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四診之望診總結

望神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以精氣作為物質基礎,是臟腑氣血盛衰的外露徵象。因此,通過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意識活動、語言氣息等,可以判斷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和疾病的輕重和預后。

望神包括:得神、失神、假神。

1.得神(有神):

神志清楚,語言清晰,目光明亮,反應靈敏,表示正氣未傷,病情輕淺,預后良好。

2.失神(無神):

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應遲鈍,甚至神志不清,表示正氣已傷,病情較重,預后較差。

3.假神:

常見於久病、重病、精氣極度衰弱的病人,出現精神暫時好轉的假象,是臨終前的預兆。這是由於精氣衰竭已極,陰陽格拒,即將離絕的象徵,通常稱為「迴光返照」或「殘燈復明」。

望面色

主要觀察面部的顏色和光澤。面部的色澤是臟腑氣血的外部反映。所以,望面色可以了解人體氣血的盛衰和疾病的發展變化。正常人面色微黃、紅潤光澤,稱為「常色」。在疾病狀態時面部的色澤,稱為「病色」。病色分為青、赤、黃、白、黑五種。

1.青色:主寒證、痛證、淤血和驚風。

寒凝則氣滯血瘀,經脈拘急收引,故面色發青,甚至青紫;經脈瘀阻,不通則痛;血不養筋,肝風內動則驚風搐搦。所以青色多見於胸腹瘀痛、外傷劇痛及小兒驚風先兆。

2.赤色:主熱證。

氣血得熱則行,熱盛而血脈充盈,血色上榮,故面色紅赤。若滿面通紅,多為外感發熱或臟腑陽盛的實熱證;僅顴部潮紅嬌嫩,則多屬陰虛火旺的虛熱證。

3.黃色:主虛證、濕證。

黃為脾虛濕蘊之徵象。脾失健運,則水濕內停,氣血不充,故面色發黃。如脾胃氣虛,氣血不足,面色淡黃,枯槁無光,稱「萎黃」。面目一身具黃,稱為「黃疸」。黃而鮮明如橘色者,屬「陽黃」,為濕熱熏蒸之故;黃而晦暗如煙虛熏者,屬「陰黃」,為寒濕郁阻引起。面黃虛浮,稱為「黃胖」,多為脾氣虛衰,濕邪內阻所致。

4.白色:主虛證、寒證、失血證。

為氣血不足的表現。凡陽氣虛衰,氣血運行乏力;或耗氣失血,氣血不足,不能上榮於面,皆可導致面呈白色。如面色晄白虛浮,多屬陽氣虛;面色淡白消瘦,所屬血虛。里寒腹痛或陽氣暴脫,則多見面色蒼白。

5.黑色:主腎虛、水飲和瘀血。

黑為陰寒水盛之色,主要是腎陽虛衰,水寒內盛,影響氣血流暢而變黑。面色淡黑,見於腎虛水泛;婦人眼眶見黑,多為寒濕帶下;面色黧黑而肌膚甲錯,屬瘀血。面黑干焦,則多系腎精久耗。

望形態

主要是觀察病人形體的強弱、胖、瘦等情況,以了解體質的強弱和內臟氣血的盛衰。

如骨骼粗大,胸廓寬厚,肌肉充實,皮膚潤澤,是強壯的徵象;骨骼細小,胸廓狹窄,肌肉消瘦,皮膚枯燥等,是衰弱的徵象。形體強壯者,內臟堅實,氣血旺盛,雖有病也預后良好;形體衰弱者,內臟也脆弱,氣血多不足,體弱多病,預后較差。

胖指肥胖,並非健壯;瘦指瘦削,亦非正常。形肥能食,為形盛有餘;形肥食少,為脾濕有痰。形瘦食少,中氣虛弱;形瘦善飢,胃中有火。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為氣液乾枯,臟腑精氣衰竭。

望姿態

主要觀察病人的動靜姿態及與疾病有關的體位變化。不同的疾病可以出現不同的姿態和體位。如病人喜動多言,屬陽證;喜靜少言,屬陰證。踡卧面向里的多屬寒證,仰卧展肢的多屬熱證。

望頭與發

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中藏腦髓。腦為髓海,為腎所主,腎之華在發,而發又為血之餘。所以望頭和發,可以了解腎和氣血的盛衰情況。

1.頭:小兒頭形過大或過小,伴智力不全,多屬腎精虧損;囟門下陷,多屬虛證;囟門高突,多屬實熱證;囟門遲閉,頭項軟弱,不能堅立,多屬腎氣不足,發育不良;無論成人或兒童,頭搖不能自主,皆為風證。

2.發:發稀疏易落,或乾枯不榮,多為精血不足之證。突然出現片狀脫髮,多屬血虛受風,又稱「斑禿」;小兒髮結如穗,多見於疳積。

望目

目為肝之竅,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故目的異常變化,不僅關係於肝,而且也能反映其它臟腑的病變。

目赤紅腫,多屬風熱或肝火;白睛發黃,多為黃疸;目眥淡白,屬氣血不足;目眥潰爛,多為濕熱;眼泡浮腫,多為水腫;眼窩下陷,多為津液虧耗;兩目上竄,直視或斜視,屬肝風內動;瞳孔散大,多為精氣衰竭。

望齒、齦

齒乃骨之餘,骨為腎所主,胃之經脈絡於齦中,所以齒與腎、齦與胃有密切的關係。牙齒乾燥,多胃熱熾盛、津液大傷;牙齒鬆動稀疏、齒根外露者,多屬腎虛或虛火上炎;牙齦色白,多為血虛;齒縫出血且痛,為胃火傷絡,若不痛不紅微腫者,則為氣虛或腎火傷絡。

望咽喉

咽喉為肺胃之門戶,為諸經脈所絡,故許多臟腑的病變可以從咽喉的異常變化反映出來。咽紅腫脹而痛,甚則潰爛或有黃白色膿點,多為肺胃熱毒壅盛;若紅色嬌嫩,腫痛不甚,多為陰虛火旺;若色淡紅不腫,微痛反覆發作,或喉癢乾咳,多為氣陰兩虧,虛火上浮;咽喉有灰白膜,擦之不去,重削則出血,隨即復生者,是為白喉。

望舌概述

望舌是望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之一。五臟六腑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經絡與舌有聯繫,所以臟腑的病變可以通過舌象反映出來。

望舌主要是觀察舌質和舌苔兩個方面。舌質,又稱舌體,是舌的肌肉脈絡組織。舌苔是舌體上附著的一層苔狀物。

正常舌象:舌體柔軟、活動自如、顏色淡紅而鮮明,舌面上鋪有顆粒均勻、乾濕適中、不粘不膩的薄白苔。簡稱「淡紅舌,薄白苔」。

舌的一定部位與有關的臟腑有密切聯繫,所以將舌面劃分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邊四大部分,分別診察相應的心肺、脾胃、腎和肝膽等臟腑的病變。望舌要在充足的自然光線下進行,要求自然地將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體。望舌時還應注意「染舌」。如烏梅、橄欖等能使舌苔染黑;吸煙可將舌苔染灰;過熱飲食可使舌質變紅等等。

望舌質

主要觀察舌質的顏色和形態兩方面的異常,可以反映臟腑氣血的病變。

1.舌色

(1)淡白舌:舌色較正常淺淡,稱為淡白舌。主寒證、虛證。多為陽氣虛弱、氣血不足之象。

(2)紅舌:舌色較正常深者,稱為紅舌。主熱證。舌紅苔厚,多為實熱證。如鮮紅無苔或少苔,則陰虛有熱;舌尖紅為心火;鮮紅而干,多為熱盛傷津。

(3)降舌:舌色深紅稱為降舌,主熱盛。外感熱病,多為邪熱入營血;內傷雜病,多為陰虛火旺。

(4)紫舌:舌色青紫,多屬瘀血病變。如微呈紫色,表示氣滯血行不暢;紫而濕潤,多為陰寒內盛、血脈瘀滯;舌色紫暗或見瘀斑,多為氣滯血瘀。

2.舌形

(1)胖瘦:舌體較正常胖大的為胖大舌。舌胖而淡白,邊有齒印者,多屬氣虛或脾腎陽虛;舌體胖大而深紅,多是心脾熱盛。舌體瘦小而薄,稱瘦薄舌,多為陰血不足的表現。若瘦薄紅降而干,是久病津液耗傷,病情嚴重。

(2)裂紋:舌體上有各種形狀的裂溝,稱裂紋舌。若舌紅降而有裂紋,多為熱盛傷陰;舌淡而有裂紋,多屬氣血不足。也有部分正常人,中年舌體有較深裂溝,應該注意區別。

(3)芒刺:舌乳頭增生、肥大、高起如刺者,稱芒刺。多為熱邪內結的表現。芒刺乾燥,多屬邪熱亢盛;舌尖有芒刺,多屬心火亢盛;舌體兩邊有芒刺,多系肝膽鬱熱。

3.舌態

主要觀察舌體運動的變化。

(1)強硬:又稱「舌強」。主病是熱入心包、高熱津傷、痰濁內阻、中風及中風先兆。

(2)痿軟:又稱「痿軟舌」。主病是久病氣血雙虛,或陰虧已極、新病熱盛傷津。

(3)歪斜:舌體偏斜於一側,稱為歪斜。多是中風或中風之先兆。

(4)顫動:舌體震顫不定,不能自主,稱為舌體顫動。久病中見舌顫,屬氣血兩虛或陽氣虛弱。外感熱病中見之,多屬熱極生風或虛風內動。

(5)短縮:舌體緊縮不能伸長,稱為短縮。多見危重證候的反映。舌淡或青而濕潤短縮,多屬寒凝筋脈;舌胖而短縮,屬痰濕內阻;舌紅降而短縮,多屬熱病津傷。

(6)吐弄:舌伸出外者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頻繁舔口唇上下左右,叫做「弄舌」;兩者主病均屬心、脾部熱。吐舌多見疫毒攻心、正氣將絕;弄舌多見於動風先兆、小兒先天智能低下。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