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為鏡,學處世之道

今年讀了幾十本書,收穫最大的莫過於學習《論語》。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古人對此書評價之高。我不想治天下,只是修身養性,讀《論語》體會也很深。有幾次看《論語》到凌晨兩三點,若不是第二天有事,還捨不得睡覺,很有沒有這麼痴迷一本書了。

每多看一遍,我感慨便多一分。我在書上寫了很多筆記,也是感想。這裡摘錄一些分享給大家。

01 敬畏心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大意是:「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德之人,敬畏聖人的語言;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不加敬畏,對有德之人態度輕慢,對聖人的言語多有輕侮。」

現在社會,畏高官的多,畏聖人之言的少。特別是文革破四舊,大家對於聖人的話,早就不重視了。就像我對孔子對老子的推崇,很多人說我十分迂腐。我理解他們,我起初也和他們一樣,覺得兩千多年前那些人說的話,怎麼可能會適應於現在?真是迂腐之極!現在我不這麼認為了,有些人就是聖人,無論我們認不認同他都是聖人,聖人對世界的認識、對人性的認識深刻到我們無法理解的地步。

不用說別人,管住自己就好。對於聖人之言,認同的就去執行,暫時不認同的,留存疑惑。給自己定個原則: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02 君子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大意是:年輕的時候,血氣未定,應警惕迷戀女色;壯年的時候,血氣方剛,應警惕爭強好勝;到了老年,血氣既衰,應警惕貪得無厭。

佛家講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君子講三戒:戒色、戒斗、戒得。雖然戒的形式和要求不同,但都是在警示人們。多少人在「色」字頭上栽了跟頭,不只是年輕人,現在很多人年紀大了依然如此;多少人因為「斗」毀了身體,爭強好勝不是君子行為;多少人因為「得」入了監獄,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這三樣對我來說都很有用。戒色,會減少很多麻煩事,少造許多惡業;戒斗,不會有那麼強的功利心和好勝心;戒得,知足常樂,防止自己不被慾望奴役。

03 三省吾身

我們經常說,要三省吾身,是哪三省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大意是:我每天多次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努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守信了?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認真學習了。

現在知道了:謀而忠、友而信、傳而習。

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傳而習」,那他每天都在進步,能做到「謀而忠」,周圍的人都會感謝他,能做到「友而信」,朋友都會信任他。如果身邊有這麼一個人,難道不覺得幸運么?

只看「傳而習」好了,活到老學到老。或許每天都應該問一下自己:我今天學習了嗎?有進步嗎?實踐了嗎?我懂得那麼多道理,需要每天去做啊。不要平時像個智者一樣勸導別人,遇到事情就像個傻逼一樣折磨自己。

04 心平何勞持戒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大意是:「用好色之心來好賢者;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侍奉君上能不惜性命;與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就算沒有經過學習,我也認為學文不錯。」

凡人皆有好色之心,如果用這個好色之心來向賢者看齊,其進步可想而知。

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不是為了掌握知識,而是為了指導和修正我們的行為,也就是修行。如果不在行為上指導自己,學再多又有何用?知識再多也抵不過一台電腦吧。如果行為本來是好的,其實學不學並不重要。就像六祖慧能的偈詩: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可惜的是,我們經常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忘了為什麼學習。

05 顛倒夢想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大意是:君子不去追求吃得好,住得好,做事要勤勉,說話要謹慎,能到有道的人那裡辨正是非,這樣的話,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看了汗顏,我們經常討論哪裡的東西好吃,成天琢磨的是買個大房子裝修得舒服一點,做事時只怕自己吃虧,平時喜歡說大話,對那些真正有修行的人,還經常譏諷輕慢 ...... 這些和孔子倡導的剛好相反!

心經中講: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何不遠離這些顛倒之事,做一個好學之人?!共勉之!

06 貧與富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大意是:子貢問:「貧困而不對人阿諛奉承,富貴而不驕傲自大,何如?」孔子說:「不錯,但不如貧困而樂道,富貴而好禮的人。」

貧困的時候不要阿諛奉承,還要心情舒暢,不因貧困而憂傷;富貴的時候,不要驕傲傲慢,還要禮貌對待其他人,以示尊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吧?我想起自己窮得時候經常擔憂未來,我有了點錢后,有時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

若有人能做到這一點,此人已經解脫了錢財的束縛!

貧而樂,富而好禮。應該作為每個人的行為準則。

07 儀式感

曾子曰:「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矣。」

大意是:能謹慎辦理父母的喪事,追念死亡已久的遠祖,這樣就能是百姓的德行趨歸敦厚。

這段話之前看不懂,現在有些體會了。

記得小時候過年,都要拜祖先、祭家生。逢某些節日,要燒紙、做法事祭先祖。大年初一早上出行,點香放炮。現在這些儀式淡化了了,人們的敬畏心也淡化了。

你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儀式感會讓人產生敬畏心。某些做會議營銷的,通常會做很多儀式。慎終追遠,每個家庭都舉行諸多儀式,人們的敬畏心也會產生,慢慢回歸淳樸。

順便提一句:做某些產品,儀式感的效果也是如此。誰理解這句話誰受益。

08 能言善辯的人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大意是:很會說話的,很善於表現的,雖然能讓人高興,但這類人很少具備仁德。

特別會說話八面玲瓏的人,很聰明,但很少有仁德。這類人,不會讓自己吃虧的,做普通朋友還不錯,但不可深交,他也不會跟你深交。慚愧的是,我年輕時,就屬於巧言令色這類人。現在稍微變化了一點,仍然根本談不上具備仁德。

老子說:辯者不善善者不辯,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老子倡導「不言之教」,孔子倡導「敏於行而訥於言」,這些聖人觀點是那麼的相似,跟約好了一樣。

有人說,不絕對吧?你看孔子都說是很少。當然不絕對,如果你覺得自己比孔子更有辨識能力就沒問題。

09 因何生氣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大意是:別人對自己有所不知也不生氣,這樣就是君子了。

有人說:人不知道我,我為什麼要生氣?這個很容易做到!

不是這麼簡單。生活中被別人誤解,算不算人不知?有人冤枉你了,你會不會生氣?有人說羅爾詐捐,羅爾會不會生氣?這些都屬於「人不知」。絕大多數人在這個情況下,都會生氣,我也不例外。要做到不生氣,內心得很強大。

或許你仍然說:「別吹得這麼玄乎,我很容易做到。」

我說:「如果你還這麼認為,你就是虛偽,不懂裝懂!」

看了上面這句話,你心生怨氣了么?

最好的方式不在於我以前做得如何,是不是做到了,而在於要時刻提醒自己

10 了解別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大意是:不擔憂別人不了解我,應擔憂的是我不了解別人。

真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想讓別人了解自己,高看自己,有一點點收穫就開始炫耀。有人擔心別人覺得自己水平差,於是想方設法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須不知這種表現,反而說明他水平差。

我們用微信比較多,從某些微信昵稱上我們能看出來很多人的內心。真正牛逼的人,微信昵稱都很簡單,介紹也很簡單。那些微信昵稱上寫了各種頭銜看上去像大咖的,都不是大咖。真正的大咖不需要用這個彰顯自己,也不會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他擔心的是不了解別人。

別人不了解我,我還是我,沒有任何損失。我不了解別人,就不會學習別人的長處,就不能進步;不了解別人,就可能不清楚事實,容易出錯。所以孔子提醒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未完,待續 /


【七哥閑談】

《論語》真是一部好書,不要覺得孔子離我們很遠,其實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人性都是一樣的。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與《論語》結緣,你也可以看看。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