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心中的阿羅漢)

作者簡介:

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0年後,遵母音老人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

經文: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少/兎]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釋義:

大比丘,受持羯磨、具足威儀的人。比丘,有三義。

一,乞士。乞食佛法,成就佛道。

二、破惡。遠離貪慾,正見思維。

三、怖魔。嚴持戒律,怖畏諸魔。

乞士,破惡,怖魔,三德合稱,即名比丘。大比丘,即完全具足乞士、破惡、怖魔之德,以上座部二千五百弟子而表之。

Advertisements

以色相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同樣,以色相見比丘,以音聲求比丘,是人行邪道,不能見比丘。何以故?比丘者,乃自性比丘,乃自性之德。

我們學佛,當具三德,乞食佛法,遠離貪慾,嚴持戒律。具此三德,即是「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阿羅漢,聲聞乘的最高果位,是離開貪慾,不墮愛染的人。貪慾是萬惡之首。若無貪慾,則無人我是非之爭論。若無貪慾,則無自他利益之戰爭。若無貪慾,則無得意忘形、失意忘形之煩惱。若無貪慾,則無尋聲逐響、捕風捉影之輪迴。大阿羅漢,遠離貪慾,人天師表,故云眾所知識。

諸大弟子,各有所表。所表之事,盡在心中。舍利弗,表智慧。目犍連,表神通。大迦葉,表苦行。迦旃延,表論議。拘絺羅,表問答。離婆多,表正行。周利盤陀伽,表義持。難陀,表儀容。阿難陀,表多聞。羅睺羅,表密行。憍梵波提,表應供。賓頭盧頗羅墮,表福田。迦留陀夷,表教化。摩訶劫賓那,表觀察。薄拘羅,表執法。阿[少/兔]樓馱,表天眼。學佛之人,當具如上德行,方是真正佛子。

Advertisements

當然,聲聞乘的智慧、神通、論議等等,而無法與菩薩乘的智慧、神通、論議等等相提並論,所謂大乘菩薩的一毫毛智慧,勝過百千萬億阿羅漢的智慧。大乘菩薩的一毫毛神通,勝過百千萬億阿羅漢的神通。

佛與阿羅漢說極樂國土的種種莊嚴,意在破除阿羅漢的偏空守寂,使其得見真空妙有的自心實相。《佛說阿彌陀經》是針對大阿羅漢說的,也是針對機緣成熟的大菩薩說的,也是針對機緣成熟的人天大眾說的。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