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重視中醫藥價值

11月25日上午,在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二十一次全國學術會議(CDS2017)的全體大會上,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賈偉平教授向全體與會代表隆重介紹由CDS組織編寫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的修訂情況。據悉,該指南將於2018年1月正式發表。

該指南最大的看點之一是增加了「糖尿病與中醫藥」一章,不僅肯定了傳統醫學的價值,更肯定了傳統醫學在糖尿病治療中的價值!

糖尿病的中醫治療原則

糖尿病為祖國醫學中「消渴」範疇,祖國醫學在糖尿病預防和治療方面有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代中醫學對糖尿病的認識越來越深入。現今逐步以分期辨證的理論代替「三消」分治的觀點。

一期為前期

患者多有形體肥胖、頭昏乏力、口甜等癥狀,但多無「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現。形成陰虛的原因主要是稟賦有虧、貪食甘美、過度安逸,可表現為陰虛肝旺、陰虛陽亢、氣陰兩虛。屬於現在「治未病」範疇,患者可通過加強鍛煉,注意飲食加以調整。

二期為進行期

臨床表現為典型的「三多一少」,這時消渴病已經形成,但此時尚未出現明顯併發症。此期的病機特徵是「陰虛化熱」,再加之情志不舒、肝氣鬱結,或因外邪侵襲,或因過食辛辣燥熱,或因勞累過傷,導致陰虛燥熱、肝鬱化熱、濕熱困脾、熱傷氣陰等證候。

三期為併發症期

患者多出現視物模糊、胸悶心悸、心慌氣短、心前區悶痛、頭暈健忘、神疲乏力、肢體疼痛、手足麻木、肌肉萎縮、下肢及顏面浮腫、性慾減退或陽痿、閉經等,甚至出現嚴重心功能紊亂、腎功能不全、腦出血等,其主要病機特徵是氣虛血瘀、經絡閉阻,可逐漸出現皮膚、肌肉、血脈、筋骨、五臟六腑等各種病變。此時應中西醫結合治療,西醫治療在這裡不加講述,其中,中醫治療多採取調整臟腑、補虛瀉實、標本兼治、平衡陰陽等治療法則。

中醫食療與糖尿病

中醫食療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以中醫藥理論作為指導給予辨證論治,根據患者體質辨證分型選擇合適的食療方案。自古有醫食同源之說,因此在進行中醫食療時需充分明確各種食物的寒熱、溫涼屬性、功能等,並充分了解患者體質強弱和陰陽盛衰情況,講究飲食宜忌,合理搭配膳食,以有效改善預后。通過中醫食療的辨證應用,可有效發揮系統控制患者病情和血糖的目的,達到理想治療效果。

一項研究表明也證實,中醫食療應用於糖尿病治療的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和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另外,還有研究證實,給予中醫飲食護理干預后,患者在精神健康、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及情感職能等生活質量指標的改善情況方面明顯優於未進行中醫飲食護理干預患者。還有研究表明,給予中醫食療干預,患者血糖指標、糖化血紅蛋白指標明顯降低。由燕麥麩皮、辣木粉、桑葉粉、大麥苗粉、銀杏粉、茯苓粉、薏苡仁粉、葛根粉、山藥粉、黃精粉等食材配製的糖能量特膳(燕麩辣木複合粉)依據葯食同源等傳統醫學理論,通過調、補、養相結合,促使機體達到自穩態狀態,以扶正為主,恢復元氣,調理臟腑,養陰益氣活血,使血糖逐漸降至正常。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