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變化劇烈,將在哪方面影響身體健康

《黃帝內經》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志變化,在正常的情況下,是屬於人體對客觀事物不同心理活動的反映,是有節制的,不致病。如果突然劇變或者強烈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會影響到人的生理,使氣血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

《靈樞·口問》也說:「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七情能否導致發病除七情強度外,還與機體本身的耐受、調節能力有關。七情致病與六淫不同。六淫自肌表、口鼻由外而入,侵犯人體,故稱為外感六淫;七情則直接影響有關的內臟而發病,病由內生,因而又稱為「內傷七情」。

由於五臟與情志活動有相對應的關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可見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是五髒的精氣血。因此,情志活動,與五臟有相對應的規律。即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之說。

七情太過可損傷相應的臟腑,過喜則傷心;肝主怒,過怒則傷肝;脾主思,過思則傷脾;肺主憂,過憂則傷肺;腎主恐,過恐則傷腎。但臨床上並非絕對如此,因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靈樞·口問》曰:「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說明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七情之所發,故七情太過首先傷及心神,然後影響到其他臟腑,而引起疾病。

七情主要是通過影響臟腑氣機,導致氣血運行紊亂而發病的。

1.怒則氣上

是指過度憤怒,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導致肝氣上逆,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上常見氣逆的癥狀有:頭漲頭痛,面紅目赤,嘔血,甚則昏厥猝倒。《素問·舉痛論》也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

2.喜則氣緩

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精神緊張,使心情平靜、舒暢。作為致病因素的喜則是指暴喜過度可使心氣渙散不收,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能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的癥狀。故《靈樞·本神》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3.悲則氣消

是指過度悲憂會損傷肺氣,從而出現氣短,精神委靡不振,乏力等症。故《素問·舉痛論》說:「悲則心繫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4.恐則氣下

是指恐懼過度,可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臨床上常見的氣泄於下的癥狀有二便失禁,遺精甚則昏厥等。

5.驚則氣亂

是指突然受驚,損傷心氣,導致心氣紊亂,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出現心悸、驚恐不安等癥狀。

6.思則氣結

是指思慮過度,導致脾氣鬱結,從而出現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脾失健運的癥狀。

7.憂則氣泄

憂愁苦悶或擔心,表現在情緒上,失去歡樂,氣怯神弱。輕者悶悶不樂,少言少語,意志消沉;重者,難以入眠,精神緊張。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