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得了漿膜炎怎麼辦?鵝漿膜炎的癥狀與防治

鵝漿膜炎(又稱鵝疫里默氏桿菌病)是近幾年來在雛鵝群流行比較嚴重的細菌性疫病,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害雛鴨、雛鵝及雛火雞等多種禽類,多發生於2-7周齡,呈急性或慢性敗血症。最急性型病例出現於鵝群剛開始發病時,通常看不到任何明顯癥狀即突然死亡。急性病例多見於2周齡的雛鵝,病程一般為1-3天。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鬱、厭食、離群、不願走動和行動遲緩,甚至伏卧不起、垂翅、衰弱、昏睡、咳嗽、打噴嚏,眼鼻分泌物增多,眼有漿液性、粘液性或膿性分泌物,常使眼眶周圍的羽毛粘連,甚至脫落,鼻內流出漿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凝結后堵塞鼻孔,使患鵝表現呼吸困難,少數病例可見鼻竇明顯腫大。部分患鵝縮頸或以嘴抵地,瀕死時神經癥狀明顯,如頭頸震顫、搖頭或點頭,呈角弓反張,尾部搖擺,抽搐而死。

[防治措施]

1、在無鴨疫里默氏桿菌流行發生的地區,鵝群必須與鴨群絕對分開飼養;有鴨疫里默氏桿菌流行發生的地區,雛鵝群之間、雛鵝群與青年鵝群、雛鵝群與成年鵝群之間應隔離分開飼養,可防止雛鵝被感染;再次,雛鵝群放牧或下水,應遠離鴨群和其它鵝群,可有效防止本病的發生。

2、在疫群使用本菌作緊急預防時,可同時應用敏感抗菌藥物,以達到在未產生免疫前能較好控制流行發生和減少死亡率的目的。常用的敏感藥物有氟苯尼考、氧氟沙星、頭孢噻呋等。

3、由於該病的發生和流行與應激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在將雛鵝轉舍、舍內遷至舍外以及下塘飼養時,應特別注意氣候和溫度的變化,減少運輸和驅趕等應激因素對鵝群的影響。平時,應注意環境衛生,及時清除糞便,鵝群的飼養密度不能過高,注意鵝舍的通風及溫濕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