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大通林:冬至大如年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從古至今,民間均有「冬至大似年」的說法,人們對冬至尤其重視,把它看得和「歲首」一樣重要。

冬至,又稱「長至」、「一線」,意指這一天中國所處的北半球白晝最短,以後每天白晝漸長,「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稱為冬至。按農曆曆法,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有八個標誌陰陽四時始末的節令,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舊時,每逢此八個節令,都要舉行祭祀、遊樂活動。冬至后陰氣達到極點,陽氣開始上升,古人認為這是上天賜予的福祉,所以把它定為一年節令的開端。良辰吉日,故然要舉行慶典。

冬至都有哪些習俗?

現在,一些地方仍有過冬至的習俗。比如北方在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南方的人們要在這一天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有些地區還有冬至祭天祭祖的習俗。

Advertisements

冬至習俗-祭天

歷代統治者都要於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禮,是歷代帝王禳災祈福,在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

北宋時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舉行,明清時則在北京天壇的圓丘。圓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圓土丘,它象徵天圓,故用來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齋戒沐浴,住在齋宮,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

冬至習俗--祭祖

在民間,有於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代仍然十分流行。閩台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不」的意思)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時趕回家鄉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在廣東潮汕地區,冬至這日要備齊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後家人圍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會。但在饒平之海山沿海地區,則會趕在漁民出海捕魚前,清晨來祭祖,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平安歸來。而在廣東惠安,冬至節除了祭祖,還有清明節相同的一些習俗,如冬至日前後十天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沒有忌諱。

Advertisements

在我國台灣還有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如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表不忘先祖。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聚到祖祠中按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款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飲酒,相互聯絡久別疏遠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祭祀祖先。在台灣一直代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習俗-圓仔貼門

在閩南,潮汕一帶,每逢冬至,除了吃湯圓外,還要搓兩個大的圓仔貼在大門環上,象徵團圓、吉利。

這個風俗源於一個民間傳說:一年的冬至,有一個老乞丐無錢掩埋凍死的妻子,只好將女兒賣給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兒痛不欲生,一時昏了過去。老乞丐連忙討來一碗米湯,一口一口地給女兒喂下去,慢慢地女兒終於蘇醒過來。老乞丐又為女兒討來幾粒糯米圓,勸慰女兒: 「我們今日分別,就像這圓仔分成兩半,現在咱們一人吃一半,等將來日子好了,咱們團圓了,再吃圓仔。」之後,老乞丐告別了女兒,掩埋了妻子之後就又上路乞討了。三年過去了,老乞丐依舊沒有回來找女兒,女兒想念父親,盼望父女倆早日團圓。在一年的冬至節,她心生一計向主人建議說: 「冬至時大家都吃圓仔,我們也應該把圓仔敬獻給門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兩個大圓仔粘在門環上,以寄託自己對父親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動了後人,人們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另外,在冬至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吃紅豆米飯、吃狗肉,贈送鞋襪等習俗在民間流傳。

以冬至天氣預測未來天氣

一直以來,民間就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或冬至到來時間的變化預測天氣的習俗。 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 俗語還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 意思是說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山東地區流傳許多農諺,如:「冬至陰天,來年春旱」。 冬至如果陰天,到了明年的春天就一定會幹旱;「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如果冬至是大晴天的話,新年的時候就會下雨,反之亦然。 又如:「犁田冬至內,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鐵。」兩則諺語說的是在冬至日之前犁田對於莊稼作物的重要性。

此外還有:「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冬至出日頭,正月冷死牛;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不勝枚舉。

關注潤大通林大健康公眾號,定製您的健康人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