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校堃 和他的「生長因子」

李校堃,帶著打造「生長因子」王國的夢想,為科技創新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陳翔 攝

有一種神奇的「生長因子海綿」,貼在創面上,能夠加速創口癒合,減少疤痕的形成。創口癒合后,「海綿」也消失了。

這種「生長因子生物蛋白海綿」是「十五」重點攻關計劃,863重大科技成果。「生長因子生物蛋白海綿」的出現,正是長江學者、溫州大學校長李校堃及其團隊20多年埋首研究取得的眾多成果之一。

從1992年開始研究細胞生長因子(FGF)蛋白,到2015年捧回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李校堃教授及其團隊不僅取得了該項研究領域的「制高點」,並且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細胞生長因子(FGFs)開發為臨床藥物的國家。

李校堃,帶著他打造一個「生長因子」王國的夢想,為科技創新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去年4月成立的溫州市生物醫藥協同創新中心,就是李校堃及其團隊為溫州創新驅動帶來的「新支點」。這個落戶甌海健康小鎮的協創中心,致力於「生長因子」研究項目在溫州落地轉化。

Advertisements

在協創中心大樓一樓,陳列著許多醫藥產品,有滴眼液、凍乾粉、凝膠等。這些藥品都是基於李校堃及其團隊獲得的國家科技一等獎項目系列科研成果。此前,由於種種因素所限,李校堃教授關於「生長因子」科研成果幾乎全部在外地轉化。在他眼中,每一個產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讓「送外寄養的孩子」回到溫州結出碩果,就是協創中心接下來要乾的大事。

協創中心副主任金立波透露,經過努力,「生長因子與材料系列產品」很可能是引回溫州落地的產品。別看這樣一塊小小的「蛋白海綿」,一旦落地投產,每年能為溫州帶來巨大的產業產值。

創新,早已不是科學家自己在「象牙塔」閉門造車的事情,而是要和經濟、社會、民生緊密結合,科技創新要與社會發展相融合。

Advertisements

把科學研究轉化為生產力,正是李校堃及其團隊努力的方向。此前,他的科研團隊研製的藥物已經推廣應用到全國2000多家醫院,累計治療患者8000多萬人次。讓這些藥物和後續研發出的新葯在溫州落地生根,這是李校堃一直以來的心愿。

「科研轉化不單單是一個或幾個技術成果,而是通過產、醫、研、資協同創新,推動一批再生醫學新技術、新產品、新策略的加速成熟和產業化,進而拉動溫州的產業格局。」李校堃將這一連串作用比作原子核的鏈式反應。他計劃在溫州打造一個具有國際化水準(通過FDA和歐盟認證),集生產製造、新葯成果轉化及「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所允許代加工於一體的,以生物醫藥生產製造為主體的產業化基地。

社會資本的引入,加速了「生長因子」產業化進程。新生代溫商創新創業華嶺投資基金、科技創新創業投資基金、維度資本、富田基金等多家金融投資機構集聚協創中心,圍繞細胞生長因子系列創新藥物建立產業化基地的項目呼之欲出。包括在溫州本土,建立起生產基地,新葯孵化、創新基地。

在李校堃看來,一個高技術產業群能吸引一批高端人才,而高端人才的集聚又會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反過來又會促進科技創新,帶動城市品位的提升和創新的活力。城市越創新,人才集聚越多,這形成良性科技生態循環。

20年的研究,目前李校堃及其團隊的科研項目在珠海、廣州和上海都有產業化基地,他計劃未來在溫州建立起研發總部,同時讓第二代、第三代高端的產品能在溫州落地。

新時代,李校堃也有著自己的「小目標」——他希望,為溫州建立在國內叫得響的生物醫藥產業群。

這正是他作為一名科學家不忘的「初心」!

來源:溫州日報

記者 孫余丹

實習生 陳慧

運營人員: 楊亞茹 MX004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