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區別?

據說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時,有許多信徒。佛陀因人設教,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傳教方法,而弟子們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發揮。他滅度后,佛教逐漸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兩大派。

念佛

「大乘」是梵文「摩訶衍那」的意譯。「摩訶」是「大」的意思,「衍那」是「乘載」(如車、船)或「道路」的意思。大乘佛教自稱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大河的此岸,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主要經典有《般若經》、《維摩經》、《大般涅槃經》、《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等。

大乘佛教在印度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一、初期,約一世紀至五世紀,以宣揚「假有性空」的理論為主,逐步形成由龍樹、提婆創始的中觀學派。二、中期,約五世紀至六世紀,以闡發「萬法唯識」的佛經為主,從而形成由無著、世親開創的瑜伽行派。三、後期,約七世紀至是十三世紀,義學日益衰微,密教起而代之,以至在印度本土絕跡。從印度傳出的大乘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朝鮮、日本等國,屬於北傳佛教。

Advertisements

橫三世佛(大乘)

「小乘」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譯。大乘佛教興起后,貶稱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為「小乘」。後學術界沿用這一名詞,不再含褒貶之義。主要經典有《阿含經》等。小乘佛教也曾在中國流行過,到了隋唐逐漸衰落。現在小乘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國,屬於南傳佛教。

馬尼拉上演的《佛陀傳》(小乘)

大乘和小乘的主要區別是:大乘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小乘則視釋迦牟尼為教主。大乘強調不僅要解脫自身,而且要解脫一切生靈,使眾生都成佛,自己才能成佛;小乘則主張只要斷除自己的一切煩惱,超脫於生死之外,就能成為「阿羅漢」。大乘倡導以「六度」為內容的菩薩行,小乘則著眼於「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養。

大乘和小乘的教義雖然有所差異,但卻是佛教一根藤上的兩隻瓜,都是對釋迦牟尼學說的繼承和宏揚。

Advertisements

榮枯-無常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