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舟一葉,醫學教育渡人渡己

在「瑞金培養大綱」里,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臨床研究、國際視野是每個住院醫師必備的四種能力。

特約撰稿|宋瓊芳

一盆綠色闊葉植物葳蕤而安靜,倚靠著一張黑色皮沙發,一個小小的咖啡機在沙發旁的矮柜上,讓人的鼻尖彷彿聞到一縷烘焙的味道。

這裡不是咖啡店,而是瑞金醫院胃腸外科病房之外,一個開放卻又隱蔽的醫生休息室——或者說,這是海洋上的一艘小船,讓那些只要穿上白大褂就彷彿停不下翅膀的「海鷗們」可以有這樣一個落腳的所在,短暫憩息,整理羽毛,然後再次振翅翱翔,為生命擺渡。

「我們願意為了病人而沒日沒夜地站在手術台上奮鬥,我們也願意為了自己而擁有那麼幾分鐘的時光享受一杯咖啡的純粹。這兩者並不矛盾。」胃腸外科主任鄭民華說,「我想,這是不是我們『法語班』醫生的特色?」

「船身」的印記:海派修養與法語教育傳承

「為了下周開始的法語班外科學授課和見習,翻出了當年的法語參考書。好好備課,希望在同學們的心裡種下一顆種子。」9月9日,瑞金醫院年輕醫生何子銳在「朋友圈」發了這麼一條。

在瑞金醫院幾乎每個科室,你都能找到能熟練運用法語的醫生,他們甚至在查房時彼此用法語交流,保持著法系醫學嚴謹而優雅的傳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法語班是中法兩國交流的重點項目之一,臨床教學全部在瑞金臨床醫學院完成,臨床課程及實習帶教都由法國教師及瑞金醫院具備法語教學能力的醫生完成。

法語醫學教育,源於瑞金醫院創設之初,並成為醫院教學發展史上一條明晰的脈絡。

瑞金醫院的前身廣慈醫院,由法國天主教會創辦,法國醫生和護士帶來了世界一流的醫療技術,也引入了靜水流深的法國醫學教育方式和理念。之後,醫院成為震旦大學教學醫院,以「醫院醫學」為特徵的「法國學派」逐漸成形:學生從第三學年起,每天上午去醫院實習診斷學及小手術;第四學年每日上午在醫院各個病區及門診見習,並臨床上課;第六學年臨床實習……紮根於醫院、注重臨床教學傳統的法國醫學教育體制,逐漸移植並融入每個醫學生成長為醫師的過程中。

時光荏苒,從震旦大學醫學院到上海第二醫學院,直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變的是名稱,不變的是傳承。數十年間,王振義、陳家倫、龔蘭生、唐振鐸、董德長等一大批醫學精英崛起,他們接受法語醫學教育,再用法語進行醫學教學。「醫學法語班」在浩浩蕩蕩的歲月長河中幾經沉浮而未曾斷絕,「文革」中短暫中斷,到1980年4月,終於正式恢復招生。首期30名學生里,鄭民華就是其中之一。

他們先學習一年法語語言課程,然後進入專業法語學習,所有學生的臨床實習都在瑞金醫院進行,各學科有法語教師帶教。鄺安堃、傅培彬等老一輩醫學家親自法語授課並自編法語教材,所有內容都用打字機打出來,法語字母上特有的注音符都是鋼筆添加上去的。鄭民華記得,他們的病理生理課老師是王振義院士。

「我們讀法語原著《三個火槍手》《悲慘世界》《基督山伯爵》,後來看了改編電影,發覺還是小說讀起來『有勁』。」鄭民華說。這是他的私人記憶,也是這樣一群「會說法語的上海醫生」的集體回憶,「在世界觀還沒有形成時,中西合璧的教育,對人生起步階段的我們影響很大。」

這影響,一方面是專業知識的獲取與語言能力的提升,在鄭民華看來,包括個人判斷能力、思維擴展能力,以及契約精神與國際化視野,正如王振義院士所說:「法國人之所以在醫學上取得大量前沿成就,與它非凡的藝術、音樂、哲學傳統密不可分。我們要學習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種教學理念、疾病分析與醫學思維方式。」

另一方面,則是法語醫學所強調的人文關懷。「什麼是人文關懷?就是對生命的尊重——既尊重病人,亦尊重自己,當然更需要獲得全社會的尊重。」鄭民華說,「醫生是精英」,這個理念在「法語班」就植根於他們心中,在隨後留法求學時代,他們更親身感受到作為「精英」應當具備的情懷與胸襟。

1986年,「法語班」首批醫學生被送往法國,從這一年起,赴法留學逐漸成為成熟的教育模式。

在斯特拉斯堡,一個伊朗病人讓鄭民華印象深刻。「那個30歲的伊朗病人,因為腸癌晚期,已無法救治,他想回到自己的國家,於是,醫院派醫生和護士親自把他護送到德黑蘭——即使沒有辦法挽救你的生命,但是我們希望能送你最後一程,實現你最後的心愿。這就是臨終關懷。」他回憶。留法歸來,鄭民華把腹腔鏡技術帶入我國,把上海乃至全國的微創外科一次次引入嶄新領域與全新高度,而他更希望的是,能將他感同身受的那份人文關懷也帶回自己的故鄉,「希望有一個安靜的氛圍,醫生有醫生的尊嚴,病人有病人的尊嚴,靜謐、安詳、從容,在醫院這樣一個特殊的公共場所,能夠各自保留一點私人的空間與時光。」

正如王振義院士所言,創辦法語醫學教育的意義,並不完全為了學術,更在於多元文化交流、醫學和人文的銜接。醫學法語教育伴隨著瑞金醫院百年發展,成為瑞金醫院文化的一部分。

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瑞金醫院的開放理念與海派文化一脈相承,互為融合。從上世紀90年代起,醫學院同法國合作迅速發展,與法國13所大學簽訂雙邊交流協議。法國總理、政要等訪華,上海瑞金醫院是繞不開的一站。「這是一個中法交流的平台、窗口和品牌。」鄭民華說。1997年,瑞金醫院臨床醫學法語班中法合作項目正式納入中法兩國政府文化教育合作框架。從1998年起,「法語班」每年招生。2015年10月20日,瑞金醫院與法國巴黎公立醫院集團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標誌著瑞金醫院成為法國巴黎公立醫院集團在中國的首個海外培訓基地。

有人出去,有人回來,一年、一年,一代、一代,漸漸就走出一條屬於瑞金的獨特道路,從來沒有什麼喧囂,如果說有自豪也都是藏在瑞金人的心裡。就這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所有人都覺得,這就是瑞金的一個印記,這就是瑞金的一種傳承。

「鍛造」的標準:瑞金「一小步」,上海「一大步」

有人交流攝影心得,有人學慣用上海話看門診,有人畫了一幅美麗的畫,有人做了一個美味的蛋糕……這兒,如同一個溫馨的小家。

9月12日,這個「家」在瑞金醫院落成了,她叫「瑞金住院醫師驛站」。隨之成立的是瑞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自主委員會,作為瑞金醫院首個以規範化培訓醫師為主體的青年醫師組織,她將為全體住院醫師提供一個自我管理、相互交流、共同進步的平台。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通往好醫生的一條必經之路,在輪轉培訓期間,年輕的住院醫師承受各種壓力:繁重的學習科研任務,層層的業務考核……」瑞金醫院副院長鬍偉國說,「住院醫師應有自己管理自己、自己開發自己、自己推進自己、自己約束自己的機構——同時,每個住院醫師也都應當有一個自己的家。在這裡,擁有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更努力地不斷完善自己。」

這一創新之舉,對於一貫敢於「吃螃蟹」的瑞金醫院而言,或許只是尋常而已——如今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轟轟烈烈在上海乃至全國推行,然而在近十年前,瑞金醫院早就已勇敢試水。

2008年10月,瑞金醫院推出一項「石破天驚」的培訓計劃:開展住院醫師行業人培訓。這批學員以「住院醫生」身份,在各個科室輪轉3至5年,接受醫療臨床的基本功訓練。培訓期間,瑞金醫院與衛生人才交流中心簽訂勞動暨培訓合同,學員享受本院同年資同崗位工作人員待遇;培訓結束后,瑞金醫院與擇優其中30%的學員簽訂聘用合同,其餘學員取得培訓合格證書後離開基地,二次擇業。

將「住院醫生」從「單位人」變成了跟人才交流中心簽約的「行業人」,從「為瑞金培養人才」變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瑞金醫院此舉,每年至少額外拿出培訓費數百萬元。為何會有這樣的決心?「我們是公立醫院,集中了大量醫療資源,我們有這個社會責任。」鄭民華當時是分管教育的副院長,他對此態度堅決。醫院還斥資千萬,在離醫院不足3公里的中心城區購買住房,作為住院醫師宿舍,並配備生活家電等,為他們提供便利的生活條件。

「一是要同工同酬,二是要給予住院醫師充分時間——臨床操作技能需要經驗積累,沉下去,才能真正學到本領。」鄭民華認為,「假如所有大醫院一起實施這項改革,就可以使全國住院醫生的受訓水平達到標準化。屆時,醫學畢業生將獲得公平學習、提升專科技術水準的機會;住院醫生也將成為一種社會資源,而不再是某家醫院或某個科室的財產;改變目前大醫院好醫生過分集中,而這項改革最終與最大的受益者,還是老百姓。」

瑞金醫院的先行先試,受到當時衛生部和上海市衛生局的充分肯定,也為上海全面啟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提供寶貴經驗。瑞金醫院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行業人」改革試點以來,共招錄住院醫師824名,已有475人順利完成培訓並通過結業考核,通過率達99.8%,高居上海榜首,每年為醫療一線輸送數百名合格醫學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巴德年這樣評價:「瑞金醫院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不僅『創瑞金品牌,樹上海標杆』,還要成為『全國的楷模』。」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為醫學生到醫生的成長提供銜接,使醫生培養形成完整的鏈條,這一培養系統的建立,將使國內醫療水平發展產生歷史性、革命性的變化。」瑞金醫院院長瞿介明表示。

如何培養高質量的住院醫師?瑞金醫院在探索中給出自己的答案。

瑞金醫院副院長鬍偉國介紹,醫院構建大教育體系,成立規範化培訓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和專家督導小組,確定輪轉時間、培訓計劃、考核內容。在「瑞金培養大綱」里,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臨床研究、國際視野是每個住院醫師必備的四種能力。輪轉過程中,學員對帶教老師、帶教科室也有選擇與考核的權利。這種雙向選擇、雙向考核與成績共享——學員成績由教師和學生雙方共享,促使各科室把帶教工作認真當回事來做,而不是把學員當作「勞動力」。

在胡偉國看來,最具「瑞金特色」、有效提高住院醫師基本技能的是四大公共平台建設:第一個是放射科住院醫師影像診斷實訓平台和心電圖實訓平台,到目前為止,瑞金醫院住院醫師結業考試中放射、心電圖兩項考核通過率始終100%;第二個是麻醉科培訓平台,氣管插管、腰椎穿刺、深靜脈穿刺、心電監護等項目強化培訓,有利於培養住院醫師良好的職業素質和紮實的生命急救技能;第三個是醫學人文培訓平台,醫院專門成立人文教研室,要求每位住院醫師在基地培訓期間要完成一定學時的人文培訓課程和實踐課程,並通過專項考核。第四個,則是以「病患安全」為核心理念的臨床技能實訓平台——瑞金醫院倡導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中增加模擬實訓經歷。而這,離不開一個獨特的醫學模擬中心。

「航線」的復刻:白衣生涯就是一場忘我「練習」

「在書本上學到的血氧指標,與在真實手術室里看到病人的血氧指標,這其中的差別只有實踐才能得知。」

「在反覆多次訓練中,可以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忘我——徹底『忘記』周遭的一切,專註做好一件事——直至閉上眼也彷彿可以看得見。」……

瑞金醫院12號樓,有一個神秘的「微型醫院」: 整潔明亮的病房、成排的心電監護儀、連接各種管線的搶救設備,病床、呼吸機、麻醉機、除顫儀等樣樣俱全,真實還原重症監護室、手術室、產房等多種臨床場景。不同之處在於,房間的側牆是一面玻璃,玻璃背後是一個觀察指揮室,在這個特殊病房裡,病床上的「患者」不是真正的病人,而是一個模擬人體模型——在這裡,醫生、醫學生絡繹不絕,卻沒有真正的病人;在這裡,每一個學員都從零基礎到逐漸熟悉今後醫療工作中所要面對的場景、所要使用的各種設備,以及所要遇到的搶救和治療,等等。

這裡,就是設施和理念最先進、啟用最早的瑞金醫院醫學模擬中心:有模擬手術室、模擬ICU、模擬標準化病房、模擬診室等多種教學場所,學員既可以在模擬人及各種模具上進行打針、縫合等簡單操作,也可以現場開展搶救和手術等各種醫學技能的訓練,更可以通過實景演練、團隊協作演練等進行診療流程、醫療體系的模擬評估與探索。

模擬訓練是醫學教育中的重要內容,瑞金醫院很早就有籌建醫學模擬中心的想法,目的是幫助更多年輕醫生完成他們的醫療工作的第一次實踐。2015年10月,這個國內最先進的醫學模擬中心終於啟用。24個多功能培訓單元,可以模擬出急救、門診、手術等幾乎所有的臨床情況。值得一提的是,中心的高端模擬人從體形大小到皮膚質感都非常接近真人。通電后,這些模擬人都具有與人類相同的「生命體征」——不但有呼吸和心跳,就連瞳孔也可根據不同情況縮小或放大。學員不但可以在模擬人身上練習縫皮、心肺復甦等基本操作,還能接受重症監護、手術等各種專項技能訓練。他們在全模擬模擬場景內進行醫療操作,過程會被全程錄像,完成模擬培訓課程后,通過視頻回放,在導師指導下剖析自己的錯誤操作,及時糾正,鞏固知識。

胡偉國表示,模擬中心不止是一個技能操作培訓平台,還會融入「醫患溝通」「患者家屬勸解」等人文技能培訓,請專家教授扮演患者家屬,學員要根據不同場景與「家屬」溝通……「瑞金出品,必屬精品」,希望通過這個模擬中心,瑞金醫院能夠對醫學人才培養模式起到引領作用,以始終如一的高標準、嚴要求與專業精神,培養出更多「瑞家軍」。

在這個被瑞金醫生與醫學生們稱為「練功房」的模擬中心,鄭民華說,他最喜歡看那些年輕醫生全神貫注地「練習」——練習作為一個醫生應該具備的本領,同時也一點一滴積累著作為一個醫生應該擁有的品質:堅毅,果敢,細心,溫柔。

去年10月22日,法語班同學們過了一個特殊的「30歲生日」——首屆「法語班」已走過「而立之年」。當初,他們背著漢法醫學詞典留洋;如今,他們肩負起重修這本詞典的重任:作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立項圖書,「五大漢」醫學大詞典包括漢英、漢法、漢德、漢日、漢俄。其中「漢法」的編纂,就交給瑞金醫院:100多名醫生「盛世修典」,昔日法語教學的老教授、歷屆法語班的畢業生,以及醫學院在讀學生……而作為上海交大醫學院中法醫學部主任的鄭民華,領銜大詞典的編寫。

一個個詞條在眼前掠過,初譯、複核、校對、索引……相比第一版詞典的12萬條詞,此次重修后擴展至24萬——30年來社會發展和技術革新中所湧現的新詞、新釋義,都在此間「密密縫補」。詞典編纂歷時5年,終於出版發行。

這讓人想起一部日本電影《編舟記》:在難以窮盡的生命之海中,盡己所能,編織一葉扁舟,是渡人,亦是渡己——醫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運營人員: 馬文晶 MZ012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