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宦禍最為嚴重的三個朝代

東漢、唐、明就是深受宦禍之害最為嚴重的三個朝代。子幼母壯,後患無窮,東漢的宦禍(始於漢和帝時期)大多都是由這個原因造成的,皇帝年幼,朝政由其母親代為打理,而母親為了控制朝廷大權,將其父親、兄弟等親戚大量安插於國家重要部門,很快架空了皇帝,形成了人們常說的外戚專權局面。後來,皇帝的長大了,要收回外戚的權力,自然要依靠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太監。而皇帝一旦在太監的幫助下收回大權,那些幫助皇帝的太監自然會居功自傲,進而專權干政,造成宦官專權的局面。漢桓帝的五侯(新豐侯單超、武原侯徐璜、上蔡侯左悺、武陽侯具瑗東、汝陽侯唐衡,五人因誅殺梁冀之功均被漢桓帝封侯)、漢靈帝時期十常侍(十常侍指的是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十二個宦官,他們均任職中常侍,因此史稱十常侍)均是依仗除掉梁冀(漢順帝的舅舅,東漢後期著名的外戚,沖帝、質帝、桓帝也皆由梁冀策立為帝)之功而一步步把持朝政,導致了黨錮之禍,使東漢統治日趨腐敗,政局更加混亂。

Advertisements

唐朝的宦禍始於安史之亂玄宗西逃后,宦官魚朝恩、李輔國因護駕、擁立肅宗之功而獲得重用,之後漸握兵權,開始干預朝政,最終威震朝野,盛極一時。此後,唐朝的宦禍此起彼伏,在唐後期的皇帝中有八位被太監所立(代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二位被太監直接殺害(憲宗被陳弘志所殺,敬宗被劉克明所殺),出現了陳弘志、王守澄、俱文珍、仇士良、田令孜、楊復恭等一大批專權橫行,無惡不作的宦官,直接左右了大唐王朝的命運,帶領唐朝走向了滅亡。

明初,朱元璋對宦官提出了不準識字、不準在地方當官、不準干政、官職不能超過四品等嚴格的限制。之後歷經建文(明惠宗)、永樂(明成祖)、洪熙(明仁宗)、宣德(明宣宗)四帝,均未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但這一局面在明英宗朱祁鎮時期被打破,早期陪太子讀書的太監王振在英宗即位后,漸受重用,走上了政治舞台。到了永樂帝時,設立了宦官主導的特務機構東廠,而後的宣德帝一改太監不得識字的祖制,並設立又一宦官特務機構西廠。在明朝宦禍極盛之時,號稱十萬太監,出現了汪直(明憲宗成化帝時期)、劉瑾(明武宗正德帝時期)、魏忠賢(明熹宗天啟帝時期)等赫赫有名的權宦,他們的出現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給百姓帶來無窮無盡災難。

Advertisements

東漢、唐、明是中國封建社會宦禍的典型代表,除這三個朝代之外秦、北魏、五代、宋、清均有不同程度的禍患,但都不足以對政權產生威脅,就拿清朝大太監安德海、李蓮英來說,雖然是清末最有權勢的兩個太監,也曾有呼風喚雨之勢,但他們始終是老佛爺慈禧太后的人,終究還在慈禧太后的掌控之中,未能在清廷產生更大的浪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