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或許可以聽聽康復者怎麼說

對於精神疾病,標準化臨床治療指南通常建議患者在急性期以及維持期和恢復期的整個階段都服用抗精神病藥物(APA, 2006; Kreyenbuhl et al., 2010; NICE, 2014; Sohler et al., 2016)。同時,已經明確證明抗精神病藥物在急性和短期治療中有效(Bolaet al., 2011; Leucht et al., 2012b)。然而,缺乏根據疾病類型,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的長期系統雙盲對照研究,因此需要大規模的獨立試驗,充分了解抗精神藥物長期使用的效果(Sohler et al., 2016)。

本研究則是從臨床康復者的角度,調查首發精神疾病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葯前後的感受。研究樣本包括10名女性和10名男性。其中5名妄想型情緒障礙患者,8名非特異性精神疾病患者,3名妄想症患者,2名分裂情感障礙患者,以及2名短暫性精神障礙患者。

Advertisements

研究人員對這20名參與者進行一下幾方面的採訪:(1)個人因素;(2)環境因素;和(3)治療相關因素。每個主題都以一個開放式的問題提出來,例如,從您遇到困難的那天到現在為止所接受的治療,您怎麼認為?或者,您能詳細地說下抗精神病葯在急性期如何起作用的嗎?

五個相關主題

一、抗精神病葯在急性期可減少精神紊亂

大多數參與者在急性期接受低劑量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以此來穩定情緒並緩解壓力。在恐怖和焦慮狀態的驅動下,他們描述,自己當時幾乎願意做任何事情,以使自己的精神病癥狀消失,這也是接受藥物治療的主要動機。

而在開始之前,醫生詳細解說抗精神病藥物的信息,會增強患者和醫生之間的信任度,也會使患者服藥的可能性提高,並能提高患者自身的主觀意向。

Advertisements

他們(醫生)很和善,給我(患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他們建議我應該服用藥片時,我覺得很OK啊。對藥物的解釋也讓我很安心。所以我吃了這些葯,我認為這些藥物能夠避免我胡思亂想。

二、沒有歧視的環境增加了成功服用藥物的可能性

很多參與者在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或長期在精神病房住院,會接受自己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但這也反過來讓他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這些患者。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參與者拒絕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原因之一。雖然與住院病患交流有很多經驗,不過對於長期住院的病患,他們描述醫院是一個沒有歧視的包容性氛圍,這也減輕了病恥感和自我異化感。這種氣氛下,患者對抗精神病藥物的依從性更好。

很多人也描述社交網路同樣是沒有歧視的環境,再次促進了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

這種環境必須讓患者覺得親切。很多人都會吃藥,精神疾病也同樣如此。你不會覺得自己像個外星人。對我來說,病房和外面的世界有很大的轉折。它讓人更容易接受和配合治療。

三、急性期之後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會弱化患者自身的努力

過了急性期還在服用藥物,通常會讓患者感受不到自己在健康恢復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難以評估自己的影響力,從而減少了他們在恢復中的責任感。

這些藥物幾乎只起到很小的作用或根本沒有作用,同時,還會有副作用。一旦我開始心理治療,我覺得這是有用的。不過是否是藥物、心理治療還是二者的組合起作用,我並不清楚。當服用藥物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此時的個人在其中起的作用。我不覺得一天一次這個小藥丸會對我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對這些藥物保持懷疑。我不覺得這些藥片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四、長期使用可能會危及健康

身體和認知的副作用

大多數參與者在急性期后不久就停止了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因為身體和認知的不利影響,如疲勞,體重增加等。一旦覺得可以依靠自身毅力和決心戰勝精神疾病,他們傾向於停葯,有時會不聽醫囑。此外,參與者還表示,他們也會跟告訴自己停葯后的利弊。

當我服藥時,我在三個月胖了15公斤。我不想繼續下去,我希望服用較少的劑量,也確實這樣做了,但體重並沒有任何變化。此時,我決定做些改變。我讀了很多關於抗精神病葯的書籍,跟我媽媽說我不會再吃藥了。醫生和媽媽都建議我換一種藥物,但我說,「藥物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如果我能夠在沒有藥物的情況下管理自己的情緒,我願意。」

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在精神病癥狀減輕的過程中,很多人也經歷了藥物的不良反應,從而損害了日常生活功能,比如不能正常的工作和學習,以及體育鍛煉。不良反應也成為抗精神病藥物的嚴重製約,使得有些人儘管還殘留精神病癥狀,但仍然中斷了抗精神病藥物。

我服用了3周的藥物,我開始嗜睡。我想,「我不能繼續下去,我要去鍛煉。」後來,我想,「我不能服用這種葯,因為它讓我很虛弱。」在我服藥的日子裡,我覺得自己很虛弱,當我停用后,我感到自己再次恢復了正常。雖然在我決定停葯的日子裡還會聽到有人在我耳邊說話(幻聽)。但直到今天,我認為這是我正確的選擇。

五、抗精神病藥物被認為是信任關係的一種補充

很多參與者描述在有精神癥狀之前自己擁有完善的社交網路。他們認為,與社會狀況有關的心理因素和感覺失調都可以通過獲得家人、朋友的支持或心理治療得到幫助。而如果精神衛生專業人員過多的將注意力過多的放在抗精神病藥物上,最終導致思想的衝突,引起對藥物和專業人士的抵制、不信任,最終不遵醫囑。

我們會在社交網路上暢所欲言,朋友對我幫助良多,我們談論了一切。他們的幫助讓我有了如今的生活,也讓我重新找到自我。我知道自己現在過得很好。

我認為心理治療很有效,不像很多藥物一樣。如果你認真聽治療師的講解,你就會知道它為什麼有效。我也越來越喜歡心理治療。

結論

對於這項調查中的臨床康復者,大多數人認為,在急性期給予藥物是非常有效的。而一旦過了急性期,再服用藥物就很可能會弊大於利。這一調查結果也清楚地表明,需要對整個疾病過程分階段護理。

圖片來源:網路

參考文獻

Jone Bjornestad, Larry Davidson, et al.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experiences of fully recovered service user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2017 http://tandfonline.com/ijmh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