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冷,教你幾招家庭中醫養生措施,散寒除濕緩解各種原因的骨關節和肌肉酸痛!


寒露已至,金華正式入秋。話說「一秋三分寒」,隨著秋風掃落葉的節奏,氣溫急劇下降,很多朋友們開始出現肌肉酸痛,關節活動不利等情況,尤其是原來就有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或者頸椎病、腰腿痛等老毛病的朋友們,對氣候的變化更為敏感。其實,這些問題在中醫理論里都屬於「痹病」的範疇。

今天,請市中醫醫院的專家跟大家聊聊關於「痹病」的家庭中醫養生技術,簡單的幾個妙招為你家人祛風通絡,散寒除濕,緩解各種原因的骨關節和肌肉酸痛!

關於「痹病」

痹病:是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侵入人體,閉阻經絡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以致肌肉、筋骨、關節等部位發生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灼痛等主要臨床表現,具有漸進性和反覆發作等特點。

Advertisements

痹病的病名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素問·痹論》。《黃帝內經》認為感受風寒濕邪是引起痹病的主要原因,而《醫宗必讀·痹》提出治療痹病以祛風、散寒和除濕為主。

大家可能覺得看中醫名詞理解上有點點困難, 那麼,在生活中聽說過「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分濕關節炎、骨關節炎、強制性關節炎、痛風、頸肩痛、腰腿痛」這些毛病吧?而這些疾病都有痹病的表現。

「痹病」證候分型

1、行痹

證候表現: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多個關節,疼痛呈遊走性,初期可有發熱的情況。

2、痛痹

證候表現:肢體關節疼痛,痛勢較劇,部位固定,遇寒則痛甚,得熱則痛緩,關節屈伸不利,局部皮膚或有寒冷感。

3、著痹

證候表現:肢體關節肌肉酸楚、重著(濕氣重的感覺)、疼痛、腫脹散漫、關節活動不利,肌膚麻木不仁

Advertisements

4、熱痹

證候表現: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緩,痛不可觸,可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可有皮下結節或紅斑,多兼有發熱、汗出、惡風、口渴、煩悶不適等全身癥狀。

「痹病」家庭中醫養生措施

1、生活起居

痹病的發生和發作與氣候和生活環境有關,居室應避免陰冷、潮濕,痛痹者尤其要注意保暖。不要出汗的時候吹風或者洗浴。特別注意季節時令的變化,及時採取有效的保暖、防寒和防潮措施,隨氣溫變化增減衣服。根據病情適量運動,促使筋脈疏通、氣血運行。

2、飲食調理

飲食以清熱利濕食品為主,可多吃綠豆、冬瓜、菱角和蓮藕等,用生薑花椒等溫熱 性調料,以助熱散寒,忌食辛辣刺激、油膩和生冷的食物;酒類性熱,又能通經活絡,可酌情選用,但在家庭自製藥酒的時候,一定要諮詢中醫中藥師,避免某些不經炮製的中藥泡酒而導致中毒。

行痹者可食荊芥粥、蠶蛹、豆豉等祛風除濕

痛痹者可多食羊肉、狗肉、烏頭粥等

溫馨提示:烏頭毒性大,必須經過炮製后才可食用,煎煮時宜久煎,長期食用可蓄積中毒,故不宜常服

著痹者飲食選用薏苡仁、扁豆、山藥、茯苓等具有健脾除濕作用的食品

3、情志調理

痹病病程長,容易導致情緒低落、抑鬱,尤其是病症後期常會出現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等,造成生活能力下降。家屬和親朋好友應多給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和關心陪伴,積極給予情志疏導。

溫馨提示

痹病的發作與扁桃體炎、牙齦炎等有關,所以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1.慢性扁桃體炎的患者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堅持鍛煉身體,提高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

2.患扁桃體急性炎症應徹底治癒,避免變成慢性炎症。

3.做好口腔清潔,選擇優質牙刷正確刷牙,避免或減少牙齦炎的發病。

4.可用黃連煎劑漱口預防牙齦炎的發作。

(來源:金華市中醫醫院 作者:周寶靈;圖片來源網路)

運營人員: 王躍 MZ015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