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仁」與「愚仁」的矛盾體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中華文明進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春秋,同時也是西周奴隸制瓦解的時期,此時周王室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無法有效地統一天下諸侯,各諸侯國都想掙脫束縛,放開手腳地大幹一番事業。這是一個群侯割據的時期,實力就是一切,自然而然地就會有領袖人物出現,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春秋初期諸侯國

這其中宋襄公是比較有爭議也很有意思的一個人,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有人說他高瞻遠矚,平定齊亂,奠定了霸業的基礎。也有人說他擁有「蠢豬式的仁義」,並且在戰爭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宋襄公,子信,名茲甫,是宋桓公的正室所生,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他理應繼承父親的王位。但總所周知,春秋時期是「禮崩樂壞」的時期,各個諸侯之間的太子之爭已經是家常便飯,廢長立幼,兄弟之間兵戎相見都是常有的事。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公子茲甫做出了一個讓天下諸侯都震驚的舉動。

Advertisements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重,本應有資格繼位的茲甫在父親的病榻前懇求,要將太子的位置讓賢給他的哥哥目夷(為宋桓公的旁妾所生,是庶子),說目夷年齡比我大,也比我仁義,應該讓他來繼承君位。目夷聽到這個消息當場拒絕,表示能夠將國家讓與長兄就是最大的仁義,自己根本比不上,而且不合禮制。結果哥倆就這麼你推我讓,最後目夷實在沒轍了,跑到衛國躲了起來。茲甫這才即位,成為宋襄公,還把目夷召回來任其為相。也是由此事,宋襄公開始漸漸建立起自己的威望。

宋襄公

宋襄公登基后,也是頗有作為,重用子魚、公孫固(目夷)等賢臣,發展生產力和軍事實力,尤其是緊跟著當時齊桓公的稱霸之路,齊桓公吃肉,他也跟著喝了點湯。在齊桓公達到霸業頂峰,召集諸侯開葵丘之會的時候充當了代言人的角色主持典禮。在會上齊桓公還將他的太子—昭託付給宋襄公。這個舉動無意中讓宋襄公得到一個機會,一個樹立威信的機會。

Advertisements

周襄王九年,齊桓公餓死宮中。而此時齊桓公的四個兒子卻在忙於爭權奪位,齊國一片混亂。直到第二年,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而奪權失敗的公子昭則跑到宋國求助。宋襄公一想,當初齊桓公那麼照顧我這個小弟,還將兒子託付與我,於情於理我都應該幫這個忙。於是就向諸侯發出通知一同護送公子昭回齊國。

但那畢竟是一個禮崩樂壞,實力為王的年代,由於宋國實力並不是很強,大部分諸侯都沒有理他,只有幾個小國依附。但由於齊國長期內亂,並不知道宋國的實力,再加上齊國人對公子昭有一定的憐憫,就把無虧殺了,迎接公子昭回國,也就是齊孝公。

經過這事,可能宋襄公就膨脹了,一心想要像齊桓公一樣作為諸侯霸主。於是將大臣的勸諫當做耳旁風,非要召集諸侯會盟,並且以盟主自居,這就導致當時楚國的不滿。在第二次會盟時,堂堂一國之君,又是以盟主自居的宋襄公被楚國埋伏好的軍隊抓住,淪為俘虜。最終在魯國的調停下,才被釋放。

宋襄公回國之後一直想找機會出這口惡氣,聽說鄭國支持楚成王稱霸,當時就決定下手,派大軍進攻鄭國。鄭國立馬找大哥楚國求助。於是宋國就和楚國在泓水河一帶準備交戰。戰爭嘛,就是以勝利為目的,應該怎麼有把握怎麼來,怎麼下流怎麼打,可宋襄公偏不,一定要按照他的仁義為標杆。

楚軍渡河時,目夷建議抓住機會趕緊下手,乾淨利落地解決掉楚軍,宋襄公不肯,指著自己的一張寫有「仁義」的大旗說:「趁別人渡河的時候偷襲,算什麼仁義之師。」楚君渡河后開始列陣,目夷此時又建議抓緊機會進攻,宋襄公還是老一套說辭,就是不肯。結果顯而易見,宋軍一敗塗地,宋襄公腿上也挨了一箭。

泓水之戰

一年後宋襄公因傷重不治而死。在宋襄公最後的一年裡,還以仁義之道接待過晉國逃亡的公子重耳,也就是後來的晉文公,重耳執政后對他心存感激。當幾年以後楚國發大軍攻宋,重耳攜軍救宋,大敗楚軍,這也算是宋襄公的仁義為宋國做出的突出貢獻吧。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