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讓你遠離消化道腫瘤

4月15日,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宣傳活動在太原舉行,山西省腫瘤醫院相關專家就近年來高發的消化道腫瘤防治進行了主題宣傳,山西省腫瘤醫院消化微創外科的陶凱醫生表示,雖然近年來人們的飲食習慣、飲食結構和食物儲藏方式都在改變,胃癌發病率在全世界範圍內大幅下降, 但東亞仍是消化道腫瘤的高發地區,整體上其治療形式並不樂觀。陶凱提醒,早防、早診、早治是唯一能夠遠離消化道腫瘤的途徑。

第1步 管好嘴是主要手段

隨著對腫瘤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通過控制吸煙、飲酒和體重超重等腫瘤發生的高危因素,可以有效降低腫瘤發病的風險,其中飲食干預是腫瘤預防與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高達80%的三大消化道腫瘤:胃癌、食道癌和大腸癌能夠通過改變飲食方式加以預防。

Advertisements

「禁煙、少酒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合理膳食、少食鹽、腌制、燒烤、過燙食物也已經得到大家重視。」陶凱說,更重要的是要管好嘴。合理膳食在我國有極左的趨勢,大家知道吃肉不好就索性不吃肉,知道富含纖維素的食品好就只吃粗糧,知道超重不好就不吃晚飯。雖然過多地攝取動物脂肪和紅肉,會增加致癌物質膽汁酸在腸道的蓄積,導致大腸腫瘤的發生,但脂肪仍是重要的營養素,如若缺乏會引起消瘦、乏力、皮膚乾燥、脫髮、便秘等。「慎用高脂飲食不是不吃肉,適量的吃點肉,對調節免疫是有利的,健康攝入量推薦每日50g即可。」

水果、蔬菜在預防大腸癌以及胃癌中的作用非常得大,但考慮到我國具體國情,推薦進食蔬菜、水果的量起碼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倍。另外,不吃晚飯對胃黏膜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晚飯應該少吃,但必須吃,三餐合理、饑飽適當才是最好的選擇。

Advertisements

第2步 樂觀、積極,遠離負面情緒

近年來,上消化道腫瘤發生趨勢發生了變化,胃竇癌隨著人們對根治幽門螺桿菌意識的增強有明顯的下降,而食管下段癌、賁門癌發生率則明顯上升。各種緊張的情緒應激可以改變人們的免疫機制,從而感染或讓疾病過程發生改變。

陶凱醫生說,凡是對人有重要意義的生活事件都可成為引起機體緊張狀態的應激源,其中社會支持、行為以及沮喪情緒對機體產生慢性應激的作用尤為明顯。「過去30年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社會心理因素,包括應激、慢性的抑鬱和社會支持的缺乏是腫瘤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當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時,這些外來抗原就會逃過「監管」肆意妄為,這一免疫逃逸就是癌細胞發生、發展的主要機制之一。

專家建議應該遠離嗔恨、發怒、指責、怨恨、嫉妒、苛求他人等負面情緒,將愛的能量充填在生活中的每一分鐘。

第3步 儘早診斷治癒率高

近十年,人們的保健意識普遍加強,逐漸認識到了體檢的重要性。東亞上消化道腫瘤高發的發達國家日、韓國早癌的診斷率早已超過50%。近年在國內胃癌界專家的倡導和推廣下,我國早期胃癌的診斷率也由以前的10%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而且隨著內鏡技術的提高包括食管癌、大腸癌在內的部分早期腫瘤,在內鏡下已經基本可以治癒,5年生存率達90%以上,和開刀或腹腔鏡胃切除手術生存率相似。所以早期診斷非常重要。

但也有專家呼籲過度強調胃鏡、腸鏡的檢查對大部分人群而言弊大於利。那麼哪些人群應該推薦行胃鏡、腸鏡的檢查呢?

陶凱表示,林奇綜合征陽性者患大腸癌、胃癌、子宮內膜癌等多種腫瘤的風險增高,其中患大腸癌的風險高達80%,是最常見的一種遺傳性大腸癌綜合征、呈家族聚集性。這部分人群或有家族史的要強烈建議常規胃鏡和腸鏡的檢查。

另一些高危人群也建議行胃鏡、腸鏡的檢查,如長期吸煙、飲酒、不規律飲食者,多年胃部不適患者,口氣較重者,年齡在40歲以上、胃病久治不愈者。再一個是行膽囊切除后的患者也應行常規腸鏡檢查,因為膽囊切除后膽汁直接分泌入腸道容易引起腸炎、腸息肉等問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