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間發生矛盾時,家長一定不能這樣做

媽媽帶著10歲的柳柳到同事家做客,同事5歲的女兒岑岑也在家,媽媽和同事在客廳喝茶聊天,孩子們在卧室里玩。

不一會兒,岑岑驚叫了起來,兩位家長趕緊跑過來,看到柳柳正得意洋洋地站著,而岑岑手裡抱著玩具在哭泣,額頭上有一小塊紅印。

柳柳媽媽急忙過去安撫岑岑,看到岑岑沒大問題后開始批評起柳柳:「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淘氣啊!你搶了玩具,還打了岑岑,是不是?你怎麼這麼沒規矩。」說完,打了柳柳兩巴掌,柳柳哭了起來。

岑岑媽媽急忙說:「我家孩子這不沒事嗎?你別打了。」

柳柳媽說:「真是不好意思,我真的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他總是欺負比他小的孩子。

看著岑岑還有些紅的額頭,柳柳媽警告柳柳說:「你總這樣真給我丟人!能不能做個聽話的孩子,給我老老實實在椅子上坐著,否則小心我再打你!」

Advertisements

截自電視劇《家有兒女》

故事中兩位家長的處理方式有什麼問題呢?

首先從柳柳媽媽說起。

當她看到孩子的問題時,選擇了批評,這種選擇的預設是,柳柳是一個「淘氣的孩子」。然後,她指出柳柳的「壞行為」,並告訴自己的孩子正常的行為是「不要去捉弄岑岑」。故事全程她也沒有把預設和柳柳本人分開,因為她認定柳柳是個調皮、沒規矩的孩子。結尾的時候,她又說「能不能做個聽話的孩子」,再次給柳柳貼了他有可能是「壞」的標籤。

很多家長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都會採取柳柳媽媽的解決方式,但這種方式,只會讓孩子未來越來越不聽話,不能解決問題。

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探索個人價值的旅程,其中,行為表現是自我評價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參考維度。像柳柳這般大的孩子在處理問題時,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和其他孩子相處時,很容易因意見不合而引發行為衝突,犯錯誤、做錯事的行為在所難免。

Advertisements

假如家長對此採取了批評,就會無意間放大了錯誤的嚴重性,漸漸地培養出孩子永久性的缺點,也就是「標籤」,這個標籤會讓孩子不斷認定「我是壞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對於柳柳家庭來說,這類問題還有一個深層的原因。

柳柳媽媽爸爸都是比較繁忙的人,對孩子的關注比較少,尤其是最近兩年,恰好,柳柳變得越來越淘氣也是這兩年開始的。

柳柳其實是想引起父母的積極關注而在最初的嘗試中,發現做個讓人討厭的孩子,可以讓媽媽爸爸更多的關注自己,於是他就用錯誤的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大人不假思索的衝動反應,則會強化孩子的這些行為的發生,激發逆反心理。

在這次矛盾事件最後,他發現媽媽更加在乎岑岑的笑容,這又使柳柳的心中的憤怒被激發出來,為再次表現「壞」行為做了鋪墊。

其實矛盾的發生是發展孩子適應社會能力的關鍵時機,因為解決衝突、協調矛盾是一個不斷克服自我中心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能夠幫孩子在未來遇到困難時,更好的與別人積極地合作與分享。

截自電視劇《淘氣包馬小跳》

因此,當孩子與其他孩子鬧矛盾,並且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是過錯方時,不應該急著批評,在處理好對方孩子的情緒等問題后,最好這樣做:

不要急著給孩子貼壞孩子的「標籤」

當孩子出現上面的表現時,家長不要急著批評,最好先表達對孩子的信任,讓他先冷靜下來,比如可以對孩子說「我們到隔壁去,如果你想的話可以和岑岑玩。」接下來,媽媽只需讓讓孩子自己決定,是和岑岑玩還是坐到媽媽身邊。

這樣的處理方式可以避免他逆反心理的產生。

委婉地告訴孩子,他其實不該這樣

有了上面的鋪墊,孩子可以很快平復下來,這時媽媽可以說:「孩子,你今天在這裡不開心,媽媽覺得很遺憾,既然你不喜歡在這玩,我們就回家去吧!」

這樣說有兩個目的:一是讓他放心,他並不會因為這樣的行為受到很大的懲罰,二是告訴他如果他不能繼續控制自己,他不能再來了。

鼓勵孩子,相信他有能力做好事情

上面兩個行為,已經保證了孩子沒有受到很大的心理傷害,如果這時家長能夠給孩子足夠的鼓勵,告訴他遇到這類事情的處理方法,學會承擔責任的道理,那麼就可以比較完美的解決問題。同時也幫孩子學會尊重、欣賞他人,寬容、理解他人。

再來看看岑岑媽媽。

岑岑作為事件的「受害者」,得到了兩位家長很大的關心,其實,這種關心是有些過度的。她額頭上只有一個小紅印,沒有受到很大的傷害,但媽媽們的反應卻讓岑岑從這樣的經歷中會學到:獨自面對痛苦不是很有必要,只要一發生傷害,大人們來安慰我才是對的。

如果這樣的事情多發生幾次,岑岑未來可能會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遇到很多痛苦、挫折、傷害和不適,但如果他們沒有應對的能力,今後的生活將會阻力重重。

岑岑媽媽最好怎麼做呢?

用淡定的態度幫岑岑學習接受疼痛,當然,淡定不代表不安慰,岑岑媽媽可以簡單說:「看到你很疼媽媽也難過,但疼是很正常的,沒關係。」然後就此打住。這樣做的目的是先幫孩子平復情緒。因為情緒崩潰中的岑岑是聽不進去媽媽說出的更多話的。

當孩子情緒平復后,家長可以開始講道理,注意不要鼓勵孩子「以牙還牙」或批評孩子「懦弱」。可以告訴孩子:「他打人是錯誤的,小手是用來握手或擁抱的,你千萬不能學他。但你也不要怕他,你可以把玩具跟他分享的,你們輪流玩。」

就像近期被公眾廣泛討論的「中關村二小霸凌事件」一樣,對於受害孩子的家長來說,對外積極爭取孩子的受保護權益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對內及時調整孩子的身心狀態。

即不能讓矛盾事件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又得讓孩子在這類事件中得到成長——岑岑和霸凌事件的孩子需要面對和克服的不僅僅是疼痛,還有他人的不友善及自己的弱小,家長要善於給這樣的孩子空間和機會,表達對她的信心,幫她找到勇氣,發展適應困難的能力。

家長做不到一輩子保護好孩子,相信你們也不想。因此,家長有責任和義務給予孩子最好的幫助和鼓勵,承認並相信孩子有能力應付困難,在積極的態度中,訓練和培養孩子用勇氣和力量面對生活的起起伏伏。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