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脈瘤---長在腦內的定時炸彈

什麼是腦動脈瘤?

腦動脈瘤是腦動脈血管壁結構破壞、局部變薄,向外突起形成一個囊性的「小泡泡」,多為先天性。也有感染性動脈瘤、外傷性動脈瘤、假性動脈瘤等。

腦動脈瘤常見於腦動脈血管分叉部位,如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起始部、頸內動脈分叉部,前交通動脈,大腦中動脈分叉部等。

根據放射學檢查和屍檢報告,顱內囊狀動脈瘤的發生率約為3.2%,平均好發年齡為50歲(40-60歲),男女性別無明細差異。但是臨床所見動脈瘤有一定性別差異,尤其是50歲以上的患者女性約是男性的2倍。20%-30%的顱內動脈瘤患者為顱內多發性動脈瘤。動脈瘤破裂發生率估計十萬分之6-16。動脈瘤破裂出血是腦卒中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約10%的患者在送達醫院前死亡,僅有約30%的患者經過治療後有一個相對較好的預后。

Advertisements

動脈瘤如何治療

目前有開顱手術和微創介入栓塞治療兩種。文獻統計資料提示開顱手術複發率低,但手術風險及併發症發生率較高,而微創介入栓塞手術風險及併發症發生率低於開顱手術,恢復較快,相對複發率高於開顱手術,隨著介入技術及介入栓塞材料的進步,介入栓塞手術複發率有降低趨勢。

開顱手術夾閉是用金屬動脈瘤夾夾住動脈瘤瘤頸,阻斷動脈瘤瘤腔與載瘤血管的溝通,從而降低動脈瘤出血可能。(下左圖)

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是通過特殊導管,將微型彈簧圈填塞如動脈瘤腔內,促進瘤腔內血栓形成從而閉合動脈瘤腔。(下右圖)

動脈瘤治療效果怎麼樣

文獻統計,未破裂動脈瘤開顱手術的死亡率為1.7%,不良預后6.7%。ISUIA提示開顱手術和介入栓塞的不良預后發生率分別為12.6%和9.8%,預后較差的相關因素包括高齡、大型、后循環等。

Advertisements

臨床研究提示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與開顱手術夾閉動脈瘤相比,有著相對較低的死亡率和併發症發生率。

新的栓塞裝置如血流轉向裝置、pipeline密網治療系統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動脈瘤的治癒率,對以往認為無法治療的動脈瘤提供了新的可能。

冬雷腦科醫生集團宋冬雷教授和助手蓋延廷醫師國內率先應用pipeline栓塞裝置治療顱內動脈瘤,效果滿意,積累了一定的經驗。pipeline治療適應症主要包括大型巨大型動脈瘤、多發串聯動脈瘤、血泡樣動脈瘤等。

無論是開顱手術還是介入栓塞都有一定風險,所以,顱內動脈瘤治療決策的確定需要在對患者動脈瘤大小、位置、形態、家族史等多因素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患者及家屬的意見,由有經驗的神經介入醫師制定和實施。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