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重點總結(三)

1.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2.十二經脈的名稱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經、陰或陽經、臟或腑經。如手太陰肺經等。

3.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是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4.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則從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於手三陰經。從而形成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行路徑金英傑醫學。

5.十二經脈的分佈規律:

①四肢部位:陰經分佈在內側面,陽經分佈在外側面。內側分三陰,外側分三陽,其前後順序是太陰、陽明在前線;少陰、太陽在後線;厥陰、少陽在中線。

Advertisements

②頭面部位:則陽明經行於面部、額部;太陽經行於面頰、頭頂及後頭部;少陽經行於頭側部。

③軀幹部位:手三陽經行於肩胛部;足三陽經則足陽明經行於前(即胸腹面)、足太陽經行於後背、足少陽經行於身側面;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則均行於腹面。

④循行於腹面的經脈,其排列順序,自內向外為足少陰經、足陽明經、足太陰經、足厥陰經。

6.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是手足三陰和三陽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手足六對「表裡相合」關係,即手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手足少陽與厥陰為表裡、手足陽明與太陰為表裡。相為表裡的經脈分別絡屬於相為表裡的臟腑,如手太陰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屬大腸而絡肺;足少陰屬腎絡膀胱,足太陽屬膀胱絡腎等。

Advertisements

7.十二經脈氣血的流注,其次序是手太陰肺經在食指端流注於手陽明大腸經,並依次為:經鼻翼旁流注於足陽明胃經,經足大趾端流注於足太陰脾經,經心中流注於手少陰心經,經小指端流注於手太陽小腸經,經目內眥流注於足太陽膀胱經,經足小趾端流注於足少陰腎經,經胸中流注於手厥陰心包經,經無名指端流注於手少陽三焦經,經目外眥流注於足少陽膽經,經足大趾流注於足厥陰肝經,經肺中則流注於手太陰肺經,完成一個循環。

8.奇經八脈的主要作用:

①進一步密切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

②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正經氣血有餘時,則流注於奇經八脈蓄以備用,而當十二經脈氣血不足時,則可由奇經溢出,予以補充。

③奇經八脈與肝、腎等臟及女子胞、腦、髓奇恆之腑關係較為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聯繫。

9.督脈稱「陽脈之海」。任脈稱「任主胞胎」。沖脈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

10.蹺脈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運動,可使下肢運動靈活矯捷。二是司眼瞼的開合。

11.十二經別,是從十二正經別行分出,深入軀體內部,循行於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經別的特點:一是多分佈於肘膝、臟腑、軀幹、頸項及頭部。二是其循行特點可用「離、合、出、入」來概括。三是陰經的經別合於相表裡的陽經經別,一併注入陽經,成為一「合」,共為「六合」。

12.經別可加強十二經脈表裡兩經在體內的聯繫;別絡可加強十二經脈表裡兩經在體表的聯繫。

13.經筋的特點:其循行起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布散於胸背而終於頭身。多呈向心性循行。具有約束骨骼、主司關節運動的功能。

還有一件好消息要與大家分享:金英傑手機M站已經上線啦,登錄http://m.jinyingjie.com無需註冊,即可輕鬆學習。金英傑中醫執業考試QQ群245231558 歡迎大家加入。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