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與黃芪哪裡不一樣

黃芩與黃芪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功效、主治、性狀都截然相反,朋友們在購買時一定要看仔細,否則用錯了葯將會加重病情。

黃芩屬於清熱類中藥,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乾燥根,呈圓錐形,扭曲,長8~25 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 棕黃色或 深黃色, 有稀疏的 疣狀細根 痕,上部 較粗糙, 有扭曲的 縱皺或不 規則的網 紋,下部 有順紋和細皺。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心紅棕色;老根中心枯朽狀或中空,呈暗棕色或棕黑色。黃芩性味苦寒,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於濕溫暑溫之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等病的治療。但脾胃虛寒、食少便溏的人禁服。

口舌生瘡:黃芩1分,五倍子1分,蟾酥半分。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每取1丸含,吐津。以愈為度。

Advertisements

小兒洞利 晝夜不止:黃芩2分,乾薑2分,人蔘2分。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大豆大。每服3丸,每日3次。

黃芪為補氣要葯,來源於豆科植物黃芪或內蒙黃芪的乾燥根,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 30-90厘米,直徑1~3.5厘米。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黃芪性味甘、微溫,能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或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等病的治療。但表實邪盛、濕阻氣滯、腸胃積滯、陰虛陽亢、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者不能服用。

Advertisements

感謝閱讀!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原創出品,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更多健康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吃對葯」以及微信公眾號「吃對葯(chiduiyao)」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