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陀十大弟子中的須菩提,非菩薩只是阿羅漢?

《金剛經》主角,十大弟子解空第一人須菩提,是個對生活質量頗有追求之人!

在他修行的無數日月里,有一條不可動搖的準則,那就是只向土豪化緣,修得個油光滿面。可是,在西天定尊會上,這位入選佛祖十大弟子的須菩提祖師卻糗大了。

據說,須菩提祖師家境殷實,有錢無處花,他從小就大手大腳,習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父母的陰騭畢竟不能長久。

而且,須菩提是一個性格粗惡之人。常常無辜嗔怒,為了一點小事就跟人大吵大鬧。親友不喜,兄弟厭斥。機緣巧合,佛陀在他老家傳法,於是須菩提便成了佛陀的弟子。

既出家,吃的用的,當然不能如當初闊少那時講究。畢竟人有貧富,一切得靠信眾布施。尤其是那時候的富人幾乎都信奉婆羅門教,認為他們的富足是上天賜予的權利;而窮人正是因為太苦才尋求解脫之道皈依佛門。因此,那時候的佛門信眾,窮者千萬,富者萬一。

Advertisements

原初的僧團就有了過午不食、三衣一缽的戒律,僧眾們上午各自托缽乞食,下午就匯聚佛陀住所聽教參禪。

按照佛陀的說法,乞食雖然是向大眾求布施,實際上是給眾生種福報的機會。所以,不管人們願不願意,僧眾必須挨家挨戶一一乞食,不能剝奪眾生種福報的權力。

可佛陀及僧團的住所在一定時間內是固定的,僧眾天天跑到人家門前敲門要飯。起初還有人願意給,時間久了,乞食質量自然越來越差。尤其這麼多僧人,即便百姓有心,也要有經濟實力才能長久供養嘛。

出家人一心修大道,吃得差點無所謂,最重要的是不能錯過佛陀講法的時間。可有一個人例外,他就是須菩提。成千上萬僧眾個個面黃肌瘦,須菩提卻油光滿面,而且聆聽佛法時總是遲到。時間一久,大家就格外關注他。

Advertisements

原來,須菩提有個特點。他只前往富人家乞食,看到矮小的房屋,他老遠就繞著走,聽聞哪位土豪請客吃飯開流水宴,他總是不遠千山萬水而至。那時候古印度小國林立,他甚至為了討碗可口飯菜不惜步行出國!

一次,隨行的比丘譏諷他:「尊者乞富不乞貧,生活質量杠杠滴!難怪我們這麼瘦弱,尊者身體卻一日比一日強壯!」

每每聽到這樣的挖苦,須菩提總是正色說:「大德!我之所以不向窮人乞討,因為不想加重他們的負擔。反之,向富人乞食,既給了他們種福報的機會,也並未給他們帶來影響。如此利人利已,大德當體會我用心良苦!」

同樣位列十大弟子中的大迦葉尊者則恰好相反,他只向窮人乞食,哪怕粒米滴水都甘之如飴。

龍華聚首、西天列尊。佛與諸聲聞修成大道后,自然要根據所積善因,所布法德排位列尊。因為這段緣業,文殊等未入選十大弟子卻位列菩薩,而乞富不乞貧的須菩提僅列500金身羅漢第52,尚不及聽聞一昔佛法的須跋陀羅尊者(佛陀的最後一位弟子,位列第4)。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卻不知西天列尊,排位之糗,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會不會把它當做夢幻泡影呢?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