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起義后,曾國藩本不敢創建湘軍,老師的一封信點醒了他!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初期往往能風捲雲涌般迅速擴大,正如方臘起義數月之間聚眾百萬一樣,晚清的太平天國起義自1851年在廣西發起至1853年短短三年間就已迅速席捲江南各省,並在南京建立了都城和政權。如何鎮壓太平軍成了此時清朝的頭等大事。

而恰在此期間,身為吏部侍郎的曾國藩,因母喪回到湖南老家守孝,親眼目睹了太平軍在湖北、湖南一帶的活動,以及官軍在對抗太平軍中所表現出的腐敗、無能,曾國藩深刻體會到若想成功鎮壓太平軍,必須依靠新的武裝力量和人才。另一邊,朝廷在敗績連連的窘況下也意識到單靠綠營兵和八旗軍無法抵禦住太平軍的北上,皇帝下令各地可自行編練鄉勇,以保衛地方安寧。

這其實是給了曾國藩一個絕佳的機會。雖然曾國藩平生立志要做聖人,但建功立業、加官進爵是中國封建傳統儒學教育下的書生夢寐以求的事,沒有幾人能夠真的做到視仕途如糞土,曾國藩也不能免俗,否則他也不會屢次參加科考。

Advertisements

之所以說是絕佳的機會,是因為在太平軍的強勢進攻下,除了朝廷允許地方編練鄉勇外,作為湖南出身的朝中大員,此時又身在湖南的曾國藩受到了湖南巡撫張亮基、師爺左宗棠等湖南政要、名人的邀請,並且本已在湘鄉練成一千人團勇的羅澤南也竭力慫恿他出來辦團練你,並願意聽從他的調遣。

此時對曾國藩來說,組建湘軍(湘勇),帶領自己的兵團打敗太平軍,馳騁沙場、建功立業,已經是天時、地利、人和具備,只要能夠抓住這次機會,曾國藩的人生或許就因此而徹底改變,後來的事實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但是此時的曾國藩卻不敢答應出山組建湘軍了。為什麼?

因為他沒自信,①畢竟他是一介文弱書生,此前從沒領兵打仗的經驗,書生帶兵自古都很少有成功的範例;②雖然湖南湘鄉、新寧、湘潭等地都已有辦團練的先例,並且羅澤南的團練辦的還很成功,但成功的畢竟是少數,大多還是不成氣候,打打小股土匪還行,要和太平軍對抗無疑是雞蛋碰石頭。

Advertisements

也因為官場腐敗,①曾國藩受邀是要主辦湖南的團練事物,這就難免和湖南官場打交道,清朝官場腐敗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他長期在京城為官,和湖南官場中人又不熟悉,辦起事來就更難了。②官場腐敗導致百姓對官方並不支持,很多人反而希望太平軍能打過來,懲治一下這些貪污的官員,所以團練很難取得老百姓的支持;③官場腐敗、百姓不願支持團練,而組建鄉勇團練,經費又得自行籌辦,經費的來源必定是官方和民間兩種渠道,而這兩種渠道都很難籌集;

當然也有曾國藩好面子的成分在裡面,①曾國藩畢竟是京官,朝中二品大員,現在一個巡撫來邀請他就出山了,豈不是有失身份;②他此時是守孝之身,孝是第一位的,本就不應該再出山做事,如果答應,很容易落人話柄,遭背後辱罵。

所以最後他謝絕了湖南巡撫張亮基的邀請,可以看出不是他不願意,而是他不敢輕易答應出山。

直至老師唐鑒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並沒有直說讓他出山辦團練,而是告訴他「時勢造英雄」,此時正是「禍亂併發,乃英雄崛起之時」,「天將降大任於,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今日辦事,千難萬難,但古人說得好:世無艱辛,何來人傑?」。

曾國藩向來對這位恩師敬佩不已,並且唐鑒也是他人生中的貴人,他的學識造詣和他仕途上的亨通,很大程度上得意於老師的相助,此時老師的幾句話讓曾國藩回憶起當年和老師大談人生理想的場景,早就想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如今絕佳的機會擺在眼前,自己卻因為種種困難而退縮了。

世無艱辛,何來人傑?他這麼畏縮不前,豈不是懦弱無能的表現?這樣的曾國藩怎能成就大事?老師的話算是徹底典型了他,想想這些,曾國藩就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愧,並在老師的鼓勵下重新燃起鬥志,決心出山辦團練!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