韓醫大學的韓商植教授經過多年測試觀察得出結論,常吃人蔘不會升高體溫,不會上火。韓國專家認為,吃幹人參,成年人每日不超過6克,兒童不超過2克。在中國,根據國家衛生部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和《新資源食品管理辦法》,將人工種植五年以下的人蔘批准為新資源食品,規定每日服用人蔘(干品)不大於3克。故鮮人蔘每日服用量為10克左右。

上面說的是人工種植人蔘的用量,純野生人蔘的用量,比人工種植的用量要少很多。成人每日用野生人蔘量不能超過0.3克。鮮品1克。15年以上野山參干品用量成人每日不能超過一克,鮮品3---5克.以上皆為日常保健用量。如治療病人,須遵醫囑。

所以,人們只要按照規定的用量服用人蔘或人蔘製品,即便天天吃(神農本草經曰:久服輕身延年)也不會有所謂的『上火』。大家不要道聽途說,可以自己體驗。如果少數人因為體質原因,對人蔘呈現一種排斥反應,就算是正常服用量,也會感覺不適的,這也不是人蔘的過,是體制差異造成的。就想很多人一吃海鮮就過敏一樣。可以停服一周后,在繼續服用。一種感冒藥治不了所有感冒,每個人感冒選擇的葯也不同。

「人過三十,天過午。」一般的講,一個人到了30歲,體質就到了拋物線的頂端,身體也漸漸不如三十歲之前,精力也大不如前,主要是元氣的消耗,而食用人蔘,就是補上體內消耗的元氣。

吃人蔘,不上火!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