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不會說話,與內向外向無關

會不會說話,與內向外向無關

一直以為,不會說話的人源於內向的性格,而性格大部分是由從小受家庭因素等客觀因素造成的,自己是很難改變的。所以我把自己不會表達歸咎於自己內向的性格,當因為自己不會表達面試失敗時,當因為見到領導緊張而表達不清楚自己想法的時候,我會自我安慰說:這些都是因為我內向的性格造成的,是我努力也無法改變的。直到我遇到了張先生,在他身上我學到了太多,改變了我對很多事固有的看法。

前幾天,張先生跟我說他們總行的領導去他們支行民主評議,他作為員工代表參加了這次民主評議的談話,有意思的是,他用了五分鐘的時間對領導班子評價,用了近一個半的小時跟行長,人事科科長交流他對公司的看法和想法。他跟我複述他們當時的對話,小到每個支行輪崗制度該如何合理實行大到作為一個相對年輕企業該如何激發年輕員工的活力與激情。他說的每個觀點都思路清晰,條理清楚,行長從開始的「你認為應該如何」到後來直接「那該如何呢?」而且還時不時的讓人事科科長把好的想法記錄下來。我就在那崇拜的看著他,他在說這些的時候完全不像一個才工作一年多的新人,而像是在傳授經驗的前輩。

Advertisements

他以前跟我說過,他認為多讀了三年書的研究生跟本科生真的會不一樣,我當時是很不認同的,甚至還以為他只不過是比我多讀了三年書就歧視我這個小本科生,所以我聽了很不高興,他也就沒再繼續往下說。因為在我看來,我有很多的大學同學尤其是女生,他們研究生畢業后也跟我一樣考公務員事業單位,而我已經有了三年的工作經驗,說起來我還是前輩呢。但是現在我明白張先生所說的不一樣了。這裡的不一樣不是說知識儲備的差距,而是考慮問題的思路和方式不一樣。滔滔不絕又思路清晰的表達自己想法的人是自帶光芒的。聽了他複述的談話內容,我就明白了他為什麼有勇氣把人民銀行給拒了。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下張先生的輝煌歷史。張先生自小就是班長,升旗手,學校里的廣播員,大學學的物理專業,大學里別人在追劇打怪升級的時候,他在每天讀各類報紙,不僅是讀還會標註,摘抄。除了讀報紙就是出去兼職,各種各樣的兼職,發宣傳單,家政,賣彩票,家教,總之大學的學費,生活費都是他自己賺來的。畢業后因為物理專業很難找到對口專業,出於對金融感興趣他去了一家投資公司,後來他決定跨專業考研,然後瞞著家人在陰暗的出租屋內複習,就這樣一個毫無金融基礎的人居然考上了一所財經大學的金融碩士。可想而知,那段複習考研的日子該有多難熬。別人畢業就等於失業,而張先生畢業面臨的卻是「幸福的煩惱」:他被八九個單位錄取,其中有農業銀行、董事長秘書,而最牛的是中國人民銀行,但最終因為他想要離父母近一些選擇了現在的單位。他是他們學校第一個把人民銀行拒了的人,他成了師弟師妹們眼中的面霸。

Advertisements

張先生不論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是生活中遇到問題,他都喜歡去挖掘原理,他說只有知道事情的原理你才能很容易記住事情為什麼是這樣的,不論是他教我開車的時候,還是我問他問題的時候,他都會先跟我講原理,一開始我是很排斥的,認為他為什麼把簡單的一件事說的那麼複雜,直接跟我說結婚不就行了嗎?記得有一次,我問他一個專業問題:關於通貨膨脹時,政府應該增發國債還是減發國債,然後他開始給我滔滔不絕的講起來,但是我聽的很不耐煩,他在講我在開小差,心想我就是想知道個結果為什麼要說這麼多,煩不煩?他看出了我的不耐煩,發現我根本沒在聽,他還是耐心的講完,然後跟我說:第一,你做事情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如果不去搞清楚這個問題的結果為什麼是這樣,你很容易混淆,下次再碰到類似問題,你仍舊會不明白。第二,別人認真的在跟你解釋的時候你開小差,這是對別人的不尊重。這次事情之後,我也學的跟他一樣,凡事要知道為什麼而不是只滿足於知道結果。

「為什麼我覺得我們兩個都是那種偏內向一些人,不怎麼愛說話,為什麼你在面試或者領導面前表現的如此優秀,而我一到面試或者領導面前就會緊張呢?」我問張先生。張先生說,他之所以在領導面前可以侃侃而談,一方面是由於他在大學和研究生期間做過的各種兼職,使他變的臉皮沒有那麼薄,更重要的是,他所有的想法都不是臨場發揮而是他在平時工作時日積月累的思考。會不會說話,跟內向外向無關,而是看你平日的積累和你的邏輯思維。說到這我想起張先生平日里的一些小習慣,他每天都會整理今天辦理的業務過程中遇到的特殊業務,在看電視的時候碰到好的台詞他都會有專門的小本子記錄,他說這是從大學開始養成的習慣,到現在為止已經記錄了五六本,他把「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話體現的淋淋盡致。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從來不努力的人,機會擺在面前的時候也抓不住,所以,在自己不會說話,不會滔滔不絕且思路清晰的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的人,別再怪自己的天生內向的性格了,實際上,是你沒有日積月累的的儲備而已。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