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大撤退:一場被美化了的大逃亡

二戰期間發生過大大小小無數次戰爭,戰爭的勝利與失敗則決定著世界未來的走向。而在主戰場歐洲有過這樣一次戰爭,失敗亦可看為勝利。

1939年九月1日,德軍採取閃電戰策略迅速佔領波蘭,二戰全面爆發。英法聯軍因利益受到威脅而向宣而不戰,死守在自以為固若金湯的馬其頓防線內。然而德軍卻於1940年5月10日繞過馬其頓防線,迅速擊敗比利時軍隊,僅十多天,希特勒的鐵蹄就橫穿了整個法國大陸直插英吉利海峽。

1940年五月25日,英法聯軍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猛烈進攻下節節敗退,直至敦刻爾克。敦刻爾克是個只有萬餘居民的邊境小港城,且地形毫無遮擋,極易受到炮火轟炸。而有著四十萬之眾的聯軍在此撤退時若受到德軍炮火攻擊,後果不堪設想,歐洲將再也沒有能夠阻擋希特勒鐵騎踐踏的軍事力量。 面對如此境況英國迅速制訂營救措施,發動一切能夠調動的海上力量前往救援。軍艦與普通漁船日夜穿梭在炮火之間,在一周左右的時間奇迹般的救出了十三萬餘軍人。

Advertisements

撤回英國境內的軍人們並未被當做敗軍之將士。 當他們坐著小漁船,滿面油污,垂頭喪氣的回到英國,滿以為自己會被民眾因敗軍的身份而唾棄,沒想到在報紙上看到丘吉爾的演說,看到火車窗外的民眾的歡呼,他們才意識到自己這次狼狽的撤退和絕望的逃亡居然被視作一場偉大的勝利。 在國人眼中他們就是戰場之上為了保家衛國而受到挫折的家人。

在面臨絕境的時候是什麼支撐著他們走過,對,是他們堅強的心理素質,是他們對生命的渴望,可是更多的,是他們心中的信念,「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國家需要他們守護,那是深深熱愛的地方,他們知道人們不會放棄他們,他們也不會放棄自己,在面對這一事件時,剛剛上任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說,要不計一切代價把孩子們從對岸接回來。

Advertisements

敦刻爾克大撤退保存了盟軍的「種子」,這些人在日後成為對德展開反擊的主力部隊。士兵們帶著家人、國人的期待與祝福重新踏上保家衛國的征程。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失敗,失敗亦是一種勝利。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