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晁錯死得很冤枉?

晁錯是西漢景帝時期的名臣。他的死卻很慘,而且很冤枉。

晁錯死時,是穿著朝服的,有人說他死的很體面,實際上不然,這事得找寫史記的司馬遷,他給晁錯寫傳的時候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聽起來好像漢景帝給了晁錯面子,人他死的很體面。而班固呢,則直接在漢書中直接說「紿載行市」,這四個字的意思是晁錯是被騙到刑場殺掉的。

當時的中尉(相當於現在的首都衛戍司令兼公安部長)陳嘉沒有透露朝廷要晁錯,而晁錯呢,則以為是叫他去商討削番事宜。於是穿著朝服就上車了,結果就被拉到長安東市給腰斬了,連遺囑都沒有。整個過程,沒有審判,沒有辯護。

這要擱在現在,簡直就是草菅人命。而且被草菅人命的是個大人物,晁錯是當時景帝時期的御史大夫。這可是個大官,相當於現在的副總理兼檢查部長。這麼一個大官沒有審判直接穿著朝服被斬,只有兩種原因:要麼是事態緊急,要麼是已經被痛恨至極,不顧一切。

Advertisements

關於事態緊急,晁錯被殺重要原因應該是「削番」。晁錯是力主漢景帝「削番」的。而漢景帝下令削番也正是在晁錯的力主之下。當時的西漢,有大大小小多個王國,他們的君主都是皇室。削番就意味著他們的權利要被剝奪,這些皇室宗親能坐以待斃?所以削藩令一下達,當時最強的吳國和楚國直接就反了,他們聯合當時的其他幾個藩王,組成七國聯軍殺向京城,這就是當時的「七國之亂」。

吳楚兩國領頭的「七國之亂」讓漢景帝十分震驚。他一邊調兵平叛,一邊又找大臣們商量對策。這時,一個叫袁盎的人上書景帝,大意是,吳楚兩國其實無意造反,他們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借口並沒有多少成熟的想法,叛軍也都是些見利忘義之徒,成不了氣候,之所以造反,是因為晁錯的主張太過激進,只要殺了晁錯,維持現狀,就能平叛。袁盎這個人,當過吳國呈相,而且景帝當時也慌了神,所以聽信了袁盎的建議,採取丟卒保車的方法,殺了晁錯。

Advertisements

不過後來,吳楚勢大,這招並沒有管用。而出主意的袁盎只是一個草民,並沒有多大分量,晁錯被殺更重要的責任是一批朝中重臣,他們聯名上書景帝要求處死有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鷗,當時漢朝官員制度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兼最高監察長官。部長有有個,謂之「九卿」。陳嘉是中尉,張鷗是廷尉,都是卿。所以這幾個人聯名上書分量很重。

當時給的罪名是「亡臣子禮,大逆無道」。申請的處分就是腰斬。對於這些三公們的彈劾,漢景帝最終同意了,並且最終由中尉陳嘉把晁錯拉到東市腰斬了。

所以晁錯不盡死得冤,死得慘,而且死得窩囊。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