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點茶文化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上承唐代精緻的煮茶法而有創新,窮盡雅緻的點茶法成為宋代飲茶的主流方式。宋代點茶極為講究,包括將團餅炙、碾、羅,以及侯湯、點茶等一整套規範的程序。

「點茶」首先將團餅經炙茶后將茶碾磨成粉末狀,然後再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注以沸水,同時用茶筅快速攪拌擊打茶湯,使之發泡,泡沫浮於湯麵。以茶湯顔色鮮白,和茶沫停留保持時間長為茶技高超的標準,從宮廷到市井,常以之賭勝負。

宋代茶品以末茶為主,有文獻記載:「茶有末茶,有葉茶……唐宋用茶,皆為細末,製為餅片,臨用而碾之。」宋代的「茶末」也成稱「末茶」,因為諧音,「末茶」後來被日本人稱為「抹茶」,宋代的碾茶法也順之被稱為「抹茶法」。

Advertisements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人對點茶的「利器」有著極致的追求。茶具與茶交相輝映,構成了宋代茶文化的燦爛篇章。為了能夠制出一盞清香四溢的熱茶,宋代幾乎家家戶戶都必備一整套茶具。南宋人撰寫的茶具專著《茶具圖贊》,以點茶步驟來排列茶具順序,每個茶具都有姓名字型大小官職,並附描圖與贊語。把每個茶具都「擬人化」,把茶具作為有性格、有靈魂的「雅玩」來對待,而不是只有使用價值的「工具」。

南宋畫院著名畫家劉松年的《攆茶圖》,反映宋代文人雅士飲用貢茶的方法。畫中,一名侍茶人正在用茶磨磨茶。茶磨研出的茶末顆粒細緻入微,邊上還有一枚棕刷,用來將碾磨過的茶末清掃重新歸攏到磨心,再次碾磨。經過多次碾磨后的茶末,由棕刷收集並放置到桌上的分茶罐中,以備點茶之用。

Advertisements

千利休,1522年生於日本堺市,死於1591年4月21日,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

人們常說,技能臻於極致就是"道",達於"道"者,一舉一動無不是技藝之巔,利休就達到了這樣的境界,他越到晚年越趨於古拙稚朴。未曾料到,這卻給他自己的命運埋下了悲劇的伏筆 。

在日本的鎌倉時代初期,從中國回到日本的榮西禪師帶回了中國宋代的優質茶種和吃茶法,為日本後來的茶道奠定了基礎。"點茶"亦隨榮西禪師東渡日本,至今遺風不絕。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和"煎茶道",前者是繼承了宋人"電茶"的傳統,而後者繼承了明代以後中國人飲用散茶的習慣。

古法抹茶圖

「唐煮·宋點·明泡茶」

點茶需要技巧,又以因擊拂之法不同盞面泛起之乳花不同而有各種名目,自第一湯至第七湯而各有不同。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極其詳盡地描述了點茶的技巧,稱之為「七湯點茶法」。那麼,何謂「七湯」呢?

第一

是調膏后的第一次注湯,先注湯,再持筅擊拂。注湯是「環註盞畔,劫不欲猛」,讓沸水沿茶盞內壁四周而下,順勢將調膏時淺附盞壁的茶末沖入盞底。(註:調膏,即將茶粉調成膏狀)

持筅的一手以腕繞茶盞中心轉動擊打,點擊不宜過重,否則茶湯易濺出盞外。此時擊起粗大氣泡,稍縱即逝。由於內含物溶出不多,「茶力未發」。因此用水不宜過多,擊打不必過於用力,時間不宜過長。

第二

注湯落水在茶湯麵上,湯水急注急停,不得滴瀝淋漓,以免破壞已產生的湯花。此時竹筅擊拂用勁,持續不懈,談花漸換色澤(因湯花不多,可見竹筅擊起的茶湯色澤)。

第三

注水方法同上。擊拂稍輕而勻,湯花漸細,密布湯起,緩緩湧起,但隨注水,湯花破滅下降,或「破面」見茶湯,此時仍需用力擊打,以保持湯花滿面完整。

第四

注水要少,竹筅主動幅度較大,速度減慢,湯花開始雲霧般升起,隨著擊打,湯花湧向盞緣。擊打停止,湯花回落湧向中心升起。

第五

注湯可適當多些,擊拂無所不至。若因注湯而使湯花未能泛起,則需加重點擊,至湯花細密,如凝冰雪。

第六

點於湯花過於凝聚的地方,運筅緩慢,可清拂湯面,輕過六次點擊,注水已達六分至八分,在不斷擊打中湯花盈盞欲溢。

第七

視茶湯濃度而定,可點可不點,注湯量以不超過盞緣折線為度。

分茶

點茶完后,要將茶湯分盛入盞,供人飲用,一勺一盞,而且每盞茶湯的沫餑要均勻。分茶時行茶藝禮儀,更顯雅趣。

人和人的相遇,靠的是一點緣分,人與茶的相遇,也是一種緣分。

生命本是一場漂泊的旅途,遇到每一杯茶都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有些茶,是在茶會上遇見,你喜歡上它的清幽。

有些茶,是友人相贈,你喜歡上它的風雅。

有些茶,你匆匆一喝,卻一見傾心,後來,與之相別,再也找不到那種味道。

有些茶,你日日品嘗,早已習慣了這種滋味,從此,再也「戒不掉」。

不管是怎樣的茶,怎樣的相遇方式那茶香會一直封存記憶之中,久久令人回味。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人!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