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間的不同及送禮收禮差異

送禮和收禮在中外都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人與人之間相互饋贈禮物,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內容。中西方對贈送禮物都很重視,而且都認為應該有來有往。通過對中西方送禮和收禮的分析對比,增強我們對中西方禮儀文化的了解。

我們都知道「禮尚往來」是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其實,中外都有送禮的習俗。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在送禮的時候都有一定目的。中西方對贈送禮物都很重視,而且都認為應該有來有往。但是由於在文化背景和歷史熏陶的不同影響下,中外禮尚往來時的禮儀,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了解更多的送禮知識,希望能有效地促進跨文化交際。

一、中國人的送禮文化和送禮習俗

Advertisements

1.送禮的起源

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就崇尚禮儀,幾千年來,由於受周公之禮、孔孟之道的影響,中國的送禮文化在長期的歷史沉澱中,積累了一些實用可行的送禮「守則」。例如「寶刀送英雄,紅粉贈佳人」,「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等等……

在中國,送禮大概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的祭祀活動,我們可以從「禮」字的最初內涵去探究送禮的起源。禮,即「禮」,「豊」是它的初字,甲骨文的「豊」字,其下是「壴」,乃是「鼓」之象形,其上為「豐豐」,是「兩串玉」的象形白描,兩形會意,表示擊鼓送玉,與他人或其他民族誠信結交之義。在上古先民看來,樂莫重於鼓,物莫貴於玉,把二者共同奉獻,乃是最貴重的禮品;敲鼓奏樂,捧玉奉獻,無疑是最高、最衷心的禮儀。經過數千年的傳承發展,送禮已儼然成為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

Advertisements

2.送禮的文化形態

中國的送禮不僅僅是一種社交的形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在中國,送禮是十分講究的,有其約定俗成的規矩,送給誰、送什麼、怎麼送都很有奧妙,絕不能瞎送、胡送、濫送。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當然文化的擴展也是慢慢演變的,從最初的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核心,中國送禮文化的形成也經歷了一段漫長的發展歷程。事實上,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實用主義的民族,所以禮物的實用性一般會被排到首位。

諺語中說的「鵝毛」禮物一般不會出現,倒是「食品、煙酒、鈔票、金銀」等最具有實用主義的禮物最有市場。尤其是在物質不太豐富的年代,食品是送禮首選。

3.中國人送禮和接受禮物的反應

在送禮和受禮時,中國人和西方人對禮品所表現出的興趣是一樣的:送禮者都希望對方能喜歡自己送的禮品,而受禮者也都因為接受了對方的禮品而高興。然而,中國人往往表現出來的是極大的自謙,本來花很長時間才買好的禮物,他可能會說「隨便買的,也不會買,請笑納」;花很長時間做好的一桌飯菜,他可能會說「不會做,您就將就著吃吧」。

在送禮時常常故意貶低自己所送禮物的價值。即使送給對方的禮品價格昂貴,也要說一聲「區區薄禮,不值一提」、「一點小意思!」或「很對不起……」這種以否定的形式來肯定自己所送禮品的價值,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們不懂得這種繞圈子的說法,或者說,無法悟出否定中隱藏的肯定意義。

在接受禮物時,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反應也截然不同。在中國,人們接受禮物時往往並不喜形於色,且不當面打開禮品,認為這樣做非常不禮貌,而且會給人留下「貪財」「貪婪」的印象,或讓人感到對所接受的禮物過分在意。中國人的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在向對方傳達一個信號:我對你是否送禮、或禮物的輕重並不感興趣,即便你不送禮物也照樣受歡迎,也不會影響我們的關係。因此,往往是在客人離開后,或回到家后悄悄打開禮品。而且在接受禮物時,中國人常常推辭一番,並且說「哎呀,還帶禮物幹什麼」,在對方再次堅持后才收下,表明即使接受也是出於無奈,並伴以「怎麼能讓你破費」或「下次可不能這麼客氣」或「下不為例」的客套話,然後將禮品放在一旁,顯出對禮品漠不關心的態度,生怕對方認為自己是沖著別人的禮品來的。

二、西方人的送禮文化和送禮習俗

1.西方人對禮物價值的反應

中國人選擇禮物時對禮物的價值相當重視。一般來說,中國人通常都認為禮越貴重越好,禮過於簡單和廉價不僅可能起不到增進感情的目的,反而有可能會「得罪人」。相比之下,在其他國家,比如美國,也許用中國的一句古話來形容他們的送禮習慣是再合適不過,那就是:「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在英語文化中,不管送什麼,禮物通常都是「物美價廉」,是主人喜歡或需要的,或是很有特色、很有新意的,像中國人一樣在生日、喬遷,結婚時直接送鈔票或價值昂貴的禮物是非常少的。

西方人往往注重禮品的紀念價值。確切地講,中國人送的是禮品,而西方人送的是紀念品。應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給女主人送一束鮮花,給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一本自己或對方喜歡的書,或一盤CD,或一本自己寫的書,都很受歡迎,還可以帶上具有本國特點的小工藝品,主人會更高興。去西方人家做客,對方不會在乎你的禮品有多實用,更多的是一種心意的表達。人們在接受禮物時,想到的首先是感謝。因此,為了表示謝意,他們會當面打開別人贈送的禮物,大呼小叫地讚歎一番,他也許未必在乎你的禮物,只是禮節告訴他應該表示謝意,至少表面上應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以免損害對方的感情。有時在結婚慶典上,主人還將客人送來的禮物展示一番,以增加喜慶的效果。

2.送禮要避免禁忌的原則

送禮是門學問,東西方文化都認為,送禮要尊重受禮人的習俗:西方人認為單數是吉利的,有時只送個梨也不感到菲薄,這一點也不同於中國人講究的成雙成對。中國普遍有「好事成雙」的說法,因而凡是大賀大喜之事,所送之禮,均好雙忌單。比如說兩瓶酒,兩條煙。一是為了顯示自己不是小氣之人,二是為了討個吉利數字。但是,在西方,人們送酒的時候都是只送一瓶。Oneis quite enough, two are of course welcome but unusual and notexpected.因為他們吃飯的時候要喝客人帶來的酒,如果客人拿了兩瓶,似乎表明客人是個酒鬼,他恐怕一瓶酒不夠喝。再有,白色雖有貞潔無瑕之意,但中國人比較忌諱,在中國,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貧窮之色。同樣,黑色也被視為不吉利,是凶災之色,哀傷之色。而紅色,則是喜慶、祥和、歡慶的象徵,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另外,我國人民還經常講究給老人不能送鐘錶,給夫妻不能送梨,戀人不送傘(諧音「散」),由於「送鍾」與「送終」,「梨」與「離」諧音,是不吉祥的。還有,不能為健康人送藥品,不能為異性朋友送貼身的用品等。

此外,各國對於物品種類的忌諱也大有不同。俄羅斯人忌諱別人送錢,認為這是一種對人格的侮辱。不要送阿拉伯人酒或人形的禮物,尤其是女人圖像的畫或藝術品。日本人對裝飾著狐獾圖案的東西比較反感,他們認為狐狸是貪婪的象徵,獾則代表狡詐。在法國不要送捆紮的花。荷蘭人習慣吃生、冷食品,但忌送食品。

送禮和收禮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同時也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敬意而為之的一種態度或一種行動,因此人與人之間相互饋贈禮物,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內容。我們並不是想說某一種送禮文化所表現出來的觀念和行為就一定好於另一種文化,而是要說,任何一種送禮文化所表現出來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我們唯一需要提倡的是探究不同送禮文化形成的原因,對不同的送禮文化給予必要的理解。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