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十講 第五講 聖經的綱目及內容

一、何謂聖經綱目?

我們在教會內常常都會聽到別人說「聖經綱目」,到底,什麼是聖經綱目呢?它就是教曾以其不能錯誤的權力,承認某些宗教文獻是由天主以靈感推動人寫成的,內含天主啟示的救恩性真理,它沒有錯誤,也不能錯誤。這些被教會所接納的文獻,我們通常稱之為「正典聖經」。與正典聖經對立的是「偽經」,偽經是一些與正典聖經相似,甚至在內容上也有部份相同的作品,但教會並沒有承認它們是聖經。既然它們與聖經相仿,所以稱它們為「偽經」;意思就是說它們不是在天主的靈感推動下寫成的。

我們現在所讀的聖經都是正典聖經,它可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份,共有七十三卷;舊約四十六卷,新約二十七卷。早在第四紀時聖經中的新約和舊約各書已劃分清楚,後來更在三次大公會議(一四四一年的佛羅稜斯大公會議;一五四六年的特利騰大公會議;以及一八七○年的梵蒂岡第一次大公會議)中為教會隆重地欽定。

所謂舊約,是指天主與以色列民族立約的記錄。「約」是指「盟約」?即以愛情與忠誠的邀約。整箇舊約記錄的中心是:天主是以色列民族唯一無二的天主,而以色列民則是天主的選民。

新約與舊約不同,新約是耶穌基督與全人類立約的記錄。這個愛情的盟約是新而永久的;是由耶穌為全人類所流的血而立的新盟約(路十二,20)。

耶穌基督是新約和舊約的分界點,凡在耶穌基督降生以前所寫成的聖經,我們稱之為「舊約」,在耶穌基督降生以後所寫成的則稱為「新約」。

(一)正典聖經的分類:

就如我們上面所說的,全部聖經可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份:

舊約:包括梅瑟五書、歷史書、先知書、和訓誨文學。

1. 梅瑟五書︰創世紀(創)、出谷紀(出)、肋末紀(肋)、戶籍紀(戶)、申命紀(申)。

2. 歷吏書;若蘇厄書(蘇)、民長紀(民)、盧得傳(盧)、撒慕爾紀上(撒上)、撒慕爾紀下(撒下)、列王紀上(列上)、 列王紀下(列下)、編年紀上(編上)。、編年紀下(編下)、厄斯德拉上(厄上)、厄斯穗拉下(厄下)、多俾亞傳(多)、友弟得傳(友)、艾所德爾傳(艾)、瑪加伯上(加上)、瑪加伯下(加下)。共十六卷。

3.先知書︰包括四大先知︰依撒意亞(依)、耶肋末亞(耶)【耶肋米亞哀歌(哀)和巴路克(巴)】、厄則克耳(則)、達尼爾(達);和十二小先知︰歐瑟亞(歐)、岳厄爾(岳)、亞毛斯(亞)、亞比底亞(比)、約納(納)、米該亞(米)、納鴻(鴻)、哈巴谷(哈)、索福尼亞(索)、哈蓋(蓋)、匝加利亞(匝)、瑪拉基亞(拉)。

4. 訓誨文學︰約伯傳(約)、聖詠集(詠)、箴言(箴)、訓道 篇(訓)、雅歌(歌)、智慧篇(智)、德訓篇(德)。

新約:包括四福音、宗徒大事錄、書信、和默示錄。

一、四福音:瑪竇福音(瑪)、馬爾谷福音(谷)、路加福音(路)、若望福音(若)。

二、宗徒大事錄(宗)。

三、書信:包括保祿的十四封書信和七封公函,共廿一封。

1. 保祿書信:羅馬人書(羅)、格休多前書(格前)、格休多后書(格后)、迦拉達書(迦)、厄弗所書(弗)、斐理伯書(斐)哥羅森書(哥)、得撒洛尼前書(得前)、得撒洛尼后書(得后)、弟茂德前書(弟前)、弟茂德后書(弟后)、弟鐸書(鐸)、費肋孟書(費)、希伯來書(希)。

2. 公函:雅各伯書(雅),伯多祿前書(伯前)、伯多祿后書(伯后)、若望一書(若一)、若望二書(若二)、若望三書(若三)、猶達書(猶)。

四、默示錄(默)。

以上的七十三卷書,就是我們所說的聖經綱目。

(二)聖經鋼目的問題:

1.猶太人的聖經綱目:

很早以前,猶太人即把舊約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稱為「托辣」(Torah)即梅瑟五書(法律書):第二部份稱為先知書即蘇、民、撒上、撒下、列上、列下、以及三大先知(依、耶、則)和十二小先知:第三部份就是所謂的雜集或經書,其中包括聖詠、箴言、達尼爾書………等。

傳說猶太人曾有兩個地力性的聖經綱目︰一個較短、一個較長。較短的稱為「巴勒斯坦綱目」,公元前一百年在巴勒斯坦編定,其中只包含卅九卷用希伯來文寫成的書本,而沒有把多、友、智、德、巴、加上、加下等七卷藉希臘文傳下來的作品列入綱目之中:這卅九卷聖經現通稱之為「主經」。另一個較長的綱目稱為「亞歷山大綱目」,這綱目是出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僑民所編,編定的時間不詳,但在宗徒時代這綱目已經存在,它包含四十六卷書,即承認上述的七卷希臘文聖經以及(艾十,4~16)(達三,24-~80)(達十三,14)等片段是由天主以靈感推動人寫成的文獻。至於這七卷書和那些希臘文的聖經片段,我們現稱之為「次經」,主要是因為它較晚才編入聖經綱目內。對天主教徒來說,「主經」和「次經」有同等的價值,因為都是在天主的靈感下撰寫而成的。

2.天主教對舊約綱目的態度:

天主教對舊約綱目的態度可分三個時期來說:1在第一、二世紀時,對舊約里的四十六卷書並未發生問題。2由第四到第十四世紀,曾一度懷疑「次經」的正確性,但懷疑的人只是教會內的少數學者。(3)由十五世紀到現在︰自從佛羅稜斯、特利騰、以及梵蒂岡第一次大公會議后,對舊約四十六卷書的疑惑已完全消失。

3.天主教對新約綱目的態度:

天主教對新約綱目的態度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1在第一、二世紀雖沒有明文的新約綱目,但在宗徒時代的教父著作里,除費肋孟書,若望二、三書以外,其餘廿四卷著作都曾被當作聖經來引述。2從第三到第六世紀時,東方和西方教會內都會對希伯來書、伯多祿后書,若望二、三書、雅各伯書、猶達書、和默示錄等七卷稱為新約次經的晚期作品有所懷疑。馬丁路德否認前六卷為聖經;然而,今日的基督教徒大部份都承認了它們是正典聖經。3十六世紀以後,特利騰大公會議鄭重地宣布新約約廿七卷著作為正典聖經。直到今日,新舊約共有七十三卷已成毫無疑問的事實。

、各書的內容簡介

各位讀者,為使您們對聖經的各書有一個概括的認識,在此我們把每部書的中心思想和內容大要略為介紹;如果您想更詳細地知道各書約寫作背景和結構,我們將在第七講和第九講(舊約和新約的形成過程)里堤供給您有關這方面的知識。現在,我們就按新舊約的分類來逐一簡單介紹:

I、舊 約

(一)梅瑟五書:

梅瑟五書又稱為「五書」,因為它是梅瑟給選民所宣布的法律,所以又稱為「法律書」,希伯來文稱為「托辣」(Torah)。

梅瑟五書的第一卷是「創世紀」,它可分為兩個不等的部份。從一到十一章是第一部份,稱為「史前史」或「太古史」,是人類救恩史實的開端,描寫天主創造萬物,人類的成就,墮落、以及罪的後果。由於人類的祖先日漸趨向邪惡,卒使天主以洪水罰世,幸得義人諾厄,方舟浮生,人類得免全部覆滅。

創世紀的第二部份是「族長史」,由第十二章到五十章,描寫以色列民諸位族長的生平事迹。選民之父亞巴郎是以色列民的第一位族長,蒙天主召叩而離開故鄉烏耳及哈蘭,最後到達了迦南地。依撒格是亞巴郎之子,他所生的兒子雅各伯是以色列民十二支派的祖先。在雅各伯的十二個兒子當中,若瑟要算是最顯赫的人物,從創世紀卅七章到五十章,差不多全是敘述若瑟的事迹,他會被嫉妒的兄長們賣到埃及為奴,后蒙冤入獄,因替法郎王解夢而官居爵位,直到若瑟逝世,創世紀亦全書告終。

梅瑟五書的第二卷?「出谷紀」的兩大主題是︰出離埃及(一,1~十五,21),與西乃盟約(十九,1四十,38);其中亦順便敘述以色列民的穿越曠野(十五,22~十八,27)。出谷紀全書敘述梅瑟如何冒著出生入死的危險,帶領以色列民族逃出埃及法郎王的統治,奔向自由的福地。這個逾越的奧跡成為了耶穌死亡復活的預象,只有在耶穌的苦難和光榮復活中,我們才能更深更廣地了解出谷的意義。其實,我們領過洗的信友,每天都應當度著一個巴斯卦奧跡的生活,就是不斷地死於自己,脫離罪惡而活於基督。

「肋末紀」是創世紀的第三卷著作,全書共廿六章及一個附錄。主要是敘述司祭之職及祭祀的禮儀法規。這一切禮規都淵源於梅瑟在西乃山下給民眾所宣布的法律,但這一些法律仍未臻完滿,直等到新的愛的法律誕生,舊的去律在耶穌身上才得到圓滿。耶穌說︰「我來不是為廢除法律而是完成」(瑪五,17)。

「戶籍紀」又名「民數紀」。本書是以色列民四十年漂泊曠野的大事錄,其中記載了戶口調查及士兵登記的事。

梅瑟五書最後的一卷稱為「申命紀」,它是一卷民事與宗教法律的記錄。本書包含梅瑟在摩阿布的三篇演講詞,內容除重申梅瑟在西乃山下給以色列民所訂立的法律以外,還回顧了四十年在曠野中的經歷,勸戒以色列民務要格守盟約,忠於天主。申命紀全書共卅四章,是一部影響以色列民生活極大的著作,它的特點在說出天主與人民之間的愛情為宗教和盟約的基礎。

(二)歷史書:

若蘇厄書、民長紀、盧德傳、撒慕爾紀、以及列王紀諸史書,可以說是五書的續集。五書的最後一卷申命紀之末,記載梅瑟立若蘇厄為繼承人,而若蘇厄書即以此為全書敘述的出發點。在史書與五晝之間除了有某種文學上的統一以外,其餘不論在教義方面或用字上都有相當的連貫性。若蘇厄書證實了天主如何貫踐諾言,以奇迹異事援助選民獲得了福地,若蘇厄按照上主的訓示把土地分給了十二支派。

可是,在他去世后不久,十二支派各自為政,崇拜偶像,道德淪落,天主為懲罰他們便便外邦民族迫害他們,等他們回頭呼求天主時,天主就在他們當中興起一位英雄勇士援救他們,而「民長紀」就是這些英雄民長與以民之間的事迹的報告。

「盧德傳」是一部極幽美的作品,它記述一位外邦女子盧德嫁給一個猶太人的兒子為妻,婚後不久,丈夫去世,與婆婆相依為命,后經婆婆的苦勸才再嫁給波哈次,生下了達味的祖父敖貝德。這個故事發生在民長時期,而盧德與達味又有血親關係,因此,慮德傳被列於民長紀與撤慕爾紀中間。

說到撒慕爾,他是民長行列中的頂尖人物,從他開始,以色列人民由民長時期轉變而為君國時代,撒慕爾應百姓之要求,立撒烏耳為以色列人的第一位君王,後來撒烏耳因不聽天主的命而被廢,撒慕爾又立達味為玉,撒烏耳嫉妒達味,對他常加迫害,結果,撒烏耳去世,達味正式繼位。但不久,達味因國富民安,四境昇平,一時狂妄,犯了重罪,殺人奪妻,觸怒了天主,受到天主的懲罰,以上這些事情就是「撒慕爾紀」的記錄。

「列王紀」的敘述,由撒洛滿王登極開始,直到南國滅亡,其中經歷四百餘年。撒洛滿是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君王,他以極高的智慧使以色列各支派統一,成為一個前所末有的興盛國家,可惜,他死了以後,大好江山分裂為南北兩國,而兩國都因某君王違背上主的誡命,導致了兩回先後相繼滅亡,北國較早,亡於公元前七三一年;南國較晚,亡國后臣民被充軍到巴比倫,其時為公元前五八七年。 「編年紀」是以色列民在充軍回國以後,對其過去的歷史所做的一個反省。本書上編的一至九章記述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和以色列民十二支派的淵源,其中特別詳細記錄達味的家諧,十至廿九章是達味豐功偉業的敘述。本書下編的一到九章耿頌撒洛滿的建設,特別是他建造聖殿的功績,十到卅六章是南國自分裂后,直至充軍時期的歷史。

「厄斯德拉」書是回國后一百年的復興史,主要在敘述回國后選民的社會情況及宗教背景,並敘述厄斯德拉與乃赫米雅兩位領袖所倡導的革新,本書記錄兩人的事迹並未按歷史的先後次序。

至於「艾斯德爾」及「友弟德傳」都是模範小說,是敘述天主如何藉兩位女子來拯救猶太人的故事。艾斯德爾是一位皇后,而友弟德則是一位民族的女英雄,她們都曾被教父們視為是聖母的預象。

「多俾亞傳」的內容,是述說一個充軍亞述的猶太家族的傳奇故事,老多俾亞聖德不凡,為愛人而變為瞎子。故事中的另一位人物是撒辣,她與老多俾亞都遭到嚴厲的打擊,結果二人因信賴天主而獲得了善果的賞報。

「瑪加伯書」的主角是猶大,瑪加伯是他的別號,公元前第二世紀這別號成了為宗教自由而作戰的猶太人的征號。全書敘述猶太人如何抵抗敘利亞君王以希臘文化來改變他們的宗教和法律的事。為保護民族的信仰,猶大瑪加伯弟兄三人先後集合忠於信仰的人士,發動聖戰,血戰了三十多年,才恢復了祖國的政治和信仰的自由。

(三)先知書:

自從天主在西乃山與以色列民立約以後,以色列人就成為了天主的選民,天主親自給他們訂立了法律,劃定了人民應盡的義務和所有的權利,從此,天主不斷地派遣祂的代言人?先知來提醒、督導百姓,尤其在君國時代,先知的責任最為重大,因為富時常有暴君施行惠政,使百姓背離天主。自撒慕爾開始已有先知在以色列民族中活動,著名的有厄里亞,厄里叟……等,但他們都沒有把自己的事迹記錄下來,所以在公元前第八世紀以前的先知,我們稱為「非著述先知」。

到了公元前第八世紀及第八世紀以後,先知開始把自己的神諭和蒙召經過由自己或弟子記錄成書,所以我們稱這些先知為「著述先知」,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指的四大先知和十二小先知。先知的大小之別,不在他們的職務或蒙召的遲早上,而是因為他們的記錄較長和較重要之故。

在著述先知當中,亞毛斯是最早開始寫作的一位,他是一位牧羊人,文筆樸實無華,言詞理直氣壯。不論在放逐以前,放逐時期以及放逐以後在以色列民當中部有先知的出現(詳見第七講先知書形成的經過),但在這三個時期中,先知的著作各有其特色:放逐以前,先知的任務主要在宣布天主的救恩和審判;放逐時期則在安慰和鼓勵百姓;放逐以後回國多著重在聖殿重建的事務上和在新建立的團體上。

(四)訓誨文學:

學者對訓誨文學的看法各有不同,有人把約伯傳、聖詠、箴言、訓道篇、雅歌、智慧篇、德訓篇等七卷書稱為詩集,也有人只稱約伯傳及聖詠兩卷為詩集。其實,真正的訓誨文學是:箴、約、訓、德、智五卷。稱這些書為訓誨文學乃是因為書中含東方智慧文學色彩甚濃,而且各書的內容均在教人尋求智慧、了解智慧、行善避惡等。

在訓誨文學中,「約伯傳」是一部相當優秀的作品,它以反覆辯論的方式來討論一個人生最困擾的問題:為何善人受苦而惡人卻消遙法外?問題雖末徹底解決,但卻較人知道應當信賴天主的照顧。

談到「聖詠」,它是我們在禮儀中最常用的一部書,耶穌在世時也常用聖詠來向天父祈禱。

Ⅱ、新 約

(一)四福音:

「福音」本有「好消息」和「喜訊」的含義,新約的作者用它來指基督完成救贖工程的大喜訊。這個喜訊原先由口頭傳授,稍後才記錄成書,當時,寫耶穌的行實和事迹的人很多,但教會承認的只有四部;初期教曾為抵抗「偽福音」甚至把這四卷書稱之為「聖四」。福音雖有四卷,但所傳報的喜訊卻只有一個,四福音是四聖史(福音的作者)在不同的角度下所報導的耶穌的言行錄。前三部福音因為在材料和用字上有很多相同,可以互相對照,故此稱為「對觀福音」。

若望福音成書較晚,當若望福音開始編著時,對觀福音已流傳於世,所以在第四福音內有些事迹沒有記錄,因為沒有重述之必要,若望福音一方面保存了傳統的材料,另一方面也有它獨具的風格。

四部福音,除瑪竇和路加以外,其餘兩部都沒有記載耶穌的童年史,若望和馬爾谷都以耶穌的傳教生活為傳述的出發點。耶穌的苦難、死亡、和復活是祂生命的高潮,在四部福音中佔有很重的份量。福音不是一部「耶穌傳」,因此不可能是耶穌生活的全部報導,但為認識耶穌基督而言,舍福音以外別無其他更可靠更充實的文獻了。

(二)宗徒大事錄:

本書與第三福音同出於聖史路加之手,路加是一位醫生,頗有文學修養,文詞表達流暢。本書可稱為路加福音的續篇,內容記述耶穌升天後諸徒的傳教活動;敘述宗徒們如何從耶路撒冷出發而進入外邦地域開教。由一到十二章可以說是怕多祿的大事錄,而由十三章到廿八章則是保祿言行的記載。書中敘述宗徒在聖神的誘導下,到處為基督作證,抱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克服許多困難,努力達成訓育萬民的使命。本書的特點在顯揚聖神的能力,說出初期教會是一個充滿聖神的團體,滿被聖神的恩惠。

(三)書信:

1. 保祿書信:保祿原名掃祿,父母是猶太人,出生即為羅馬公民,因為他的出生地是羅馬帝國的自由城虩葛薄C他曾迫害教會,在大馬士革途中被基督所歸化,後來成了著名的外邦宗徒。

保祿自幼曾受良好教育,熟悉猶太法律,神學造諧亦極深厚,在他傳教期間曾在外邦地域建立了不少地方教會,當他無法親自領導各教會時,他使以書信的方式來解決他們的疑難和糾紛,可惜,他的書信沒有全部被保存下來,現所存者只有十四封。

保祿最初為的兩封書信是得撒洛尼前後書。與格林多前後書、迦拉達書和羅馬書合稱為「六大書信」。斐理伯書、厄弗所書、哥羅森書、費肋孟書等是保祿被監禁時所寫的,故又稱為「監獄書信」。至於弟茂德前後書以及弟鐸書,因為是保祿對兩位忠實弟子善盡牧職的訓誨,所以稱之為「牧函」。最後一封是希伯來書,內容闔述耶穌基督是大司祭,祂高於舊約及一切其他的司祭,本書信在新約話書中,頗占重要之地位。

2. 公函:除保祿書信以外,尚有七封公函。這些書信並非加保祿書信一樣,寫給一個人或一個地方團體,而是寫給整個教會的。在七封書信中,有三封是若望的,兩封歸給伯多祿,一封是雅各伯書,另一封是猶達書。

「雅各伯書」是寫給散居於海外的十二支派的,目的為糾正僑居的猶太基督徒對道德的錯誤觀念,並勸勉他們該在各種困苦中表現出堅忍的精神。

「猶達書」的對象與雅各伯書同,目的在揭發那些危害基督信仰的假教師,保衛信德,指斥異端。

「伯多祿前書」的內容主要在勸勉信友應保持信德、效法基督,信中多為倫理教訓,較少談及教義問題。「伯多祿后書」目的則在鼓勵當時的信友面對惡劣的環境和政治上的迫害,特別駁斥假教師的謬論。

「若望三書」成書比其他兩封若望書信較早,若望二書和三書都很短,前者目的在駁斥那些公開否認天主降生成人這個事實的人;後者的目的則在勸勉一位名叫加約的信友,因為在他所處的教會中,教長妄用神權,毀謗宗徒,所以,若望寫信給加約,一方面嘉獎他的行為,另一方面責斥當地的教長。與若望福音的風格最相近的是「若望一書」,它不斷發揮「愛」、「正義」、「生命」、「光明」、「真理」等主題,本書信.一方面攻斥異端,一方面勸免教友善渡基督徒生活。

(四)默示錄:

它是一部先知性的作品,作者藉神見把啟示用書寫的方式傳授給人。本書的對象明顯是小亞細亞有的「七個教會」、而這七個教會也就是全教會的象徵;書中所說的人物、地方、事物等莫不含有象徵的意義。本書的目的在以基督的光榮和勝利來堅固那些信德動搖的教友,並鼓勵為義而受迫害的人群。

、天主教和基督教聖經的異同

基督教十分重視聖經,甚至奉它為教會內唯一的權威,他們對聖經的稔熟,值得我們欽羨和效法。但據我們所知,他們的聖經缺少了舊約的多、友、智、德、巴、加上、加下等七卷,即否認「次經」為正典聖經。基督教介乎希伯來人與天主教之間:希伯來人否認全部新約為聖經,對舊約也只承認稱為「主經」的卅九卷;天主教則承認全部主經和次經為正典聖經;基督教不否認新約的廿七卷書,但對舊約只承認希伯來人所承認的卅九卷。

基督教否認七卷書的原因,始自馬丁路德。最初他只是否認「煉獄」的道理,但因天主教用瑪加伯書來講解這端道理,所以地想推翻瑪加伯書的正典性,但他即又無法否認瑪加伯書是正典聖經,因此,最後只好否認教會有權規定何者為聖經。在一五三四年,他將聖經譯成德文時,把次經分開,並視之為「偽經」,直到現在,基督教的大部份學者仍堅持「次經」不是聖經。其次、馬丁路德亦會否認新約的希、伯前、伯后、若一、若二、若三等六卷書為聖經;然而,經過研究后,今天的基督教徒都承認了以上諸新約經書為正典聖經了。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