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穴名解(脾經)

針灸穴名解(脾經)

高式國著

脾,足太陰之脈

《靈樞◎經脈篇》:「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髁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隱白

本經承厲兌之金,由足陽明之陽,傳交足太陰之陰。金色白,堅剛為陽,本穴居陰經之下,猶潛龍之隱,故名「隱白」。太陰根於隱白。

凡病勢之撩亂促暴者,俱宜調動本身清肅之氣(即金氣)以鎮定之。如喘滿腹脹,不得安卧,嘔吐暴瀉及衄血、屍厥、月事不止等症,本穴均能治之。

大都

大,廣泛也,都,豐盈也,又匯聚也。二字連用,喻猶諸病匯聚一大市集也。凡患熱病不汗,身重不卧,傷寒四逆及腹滿、煩嘔、熱悶、目眩、嘔逆、胸腹脹痛、蛔痛、小兒客忤、表裡寒熱等症,本穴並能治之。故以「大都」二字名其穴。又以穴在足下,承前穴之潛隱,猶陽氣下鍾,得時而出,孳發其蘊容之性能也。其力無限,故名「大都」。

Advertisements

太白

天象,金星別名太白星。古人觀天之象,以太白為兵象。具戡定內亂,匡複正統之意。合之人身,則為急病之屬於五行之金者,如急腹痛、(骨行)痠,便難、滯下、后重等症,宜於武斷取治者;凡暴病初起,元氣尚足,可以猛治。若久病者,元氣已耗,則不宜猛治矣,用本穴有效。他如病後之艱於復元者,有如亂后余劫;治取本穴,須兼取安撫之穴乃效。凡專用剛暴穴位,猶臨之以兵、清除變亂也,此穴以功用得名,故稱之「太白」。本穴承前穴大都之都,故治症,亦頗複雜,但以陰滯之急症為主治。

公孫

公,眾也,支屬之總匯也;孫,嗣續也,又順理也,猶支系之絲絡也。本穴為足天陰之絡穴,與足陽明經本構通。治症頗多,採用副穴亦多。惟須先取本穴為主,后取他穴為輔。即他穴猶支屬,本穴則正宗也,《靈樞經◎脈度篇》云:「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故名「公孫」。即本穴為公正之主,其它輔助之穴猶孫也。要知孫之字義,乃絲絡之細絲,如子子孫孫,分支□□,而繁衍不窮也。

Advertisements

商丘

商,五音之金音也。金,於時為秋,於色為白。於六氣為陽明。故本穴具嚴肅凜冽之氣,稟肅殺剛毅之性,以治陰柔濡滯之病。又本穴位於足內踝前方陷中。因喻踝突為丘陵,猶商金之氣發於丘陵也。丘陵為沙石之處,具西方堅剛之氣,故名本穴為「商丘」。所治脾虛,腸鳴、心悲、太息、寒瘧、黃疸等陰柔濡滯之病。

三陰交

穴在足三陰經交近處,因以為名。為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三經之會穴。其所治症,多關經血胎產,及子宮精室各症。凡屬肝脾腎三經症之關於血分者,統能治之。如葯之當歸也。《針灸大成》言之最詳,可與互參。

漏谷

穴在三陰交上三寸處,脛腓二骨夾隙中。《醫宗金鑒》謂:「在夾骨隙中,」故喻之為谷。又以脛骨有漏血孔,與本穴遙相關通,故名之為「漏谷」。

本穴又名「太陰絡」。蓋以本穴外表部位與足陽明絡穴「豐隆」部位相對,或與足陽明經有所構通,故名「太陰絡」也。雖無明文考據,測其療效,能治腸鳴、逆氣、痃癖、冷氣在腹,膝痹等症。其為通陽助熱可知也。《銅人》禁灸,蓋防其由漏血孔傳熱及髓也。不然何以傍近陽經他穴不禁灸,而獨此穴禁灸也?古人於此等細秘處,早已見到。

地機

機者,靈運之動能也。本穴治歷節風、麻本、風濕,鶴膝風。凡屬不良於行之症,均可取之,俾以復其靈運機動之能也。穴在下肢,故名「地機」。

本穴兼治水腫、腹堅、脅脹、不欲食,故又名「脾舍」,脾屬土,亦含有「地」字之義。

陰陵泉

《靈樞經◎九針十二原》:「疾高而內者,取陰之陵泉」。本穴在膝之內側,脛骨上端,踝突下,凹陷中。喻猶陰側陵下之深泉也。因簡稱「陰陵泉」。所治為腹堅、喘逆,疝氣、癥瘕、遺精、遺尿、暴泄、飧泄,俱陰象症也。

血海

海,水之歸也。本穴在膝上內側,按之凹深。治崩漏經帶,以及男女其他血分諸病。猶言治血症之淵海,故名「血海」,又名「百蟲窠」。按諸書有謂有謂本穴治濕癢瘡毒者。或以濕癢之瘡,內含細菌,本穴內治此症,故名為「百蟲窠」。

按經漏下血諸症,由於血不歸經者居多,猶河漕淤,而水溢流也。應治以通因通用,行開瘀之法。如概以補塞為治,與築堤遏流何異。治療宜引血歸經,猶導洪流入江海。故名之以海,此依治法言也。

箕門

箕,星名。在南天,凡四星,列如簸箕之形。人當敞腿兀坐時,兩腿分張,形如箕狀,故稱箕坐。其兩腿內側,肌肉豐腴,有如魚腹。本穴在腴肉上端,猶當箕星之門,故名「箕門」。凡穴位之曰門,曰關者,俱以其具開闔出納意也。治淋濁遺尿、小便不通、鼠溪腫痛等症。酌取本穴,以調補瀉。

沖門

本穴在氣沖外側,與之相平,故名之以「沖」。沖,突進也。本穴應症,能開闔開降,故名之以「門」。治病之上沖者,如沖疝、子沖,瀉本穴以降之。病之下陷者,補本穴以升之。同此一穴,而能升降異治者,在於手法之妙用也。凡屬經穴,莫不皆然,非只本穴也。

府舍

本穴在少腹之下,猶內府元氣儲藏之舍宅;故曰「府舍」。與手太陰之中府,命名同義。取上下相應也。中府為胸氣之府,府舌為腹氣之府。在腹部呼吸,有府舍、腹結之收,而佐以沖門、氣沖之放,亦即往複升沉之道也。其所治為疝、痹、積聚等症。由此觀之,針穴命名,乃養生靜坐調氣,體驗有得, 而定之也。

腹結

結,凝聚也。本穴與足陽明經之外陵挨近。人當小腹努力時,則外陵處肌肉與本穴處肌肉,同時硬結。腹結結於內,外陵陵於外也。更以其能治腹中積聚諸症,故名腹結。由此測之,外陵之治心下引臍腹痛,與本穴所治之氣痛,同一道理。用本穴時,可與外陵同參。

大橫

本穴平臍,內應橫行結腸,故名「大橫」。能治腸腹氣分之病。又養生家謂「臍下為「橫津」,橫津者,即腹內橫通之徑路也。按腹內器官橫通用事者,肝腎門脈而外,即膈肌與結腸也。

氣功養生者云:臍下有橫津者,當指橫行結腸言也。本穴名為「大橫」,即此意也。

腹哀

哀,悲鳴也。腹鳴,即腸鳴也。人有哀泣,則氣息頓促,且時一太息。又人在哀痛至極時,常曰「柔腸百結」,或曰「令人腸斷」,均是因哀及腸,腸動而腹振,皆哀氣之所致也。

本穴為足太陰與陰維脈之會穴,屬於純陰。又《春秋繁露》云:「哀氣太陰,而當冬。」蓋以哀氣主陰,陰氣為用多閉結,故其主病寒中、食不化、大便膿血、腹中痛,故名「腹哀」。

「哀」又音衣,暗自悲傷也。《詩◎小雅》:「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悲傷,莫知我哀」。哀,在《詩經》此節讀「衣」音。但一般讀「唉」,可以俗。

食竇

「食竇」即食道也。本穴與食道有關,故能治食道各症。本穴取法,須先單臂上舉,以開經穴之路,然後下針,乃有療效,有此經道之開,乃通傳導谷氣之路,即開通食飲之孔道也,故簡稱「食竇」。

附記:人在餐飯時,偶然噎塞,格忒不休,單臂上舉,同時頭向不舉之側稍轉,則食道立通,而呃逆之氣,隨之舒降矣。

天溪

胸腔為人身輕清境界,其象比天,本穴平於乳房外側陷處,故名「天溪」。治胸中滿痛、咳逆上氣、喉中作聲、婦人乳腫、癰癤諸實症。故多用瀉法,取意猶溪水順流而出也。治乳少,可配以足少陽之足臨泣,多效。取天地氣交而降雨露之意也。

胸鄉

鄉,原野寥闊處也。即氣行胸廓,得以擴張,因名「胸鄉」。本穴主治脅下滿,引胸背痛,不得卧轉側難,凡諸氣鬱(月真)實之症,有關胸廓者,取此穴瀉之,以復其清曠之舊。《莊子》:「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蓋喻胸懷宜空曠也。

周榮

足太陰之氣,在胸部連及肝膽心包各經。又與心胃肺腎各經挨近,援引諸經,助脾統血,榮布周身,故名「周榮」。其所治症,為胸脅滿,不得俯仰,咳嗽,食不下等症之因於滯郁者,俾使得以舒擴,而行駛周遍。

《離騷》:「兢周容以為度」。周,合也,容,受也。則含有周密包容之意。故下穴繼之以大包。

大包

「大包」為脾之大絡。其經氣行徑,由周榮斜抵脅肋,交貫肝膽心包各經。又與心腎肺胃四經挨近。十二經中獨此經與他經挨連最廣,故以脾經為總統十二經絡,稱其最終斜行一段經線,為脾之大絡,而名其大絡之末穴為「大包」。寓廣大包容,通達周布之意也。

《針灸大成》謂:「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經灌溉五臟」。則其治病之義可知。而「大包」命名之意可悟矣。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