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胃動力,促進和加強胃腸消化,就找中脘穴

胃是後天之本,直接影響五臟六腑。人的氣血不足,源頭就在脾胃。人體很多疾病都是因為胃的問題引起的。胃氣不足脾胃衰弱也是引起衰老的重要原因。面黃肌瘦問題,食欲不振問題,消化不良問題,便秘問題,腹脹腹痛腹瀉問題,體力不支精神不濟問題,神經衰弱問題,耳鳴目眩問題,疾病抵抗力低下問題,甚至女同胞的眼袋與黑眼圈問題等等,都是因了胃氣不足脾胃虛弱誘發的。人體的中脘穴就是主管脾胃的重要穴位。經常艾灸或者按摩中脘穴,能增強胃氣增強脾胃功能,提高身體免疫力,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中脘:臍上四寸,當鳩尾與神闕連線的中點取之,屬任脈,為足陽明胃經的募穴,八會穴之一(腑會中脘),也是任脈、手少陽、手太陽、足陽明經之交會穴,具有溫中健脾、行氣止痛的功效,為艾灸胃脘痛的常用穴,除了中脘穴外,還可以配合關元穴以溫腎培元。此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處)亦是臨床常用保健要穴,為胃之合穴,有升清降濁、培補後天、益氣昇陽之效。經研究證實,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較好療效。對於胃來說,其功能是以降為順,即使陽明燥火強盛也是因寒邪凝胃而產生的,應該輔助陽明燥火來去除寒邪,寒邪既祛,陽明燥火自消。所以不論胃寒還是胃熱,只需一味的放手灸下去,待邪氣祛除,胃的正常功能自然會恢復。在灸中脘時,患者哪裡有病,艾炷的熱量就會主動「通竄」到哪裡,「通竄」的痛感要比燒灼皮膚的痛感強烈的多。一般會首先「通竄」到十二指腸的位置,然後「通竄」到賁門、胃部、幽門,若有肝病的患者,艾炷的熱量就會自然「通竄」到肝區(這就是灸中脘可以治療各種胃病、肝炎或胃癌、肝癌的原因)。

Advertisements

經常艾灸的人知道:人體的腹部,肚臍上方5寸、4寸、2寸的地方有上、中、下脘三個穴,依據位置的高低來分,最重要的是「脘」字,脘是指胃,上、中、下脘,表示這幾個穴分別處於胃的上、中、下部。

上脘在胃的上部,和賁門相對應,賁門指的是食管,是食物進入胃的通道。上脘穴對人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飽,或者其它原因而導致的胃脹、嘔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療效。中脘穴在胃的中部,佔據了胃的主體部分,對脾胃疾病的治療效果是最好。是脾胃病的常用穴。研究發現,刺激中脘穴胃的蠕動會增強,表現為幽門(幽門是胃和十二指腸的連介面,食物從這個口進十二指腸)開放,胃下緣輕度升高。而且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使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強。下脘穴在胃的底下,胃和小腸連接的轉彎處。胃雖然是消化器官,但它只對食物進行粗略的加工。下脘穴位於食物從胃進入小腸的關口處。對食物在胃中下不去而導致的腹脹、胃痛、嘔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因為它在胃的下部,對因中氣不足導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癥狀也有很好的療效。

Advertisements

上、中、下脘可以同時艾灸刺激,採用隔姜灸的方式,將姜切成薄薄的片,如硬幣厚度,然後通過艾灸的方式來熏烤。通過熱度的傳遞,將生薑汁中的熱性成分滲入皮膚,可以很簡便地達到治療的目的。並且呢,中醫有三個穴位專門負責瘦身,長期堅持,就可塑造窈窕美體,上脘穴:為食道減負。中脘穴:加快胃蠕動。下脘穴:讓毒素不滯留。

1、按摩中脘穴

A、點揉法:此方法適用於胃氣痛、刺痛、燒痛等實症。兩手中指或者兩手中指食指一併用力點在穴位上,10秒鐘左右鬆開。然後再點,再鬆開。力度以自己的耐受力為準。此時,應該出現酸脹酸痛或打嗝的現象。點揉直到癥狀緩解為止。

B、按揉法:此方法適用於胃部隱隱作痛等虛症或養身保健。手掌的掌心甚至全手掌向下按在穴位上,然後順時針或者反時針方向揉搓三到五分鐘。每天堅持。

2、艾灸中脘穴

A、艾炷隔姜灸,每次5壯,艾炷如麥粒粒大小,無瘢痕灸,一般3日灸1次。

B、艾條懸灸:溫和灸為主,每次20分鐘,隔日1次,連續2個月方有收效。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