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裡藥材 誰用過 「茵陳」

茵陳,別名牛至、耗子爪、田耐里、因塵、馬先、綿茵陳、絨蒿、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為蒿,故亦稱茵陳蒿。中國民間現尚有以米粉作茵陳糕、團的習慣。茵陳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藥用是茵陳蒿。故有「二月茵陳,五月蒿」的說法。分佈於中國、日本、朝鮮、蒙古等國家的低海拔地區的河岸、低山坡地區。茵陳有兩個採收期,春季採的習稱「綿茵陳」;秋季採的習稱「茵陳蒿」茵陳幼苗多為蜷縮團狀,全株密被白毛、灰綠色;葉多裂成絲狀,綿軟如茸;氣微香、味微苦。

多揉成團狀,灰綠色,全株被白毛,綿軟如絨。莖長7~10cm,基部較粗,完整的葉多具柄,與細莖相連,葉片分裂成絲狀。氣微香,味微苦。品質以幼嫩、綿軟、色灰白,香氣濃者為佳。

Advertisements

產山東,四川,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貴州,河南,雲南,陝西,甘肅,新疆及西藏;

商品通稱綿茵陳:多捲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

全草入葯,可預防流感,治中暑、感冒、頭痛身重、腹痛、嘔吐、胸膈脹滿、氣阻食滯、小兒食積腹脹、腹瀉、月經過多、崩漏帶下、皮膚搔癢及水腫等症,其散熱發表功用,尤勝於薄荷。在雲南、貴州、四川三省作香薷收購及使用。全草又可提芳香油,

茵陳幼苗多為蜷縮團狀,全株密被白毛、灰綠色,綿軟如絨;莖長7~10cm,基部較粗,完整的葉多具柄,與細莖相連,葉片分裂成絲狀。葉多裂成絲狀,綿軟如茸;氣微香、味微苦。品質以幼嫩、綿軟、色灰白,香氣濃者為佳,茵陳與青蒿,二者均氣味芳香,能解濕熱,故濕熱黃疸,濕溫,暑溫之證,均可應用。但茵陳主入脾胃,為退黃主葯;青蒿主入肝,膽,功專解骨蒸勞熱,尤能泄暑溫之火,為骨蒸勞熱,瘧疾寒熱及暑溫壯熱所常用。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