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關雎》,中華第一情詩

《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周南·關雎》譯文

雎鳩在河中的沙洲上「關」「關」的相互應和著,看,鳥兒們都在秀恩愛了,那美麗賢淑的女子啊,你正是翩翩少年心中的佳偶啊!

看著你挽起袖子,撈起參差不齊的荇菜,碧波蕩漾流轉,讓少年的心也飄飄蕩蕩起來,睡了醒醒了睡,心裡忘不掉的還是你。

少年鼓起勇氣來追求你,但沒有成功。這讓少年日日夜夜更加想你,相思是如此悠長,甚至讓少年翻來覆去無法入睡。

閉上眼,浮現的就是你採摘荇菜的樣子。少年在想,是不是你還不了解我?下次我一定要展現出我的才華,我要彈著我的琴,鼓起我的瑟,用動聽的音樂來表達我的深情,讓你親近我!

又想到了那天看你仔細挑選荇菜的樣子——你這麼勤勞細心,又美麗大方的女子,怎麼會輕易許人啊!上次也許是我太草率了,這次我一定要大張旗鼓,用最隆重的禮儀來向你求親,我希望能看到你的笑容,為我綻放!

《關雎》開章就用了「比興」的手法。比就是比方,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就是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的歌唱。比興是《詩經》創作中最常用的手法,而《關雎》歷來被看作是比興手法運用的典範。。

這首詩的奇特之處就在於它興中兼有比。如第一節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前一句話就是喻體,后一句話是本體,說前者實際上是在暗喻後者,是一種隱喻的手法。

雎鳩的陣陣鳴叫就象情侶秀恩愛,由此引出君子被采荇女子所吸引。接下來反覆吟詠女子采荇的情景,以「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反映了相思中那種對戀人形象揮之不去、驅之不散的感覺。

詩中許多詞句都流傳千古,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輾轉反側」等,後來白居易《長恨歌》「孤燈極盡難成眠」,喬吉《蟾宮曲·寄遠》「飯不沾匙,睡如翻餅」,都是從這裡化出來的。

我們再讀一讀原詩,就會發現詩中採用了大量的重章疊句和雙聲疊韻,使整首詩又顯得迴環往複,節奏舒緩,在詩的意義表達和修辭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首以「關關」疊詞起句,雙聲的運用有「雎鳩」、「參差」「輾轉」,疊韻的運用有「窈窕」等。還有「之」字腳的富韻,加上對後世七律、七絕影響最大的首句韻式,使得本詩堪稱中國古代韻律詩的開山之作

中華第一情詩

《關雎》是《詩經》開篇之作,為《國風》之始。而《詩經》又是儒家「四書五經」之首,儒家則是中華文化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把《關雎》叫做「中華第一情詩」毫不為過。

只是,在我們的印象中,儒家一直是正正經經不苟言笑的。可在儒家經典「五經」之首《詩經》,開篇卻是一首關於愛情的詩歌呢?

《詩經》是孔子編訂的,而且孔子在《論語》裡面多次提到《詩經》,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雎》,他為什麼推崇這麼一篇「情詩」?——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要了解一樣東西,首先就要搞清楚它的來龍去脈。要弄清楚《關雎》的含義,首先就要知道《詩經》是怎麼來的。

《詩經》來源於周朝,周天子要統治好國家,就得解民情。但民情怎麼了解?當時又沒有網路,也沒有錄音機攝像機神馬的,老百姓又沒文化,沒幾個能填表寫報告的……但古人有古人的辦法:雖然老百姓不會寫字,但他們會唱歌啊!在田間地頭,勞作之餘,唱點民謠,編點段子很流行啊!這些民謠段子不就反映了現實、表達了心聲么?於是周天子就任命了一批采詩之官,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給周天子,作為施政的參考。

孔子編輯《詩經》,就是為了把歷史文化傳承下去。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孔子說:「年輕人何不學習《詩經》呢?《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鍛煉合羣性,可以表達哀怨情感。近,可以運用其中道理來事奉父母;遠,可以用來服事君上;還可以認識許許多多的鳥獸草木的名稱,得到許多自然知識。」)

所以,作為真實記錄民情民風的《詩經》,孔子覺得是一定要讀的,省得你們這些讀書人整天埋在書堆里讀傻了,不知民間疾苦,不能理論聯繫實際、學不致用。

孔子是這麼想的,但不代表後人也這麼想。

尤其是到了「獨尊儒術」的漢朝,儒家都成了天下唯一正統的學術門派了,再放這些勞動人民的民謠和段子就讓人感覺不那麼「高大上」了。但《詩經》又是開山祖師編的,流傳了這麼久了,又不好改原文,那就只好在解讀上面花功夫了——好在周朝時哪怕民謠、段子也是惜字如金,所以就有了很多解釋的空間。

漢儒的《毛詩序》中說道:「《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關雎》說的是後宮妃嬪的品德,以此作為天下夫妻相處的典範。老百姓可以用到它,治理國家也需要它。)

這樣解釋的理由就是《關雎》開頭就用雎鳩相和作比喻——據說雎鳩在每年的求偶季節里,已經結伴的雄鳥與雌鳥會如約聚首,雙雙出沒於江河湖泊中的沙洲嬉戲覓食,並時常發出「關關」地和鳴……這就是夫妻夫妻恩愛、相敬如賓的典範和象徵啊!——是不是感覺有點扯?

比較完美的解釋是《史記·外戚世家》:「《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一,夫婦之際,人倫之大道也。」就是說《關雎》當中體現的是夫婦和鳴琴瑟和諧的現象,用來作為夫婦之間共同學習的標準,來振興邦國,從而把它放在主要《詩經》的首篇——嗯,司馬遷同學立意深遠,值得表揚!

到了宋代朱熹,那就解釋得更玄乎了:「淑女者,未嫁之稱,蓋指文王之妃,太姒為處子時而言也。君子則指文王也。」這就變成了周文王想找一位窈窕淑女幫助他治家教化國民、夫妻和諧互助的故事了。但是大家可以想想,如果《關雎》是說后妃的話——你家后妃苦得要采荇菜吃啊?魚塘被大王承包啦?

所以,以後我們寫作文要拔高文章立意千萬記得要符合實際,別扯太遠,太遠容易穿幫。

其實,很多時候,很多東西是後人搞複雜了。

孔子認為:《詩》的內容和思想都是純凈的、無邪的,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連《關雎》這樣的情歌,孔子認為也是人性純真的自然宣洩,《關雎》快樂而不放蕩,悲哀而不痛苦(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看看原詩裡面的描寫,通篇都在說君子對淑女的愛慕,只是想用展現自己才華和隆重的禮儀來求取女方的同意,並沒有猥褻、強奪之類的想法和舉動——這不正跟孔子尊重禮儀、強調「發乎情,止乎禮」的思想是一致的嗎?這不就是中庸之德的體現么?因此把它放在《詩經》首篇,有何不可?加上孔子教《詩經》時,弟子裡面也沒有小屁孩啊,成人看點關於愛啊情啊的文字算啥啊!(說起來把《詩經》給孩子看還是漢朝之後的事了——孔老夫子也沒想到後世會這麼早開講《詩經》啊!)

再說了,「愛」是人類最永恆的主題,愛情也是最容易產生文藝作品的動力。先不說有多少詩歌小說散文是關於愛情的,光電視、網路就有好多談情說愛的內容,你防也防不住。

與其藏著掖著,還不如因勢利導。所謂堵不如疏,你看看處在戀愛階段的人,哪怕他平時作文寫得一塌糊塗、狗屁不通,但寫起情書來也會咬文嚼字——愛情還能提高語文水平呢!

所以,《關雎》就是一篇優美的愛情詩,別想多了,真的。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