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寶典:中藥地黃的功效與作用,地黃相關各類中醫藥書籍匯總

《本草綱目》地黃

「釋名」亦名(音戶)、芑(音起)、地髓。

「氣味」(生地黃)甘、寒、無毒。(熟地黃)甘、微苦、微溫、無毒。

「主治」

1、吐血唾血,補虛、除熱,去癰癤。用生地黃不拘多少,三搗三壓,取全部液汁,裝瓦器中,蓋嚴,在熱水中熬濃,去渣再煎成糖稀狀,做成丸子,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地黃煎」。

2、利血生精。用地黃(切)二合,與米同煮,熟后以酥二合、蜜一合同炒香放入,再煮熟食下。此方名「地黃粥」。

3、明目補腎。用生、熟地黃各二兩,川椒紅一兩,共研為末,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鹽湯送下。

4、虛損(或大病後,或積勞后,四休沉滯,骨肉酸痛,呼吸力少,或小腹拘急,咽干唇燥,飲食無味,多卧少起)。用生地黃二斤,面一斤,搗爛炒干炒末。每服一匙,空心服,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5、病後虛汗(口乾心躁)。用熟地黃五兩,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分三次服,一天服完。

6、咳嗽唾血,癰疽勞瘵。用生地黃汁十六斤、人蔘末一斤半、白茯苓末三斤、白沙蜜十斤,拌勻,小火熬三晝夜,成膏。每服一匙,開水或酒送下。此方名「玉膏」。

7、吐血便血。用地黃汁六合,銅器煮開,加牛皮膠一兩,等化盡后再加薑汁半杯。分三次服完。

8、小便帶血、吐血、耳鼻出血。用生地黃汁半升、生薑汁半合、蜜一合,調勻服。

9、月經不止。用生地黃汁一碗,加酒一碗煎服。一天服兩次。

10、月經不調,久不受孕。用熟地黃半斤、當歸二兩、黃連一兩,在酒中泡一夜,取出焙乾研細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湯或溫酒送下。;11、妊娠漏胎,下血不止。用生地黃汁一升,泡在酒四合中,煮開幾次后服下,不止再服。又方:用生地黃為末,酒沖服一匙,晝夜各服一次。又方:用生地黃、熟地黃,等分為末。每服半兩,空心服,白朮、枳殼煎湯調下,每日服二次。此方名「二黃丸」。

12、妊娠胎動。用生地黃搗汁,煎開,加雞蛋白一枚,攪勻服下。

13、產生血痛(腹中有硬塊作痛)。有熟地黃一斤、陳生薑半斤,同炒干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此方名「黑神散」。

14、產後中風。用生地黃五兩,搗出汁,生薑五兩,也搗成汁。以生地黃渣浸薑汁中,生薑渣浸生地黃汁中,過一夜。次日取兩葯炒黃,焙乾,研細。每服一匙,酒送下。

15、胞衣不出。用生地黃汁一升,苦酒三合,調勻溫服。

16、熱悶昏迷。用生地黃汁一碗灌下。如大渴飲水不止,則用生地黃根、生薄荷葉等分搗爛,榨取汗,加麝香不許,冷水調服。覺心下頓涼,即不再服藥。

17、疔腫乳癰。用生地黃搗爛敷患處,葯變熱,即須更換。

18、跌打損傷,瘀血在腹。用生地黃汁三升,加酒一升半,共四升半煮成二升半,分三次服完。

19、眼睛紅痛。用生地黃、黑豆各二兩,搗成膏,臨卧時先以鹽湯洗眼,再以藥膏塗蓋在眼皮上。次日晨,用水把藥膏浸濕、洗掉。

20、牙疳膿血。用生地黃一斤、鹽二合,共搗成團,外用面裹住,投火中燒焦,剝出面殼,葯中加麝香一分,研勻,貼患處。

21、牙齒動搖。用棉裹生地黃放口中細嚼,令葯汁作用於齒根,最後將汁涸下。

22、耳中常鳴。用生地黃一截塞耳中,一天換幾次。生地黃煨熟塞耳更好。

23、犬咬傷。用地黃搗汁塗傷處。

引用:《本草綱目》地黃

中藥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本草便讀》地黃

生者甘寒入腎. 涼血 補陰 .熟則溫濃培元.填精益髓.細生地.柔細和營.在外證可以 養陰 不膩. 鮮生地 .新鮮 散血 .雖壯水實則清胃偏長.(地黃出懷慶者佳.今河南河內等處皆種之.其根長四五寸.外赤內黃.得土之正氣.狀如 胡蘿蔔 之形.曬之則干而黑.今之所用生地黃.已得丙火 煉.其寒性已退.養陰 益血 之功.不寒不膩.洵為上品.細者即旁生小枝.功雖相似.而無膩滯之性.有流動之機.故一切痘疹 瘡瘍 皆用之.生地未經蒸曬.即今之所為鮮生地.色黃味甘性寒.專入脾胃.散血 清熱 .凡熱邪內干營分.胃陰告竭者.頗屬相宜.熟地即生地蒸曬極熟.色黑如 漆 .味如甘 飴 .寒轉為溫.自能獨入腎家.填精 補血 .為培助下元之首葯.如脾虛有濕者.不宜用耳.)

中藥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本草經解》地黃

氣寒.味甘.無毒.主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療折跌絕筋.久服輕身不老.生者尤良.地黃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重濁.陰也.陰者中之守也.傷中者.守中真陰傷也.地黃甘寒.所以主之.痹者血虛不運.而風寒濕湊之.所以麻木也.地黃味甘益脾.脾血潤則運動不滯.氣寒益腎.腎氣充則開合如式.血和邪解而痹瘳矣.腎主骨.氣寒益腎.則水足而骨髓充.脾主肌肉.味甘潤脾.則土滋而肌肉豐也.作湯除寒熱積聚者.湯者盪也.或寒或熱之積聚.湯能盪之也.蓋味甘可以緩急.性滑可以去著也.其除痹者.血和則結者散.陰潤則閉者通.皆補脾之功也.其療折跌絕筋者.筋雖屬肝.而養筋者脾血也.味甘益脾.脾血充足.則筋得養而自續也.久服氣寒益腎.腎氣充所以身輕.味甘益脾.脾血旺則華面.所以不老.且先後二天交接.元氣與谷氣俱納也.

【制方】

地黃同大薊、小薊各半.搗取自然汁.和童便服.治血熱吐衄症.同麥冬.治產後煩悶.同沙蒺藜、蓯蓉、鹿茸、山茱萸、北味.治男子精寒.同白茯、丹皮、澤瀉、山茱萸、山藥.名六味湯丸.治一切陰虛症.同人蔘、遠志、麥冬、棗仁、柏仁、茯神、甘草.治心虛怔忡悸忘.同黃 、川蓮、黃柏、棗仁、五味、麥冬、圓肉、牡蠣.治盜汗不止.同麥冬、五味、牛膝、杞子、車前、阿膠、天冬.治尿血.同麥冬、五味、牛膝.治下部無力.同砂仁.治胎動下血腰痛.同生薑.治產後中風.同醋炒黃 .治腸風不止.同肉桂、山藥、山茱萸、丹皮、澤瀉、白茯.名七味湯丸.治命門火衰.同肉桂、附子、山茱萸、白茯、丹皮、澤瀉、山藥丸.名腎氣丸.治命門虛寒.

引用:《本草經解》地黃

中藥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本草圖經》地黃

地黃圖片,生咸陽川澤,黃土地者佳,今處處有之,以同州為上。二月生葉,布地便出,似車前,葉上有皺紋而不光,高者及尺余,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紅紫色,亦有黃花者,其實作房如連翹,子甚細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黃色,粗細長短不常。二月、八月采根,蒸三、二日令爛,曝干,謂之熟地黃。陰乾者,是生地黃。種之甚易,根入土即生。一說∶古稱種地黃宜黃土。今不然,大宜肥壤虛地,則根大而多汁。其法以葦席圓編如車輪,徑丈余,以壤土實葦席中為壇,壇上又以葦席實土為一級,比下壇徑減一尺。如此數級,如浮屠也。乃以地黃根節多者寸斷之,蒔壇上,層層令滿,逐日以水灌之,令茂盛。至春秋分時,自上層取之,根皆長大而不斷折,不被 傷故也。得根曝干之。熟乾地黃最上。出同州,光潤而甘美。南方不復識。但以生地黃草煙熏使干黑,洗之煤盡,仍白也。今干之法∶取肥地黃三、二十斤,凈洗,更以揀去細根及根節瘦短者,亦得二、三十斤,搗絞取汁,投銀銅器中,下肥地黃浸漉令浹,飯上蒸三、四過,時時浸漉轉蒸訖,又曝使汁盡,其地黃當光黑如漆,味甘如飴糖,須瓷器內收之,以其脂柔喜暴潤也。又醫家欲辨精粗,初採得以水浸。有浮者名天黃,不堪用;半沉者名人黃,為次;其沉者名地黃,最佳也。神仙方服食地黃,採取根,凈洗,搗絞取汁,煎令小稠,內白蜜更煎,令可丸。晨朝酒送三十丸如梧子,日三。亦入青州棗肉同丸。又煎膏入干根末丸服。又四月采其實,陰乾,篩末,水服錢匕,其效皆等。其花名地髓花。延年方有單服二法。又治傷折金瘡為最要之葯。《肘後方》∶療 折四肢骨破碎及筋傷蹉跌,爛搗生地黃熬之,裹所傷處,以竹簡編夾之,遍急縛勿令轉動,一日一夕,可以十易,則瘥。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心痛,無問新久,以生地黃一味,隨人所食多少,搗絞取汁,搜面作 ,或冷淘食,良久當利出蟲長一尺許,頭似壁宮,后不復患矣。昔有人患此病,三年不瘥,深以為恨,臨終戒其家人,吾死後,當剖去病本,果得蟲,置於竹節中,每所食,皆飼之,因食地黃 ,亦與之,隨即壞爛,由此得方。劉禹錫《傳信方》∶亦記其事雲∶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氣絕,遂作地黃冷淘食之,便吐一物,可方一寸以來,如蝦蟆狀,無目、足等,微似有口,蓋為此物所食,自此遂愈。

食冷淘不用著鹽。

中藥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本草衍義》地黃

葉如 甘露子 ,花如 脂麻 花,但有細 斑 點,北人謂之 牛奶子 。花、莖有微細短白毛。經只言干生二種,不言熟者。如血 虛勞 熱,產後虛熱,老人中虛燥熱,須地黃者,生與生干常慮大寒,如此之類,故後世改用熟者。蒸曝之法∶以細碎者洗出,研取汁,將粗地黃蒸出曝干,投汁中,浸三二時,又曝,再蒸,如此再過為勝,亦不必多。此等與干生二種,功治殊別。陶但云搗汁和蒸殊用工,意不顯其法,不注治療,故須悉言耳。

中藥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長沙葯解》地黃

【本經】乾地黃。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輕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澤。

味甘、微苦,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涼血滋肝,清風潤木,療厥陰之消渴,調經脈之結代。滋風木而斷疏泄,血脫甚良,澤燥金而開約閉,便堅亦效。

《金匱》腎氣丸,乾地黃八兩,山茱萸四兩,薯蕷四兩,茯苓三兩,澤瀉三兩,牡丹皮三兩,桂枝一兩,附子一兩。治虛勞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及婦人轉胞,不得小便,及短氣有微飲,及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木主疏泄,水寒土濕,乙木郁陷,不能上達,故腰痛而腹急。疏泄之令不行,故小便不利。土木鬱塞,下無透竅,故胞系壅阻而轉移。水飲停留,上無降路,故氣道格礙而短促。木以疏泄為性,郁而莫泄,激怒而生風燥,津液傷耗,則病消渴。風木之性,泄而不藏,風盛而土濕,不能遏閉,泄之太過,故小便反多。久而精溺注傾,津液無餘,則枯槁而死。燥在乙木,濕在己土,而寒在癸水。乙木之燥,病之標也,癸水之寒,病之本也,是當溫補腎氣,以拔病本。附子補腎氣之寒,薯、萸斂腎精之泄,苓、澤滲己土之濕,地黃潤乙木之燥,桂枝達肝氣之郁,丹皮行肝血之滯。

蓋木愈郁而風愈旺,風旺而疏泄之性愈烈,泄之不通,則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則小便反多,標異而本同,總緣於土濕而水寒,生意之弗遂也。水溫土燥,郁散風清,則木氣發達,通塞適中,而小便調矣。

腎氣者,坎中之陽,《難經》所謂腎間動氣,生氣之根,呼吸之門也。方以腎氣為名,則君附子而不君地黃。地黃者,淮陰之兵,多多益善,而究非主將也。

仲景於地黃,無作君之方,無特加之法。腎氣丸用之治消渴淋癃,君附子以溫腎氣,地黃滋風木之枯燥也。薯蕷丸方在薯蕷。用之治虛勞風氣,君薯蕷以斂腎精,地、膠、歸、芍,清風木之疏泄也。《傷寒》炙甘草湯方在甘草。用之治經脈結代,君以甘草以補中氣,地、膠、麻仁,滋經脈之燥澀也。大黃(庶/蟲)蟲丸方在大黃。用之治勞傷干血,君大黃、(庶/蟲)蟲以破積,地黃、芍藥,潤經脈之枯燥也。黃土湯方在黃土。用之治便後下血,君黃土以收血脫,地黃、阿膠,清風木之疏泄也。膠艾湯方在阿膠。用之治胎阻下血,君膠、艾以回血漏,地黃、歸、芍,清風木之疏泄也。百合地黃湯方在百合。用之治百合初病,君百合以清肺熱,地黃泄臟腑之瘀濁也。

地黃滋潤寒涼,最滑大便,火旺土燥者宜之。傷寒陽明病,腑燥便結,多服地黃濃汁,滋胃滑腸,勝用承氣。鮮者尤捷,故百合地黃湯以之瀉臟腑瘀濁,其力幾同大黃。溫疫、疹病之家,營郁內熱,大用生地,壯其里陰,繼以表葯發之,使血熱外達,皮膚斑生,亦為要物。血熱不得透泄,以致經絡鬱熱,而生痂癩,是為癩風,用生地於表散之中,清經熱以達皮毛,亦為良品。水旺土濕者,切不可服!

凡人木病則燥,土病則濕,而木之病燥,究因土濕。滋木之燥,勢必益土之濕,土濕愈增,則木燥愈甚,木益枯而土益敗,則人死矣。地黃甚益於風木,甚不宜於濕土。陽旺土燥則不病,病者皆陰旺而土濕者也。

外感陽明之中,燥濕相半,三陰全是濕寒。內傷雜病,水寒土濕者,十之八九,土木俱燥者,不多見也。脾約之人,大便結燥,糞若羊矢,反胃噎膈,皆有此證。是胃濕而腸燥,非真燥證也。衄家,惟陽明傷寒,衛郁莫泄,逆循上竅,沖逼營血,以致鼻流,於表汗之中,加生地涼營之味,使之順達皮毛,乃為相宜。至於內傷吐衄,悉緣土濕,更非燥證,以及種種外熱煩蒸,無非土濕陽飛,火奔水泛,久服地黃,無有不死。

蓋丁癸同宮,戊己并行,人之衰也,火漸消而水漸長。燥日減而濕日增,陽不勝陰,自然之理。陽旺則壯,陰旺則病,陽純則仙,陰純則鬼,抑陰扶陽,不易之道。但至理幽玄,非上智不解,後世庸工,以下愚之資,而談上智之業,無知妄作,遂開補陰滋水之派。群兒冒昧,翕習成風,著作流傳,遍於寰海。使抱病之家,死於地黃者十九,念之可為痛心也!

晒乾,生用。仲景方中生地,是用鮮者取汁。熟地之制,庸工妄作,不足用也。

中藥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食療本草》地黃

以少 蜜煎 ,或浸食之,或煎湯,或入酒飲,並妙。生則寒,主 齒痛 ,唾血, 折傷 。葉可以羹。〔證〕

《葯籠小品》地黃

向年人從懷慶歸,饋地黃一囊,釘頭鼠尾細紋堅實,所謂原枝是也。鋪中所售,皆細長,縮而為肥短之狀,其力遠不及原枝。

滋補肝腎之要葯。生用涼補,熟用溫補。同當歸能納氣,同桂、附能暖命門,為補陰益血之元戎。

惟大便溏泄、大傷濕熱、胃欠運行者忌之。與萊菔同食,鬚髮易白,寇萊公所從事焉。

鮮生地另是一種,出杭州橋水地名,惟能清熱潤燥,配入玉女煎,最為相稱。

中藥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醫學衷中參西錄》地黃

鮮地黃∶性寒,微苦微甘。最善清熱、涼血、化瘀血、生新血,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二便因熱下血。其中含有鐵質,故曬之、蒸之則黑,其生血、涼血之力,亦賴所含之鐵質也。

乾地黃(即藥局中生地黃)∶經日晒干,性涼而不寒,生血脈,益精髓,聰明耳目,治骨蒸勞熱,腎虛生熱。

熟地黃(用鮮地黃和酒,屢次蒸曬而成)∶其性微溫,甘而不苦,為滋陰補腎主葯。治陰虛發熱,陰虛不納氣作喘,勞瘵咳嗽,腎虛不能漉水,小便短少,積成水腫,以及各臟腑陰分虛損者,熟地黃皆能補之。

【附案】鄰村李媼,年七旬,勞喘甚劇,十年未嘗卧寢。俾每日用熟地煎湯當茶飲之,數日即安卧,其家人反懼甚,以為如此改常,恐非吉兆,而不知其病之愈也。

侯××之子,五歲,因服涼瀉之葯太過,致成慢驚,胃寒吐瀉,常常螈 ,精神昏憒,目睛上泛,有危在頃刻之象。為處方,用熟地黃二兩,生山藥一兩,乾薑、附子、肉桂各二錢,凈萸肉、野台參各三錢,煎湯一杯半,徐徐溫飲下,吐瀉螈 皆止,精神亦振,似有煩躁之意,遂去乾薑加生杭芍四錢,再服一劑全愈。

一童子,年十四五,傷寒已過旬日,大便滑瀉不止,心中怔忡異常,似有不能支持之狀。脈至七至,按之不實。醫者辭不治。投以熟地、生山藥、生杭芍各一兩,滑石八錢,甘草五錢,煎湯一大碗,徐徐溫飲下,亦盡劑而愈。

統觀以上諸案,馮氏謂地黃大補腎中元氣之說,非盡無憑。蓋陰者陽之守,血者氣之配,地黃大能滋陰養血,大劑服之,使陰血充足,人身元陽之氣,自不至上脫下陷也。

用熟地治寒溫,恆為醫家所訾。然遇其人真陰太虧,不能支持外感之熱者,於治寒溫葯中,放膽加熟地以滋真陰,恆能挽回人命於頃刻。曾治一室女,資稟素羸弱,得溫病五六日,痰喘甚劇。治以《金匱》小青龍湯加石膏,一劑喘頓止。時屆晚八點鐘,一夜安穩。至寅時喘復作,不若從前之劇,而精神恍惚,心中怔忡。再診其脈,如水上浮麻不分至數,按之即無,此將脫之候也。取葯不暇,幸有預購山藥兩許,急煎服之,病少愈。此際已疏方取葯,方系熟地四兩、生山藥一兩、野台參五錢。而近處藥局無野台參,並他參亦鬻盡。再至他處,又恐誤事。遂單煎熟地、山藥飲之,病癒強半。一日之內,按其方連進三劑,病遂全愈。

按∶此證原當用拙擬來複湯,其方重用山萸肉以收脫。而當時愚在少年,其方猶未擬出,亦不知重用萸肉。而自晨至暮,共服熟地十二兩,竟能救此垂危之證,熟地之功用誠偉哉。又此證初次失處,在服小青龍湯后,未用補藥。愚經此證后,凡遇當用小青龍湯而脈稍弱者,服后即以補藥繼之。或加人蔘於湯中,恐其性熱,可將所加之石膏加重。

《張氏八陣》、趙氏《醫貫》、《馮氏錦囊》皆喜重用熟地,雖外感證,亦喜用之。其立言誠有偏處。

然當日必用之屢次見效,而後筆之於書。張氏書中載有∶治一老年傷寒,戰而不汗,翌日屆其時,猶有將汗之意。急與一大劑八味地黃湯以助其汗。服后,遂得大汗,閱數時周身皆涼,氣息甚微,汗猶不止。精神昏昏,復與原湯一劑,汗止而精神亦復。夫用其葯發汗,即用其葯止汗,運用之妙,頗見慧心。又趙氏書中謂∶六味地黃湯能退寒溫之實熱,致貽後世口實。然其言亦非盡不驗。憶昔乙酉、丙戌數年間之寒溫病,熱入陽明府後,凡於清解藥中,能重用熟地以滋陰者,其病皆愈。此乃一時氣運使然,不可筆之於書以為定法也。

又∶馮氏所著本草,謂熟地能大補腎中元氣,此亦確論。凡下焦虛損,大便滑瀉,服他葯不效者,單服熟地即可止瀉。然須日用四五兩,煎濃湯服之亦不作悶(熟地少用則作悶多用轉不悶),少用則無效。至陳修園則一概抹倒,直視熟地為不可用,豈能知熟地哉。寒溫傳里之後,其人下焦虛憊太甚者,外邪恆直趨下焦作泄瀉,亦非重用熟地不能愈。癸巳秋,一女年三十許,得溫病,十餘日,勢至垂危,將舁於外。同坐賈××謂愚知醫,主家延為診視。其證晝夜泄瀉,昏不知人,呼之不應,其脈數至七至,按之即無。遂用熟地黃二兩,生山藥、生杭芍各一兩,甘草三錢,煎湯一大碗,趁溫徐徐灌之,盡劑而愈。

中藥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中醫飲食營養學》地黃

【基原】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根莖。

【異名】又叫生地黃、生地。

【性味歸經】甘、苦、寒。歸心、肝、腎經。

【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應用】

1. 地黃汁:鮮地黃冷水搗汁代茶飲,用於一切腎虛血虛之證,及跌扑損傷,婦人崩帶胎產,並宜多飲。(《調疾飲食辨》)

2. 地黃粥:地黃30克煮汁去渣,入大米煮時,用於陰虛內熱,婦女月經不調。(《遵生八箋》)

3. 地黃酒:地黃搗爛浸酒飲,用於補精血,壯筋骨。(《調疾飲食辨》)

【使用注意】

不宜用鐵質或銅質器具加工,有脾虛泄瀉或胸膈多痰者不宜服用。《本草品彙精要》謂:「忌蘿蔔、蔥白、韭白、薤白。」

【按語】

為滋陰養血佳品,可滋陰養血、補骨填髓,並能補五臟、益氣力、長肌肉、利耳目、調經安胎。常用食療方如地黃粥、地黃雞等。

引用:《中醫飲食營養學》地黃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