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斯珠寶」西夏時期的珠寶首飾(公元1038~1227年)

西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党項族建立的政權,統治中國北方河西走廊一帶,於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

党項族是古代羌族中的一支,早期在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的河曲一帶活動,以狩獵游牧為主。公元六世紀,西羌衰微,党項族才初露頭角。《北史·党項傳》是中國史書中有關他們的最早記載。從公元585年,党項大首領拓跋寧歸附於隋朝。此後,党項部落大批內遷歸屬中原。至唐代後期,內遷的党項族人形成了三大部分:一是定居於甘肅東部的東山部落;二是定居於夏州(今內蒙古和陝西交界處)的平夏部落;三是定居於陝北的南山部落。而留在原地的党項族人被東進的吐蕃所統治,被稱為「弭葯」,別譯有:緬葯、穆納、母納、木內、木雅、彌娥、密納克、敏里雅等。

Advertisements

唐朝末年,党項拓跋氏開始了地方割據。公元前1038年,首領元昊建立大夏,建都中興府(今寧夏銀川市),在宋朝史書中稱之為「西夏」。據《宋史·夏國傳》載:西夏「東據黃河,西至玉門,南臨肖關(今寧夏同心縣南),北抵大漠,境土二萬餘里」。它先同北宋和遼,后與南宋和金形成鼎足之勢,進入極盛時代。雖然它與宋、遼、金相比仍是相對弱小的,但他們卻十分善於在宋、遼、金中周旋,利用其矛盾在夾縫中發展。

西夏從元昊建國起,傳十帝,經過近兩百年後,國力衰落,終於在1227年被成吉思汗統帥的蒙古大軍所滅,從此四分五裂,逐漸消失,於是它在中國歷史上和眾人心目中被稱為是一個神秘的王國。這些在十三世紀神秘消失的西夏臣民經過現代史學家們幾經查找,終於有了一些答案。

Advertisements

西夏亡國后,一部分西夏人南渡洮河,穿過松藩草原,沿金川河谷南下,經丹巴、干寧到達了今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個叫「木雅」的地方,並建立了一個小政權,存在了470多年,如今這部分党項族人已基本融合到藏族中去了,但至今這些被稱為「木雅藏」的藏民在建築、服飾、風俗、語言上還保持了許多與藏族不同的西夏古俗,並保留著西夏時代的許多歷史遺迹,與周圍的藏族文化有明顯差異。

另一支稱作木雅司烏王孫的西夏後裔,在王朝覆滅時輾轉來到今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的昂仁縣境內,至今仍有人能夠說出他們輝煌一時的國名以及流傳民間的故事。

逃入今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保安一帶的一支,逐漸融合進當地民族之中。而亡國後來不及遷徙的西夏國民,有的被編入蒙古軍籍,還有成千上萬人東逃入宋,有一些定居在今天的河南省西南部,還有的在河北、江蘇、浙江等地與漢和其它各族人民融合在一起。

西夏創造了別具特色的燦爛文明,建立了宏偉的城市,發明了獨立的文字「西夏國書」。但是西夏王朝及其文物典籍卻被成吉思汗的鐵騎殘踏殆盡,如同金朝建立后大肆破壞遼墓一樣。西夏被元朝滅亡后,元人修遼、金、宋三國史時,獨不肯給西夏王朝修寫同等的紀傳體正史,導致西夏史料湮滅亡佚,百存不一。幾百年後,西夏京城故地城垣頹敗,幾無人煙,西夏王朝也漸漸被人遺忘。之後在西夏故地發現的大量珍貴的西夏文獻也分散它國。

一、冠

大夏是一個以党項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王國,在党項語中,稱大夏為「邦泥定」,意思是「大白上國」,即崇尚白色的國家。以游牧為主的党項族人早年是披髮蓬首。後來元昊下禿髮令,除貴族官僚外全國男子在三日內剃光頭髮,從此「剃髮、穿耳戴環」就成了党項人的標準形象。西夏男女冠飾的大致形象可以在敦煌壁畫中見到,但卻沒有發現實物。而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盟臨河市高油坊西夏古城遺址中發現的幾件鑲寶石金冠飾件,也許能使我們聯想到那極其華美的冠飾。

而西夏族的婦女形象,則與當時的漢族女子十分相近。在甘肅省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的西夏女子供養圖中,可以看到頭梳高髻,髮髻上插有成雙成對的簪釵,耳帶耳環的形象。同時西夏的女子皆喜戴冠。在甘肅省安西縣榆林窟的西夏女子供養圖中的三位西夏中年婦女,均頭戴冠飾,頭插簪釵或步搖類頭飾,莊重華美。

二、耳環與耳墜

西夏人無論男女皆穿耳戴環,這些都可以在有關西夏的壁畫中看到。在內蒙古臨河縣高油房出土了一對精美的透雕人物金耳飾,每支耳飾上雕有三個人物,中間一人雙手合掌坐在三朵金花之下,左右各一侍女站在兩旁,花蕊之中均有寶石鑲嵌,可惜都已脫落。西夏人盛信佛教,從這對耳飾中就可以看出,同時它也反映了西夏人高超的製作技術和首飾風格上極富民族特點的造型和獨特構思。

三、腰飾

在很久以前,西夏人就以各種金、銅飾牌來裝飾腰帶。早期的腰飾主要是作為腰間皮帶扣的各種飾牌,如寧夏固原縣、寧夏西吉陳陽川等地出土的戰國時代的各種動物形銅飾牌,多表現動物間的廝殺、母愛等情節,於小小飾牌間展現了人們對動物精妙的觀察和富有情趣的表現手法。

而在寧夏銀川市賀蘭山東麓西夏第八號陵區出土的西夏金帶飾也較有特色。它呈長方形,四邊凸起,圖案為三個草莓果並列組合而成,枝葉纏繞其間。草莓果採用高浮雕手法與枝葉紋形成兩個層次,顯得粗獷而真實。如今,我們所能見到的西夏服飾的主要來源是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在敦煌千佛洞的492個洞窟中,西夏建造的至今還有六十多個。

到了隋唐時期,西夏男子的腰間裝束也汲取了遼、金與宋的習俗而戴蹀躞帶。在敦煌壁畫回鶻王供養圖中,回鶻王腰系蹀躞帶,並在帶上懸挂著各種飾物,如刀、香囊等。而在回鶻男子供養圖中,畫中貴族男子的腰間則戴有兩條腰帶,一條為系腰之用,另一條則為掛物和裝飾用的蹀躞帶,帶上也掛有刀、觿、香囊等豐富多彩的飾物。

腰間飾物的實物也常有發現。如在內蒙古臨河縣高油房出土的西夏雙魚紋金剔指,就是他們隨身攜帶的為手指甲美容的工具。這種飾物在中原地區很少見到,極具特色。腰飾中還多見有一種銀盒子,如寧夏靈武縣出土的一件,是西夏佛教徒日常不離身的攜帶物。另見有金質圓形扣飾,它正面凸鼓,構圖似為二虎二鹿,背面有鈕為綴掛之用。一些不知名的金飾亦為裝飾所用。

--------------------------TO BE CANTINUE--------------------------

文/TOPS JEWELLERY拓斯珠寶

| 你能擁有的奢華精品首飾 |

+v:TOPS拓斯珠寶

References: from 珠光翠影 中國首飾史話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