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這幾幅作品,作為書法愛好者的你,值得收藏!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詞開豪放一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除詩詞文賦而外,蘇軾對書畫也很擅長,同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他曾講述自己書法創作過程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蘇軾的字看似平實、樸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蕩的氣息,就像他淵厚的學問一樣,神龍變化不可測。

蘇軾長於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 跌宕自然,給人以「大海風濤之氣」、「古槎怪石之形」的藝術美感。傳世的書跡有《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

Advertisements

《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

《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均為蘇軾撰並書,此兩賦並後記,為白麻紙七紙接裝,紙精墨佳,氣色如新,縱28.3厘米,橫306.3厘米,前者行書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後者行書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題十行,八十五字,前後總計六百八十四字,為所見其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均為蘇軾晚年所作。

此二賦筆意雄勁,姿態閑雅,瀟洒飄逸,而結字極緊,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

此兩帖清初為安岐所藏,乾隆時入清內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儀遜位,被輾轉藏入長春偽帝宮,1945年散失於民間。1982年12月上旬發現併入藏吉林省博物館。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時被人撕掉,造成殘損。現藏吉林省博物館。

Advertisements

人來得書帖,紙本,縱29.5厘米,橫45.1厘米。正文行書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軾再拜」,但未署發信年月。現藏故宮博物院。

《人來得書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誠死後蘇軾寫給季常的慰問信,因而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憂哀之無益,釋然自勉」之句。帖上鈐有「吳土諤」、「御府寶繪、「儀周賞」等。帖後有董其昌題跋:「東坡真跡,余所見無慮數十卷,皆宋人雙勾廓填。坡書本濃,既經填墨,蓋不免墨豬之論,唯此二帖(新歲、人來)則杜老所謂須臾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也。」

此帖曾經明項元汴,清安岐等遞藏,后入清內府。安岐將此帖與《歲新展慶帖》合成一帖,並稱坡公傑作。《人來得書帖》凝重,筆法流暢,為書牘傑作。

江上帖,《江上帖》又稱《邂逅帖》,9行,58字。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者落筆如漫不經心,而整體布白自然錯落,豐秀雅逸,端莊圓潤,但不做作,筆法精嚴,但不拘束,作者的學問才氣發於筆端,與書札的蕭散風格相吻合。

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無款及年月,實際上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台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倍感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此二首五言詩。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李白仙詩帖,蠟箋紙本,縱54厘米,橫111.1厘米。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該帖為宋神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蘇軾58歲時所書。此帖已流入日本。施宜生謂「頌大白此語。則人間無詩,觀東坡此筆則人間無字。」此兩詩為逸詩《李太白文集》所不載。太白之詩共兩首。第一首娓娓道來,仙氣拂拂,引人入勝。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脫人寰。書則第一首靈秀清妍,姿致翩翩,后10句漸入奇境,變化多端,神妙莫測。第二首則馳騁縱逸,純以神行人書合一,仙氣飄渺,心隨書走,非復人間之世矣。此書境界,頗難企及。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