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何這麼長壽 孔子的長壽秘笈

孔子終獲高壽的養生秘密

孔子被後人尊稱為「孔聖人」,他所始創的儒家思想對我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所處的春秋末期距離今天2400多年,當時社會動蕩,醫學極不發達,生產力也相對落後,而孔子本人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也一生顛沛流離,飽受苦難。儘管如此,他還是在那個亂世享有了73歲的高齡,遠遠超過當時30歲左右的平均壽命,足見他是一位極懂得養生之道的人。

事實上,孔子的養生思想一直深為後世養生家所推崇。明代著名的養生家萬全非常認同孔子的養生之道,他認為「孔子養生之備,衛生之嚴,其飲食之節,萬世之法程也,何必求之方外哉!」而清代的著名學者李漁也在《閑情偶寄》中評價:「從來善養生者,莫過於孔子。」那麼「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孔子究竟是怎樣獲得高壽的呢?

【先天基因優良】

據史料記載,孔子的身材非常高大,《史記·孔子世家》里說,「孔子身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九尺六寸換算成現在的高度,約為1.9米。不用說放在春秋時期,就算在今天,也是一個回頭率極高的「巨人」。而《淮南子·主術篇》記載孔子「足躡郊兔,力抬城關」,意思是說孔子的力氣很大,跑步的速度也非常快,甚至可以徒步追上野兔。看了這些史料的描述,是不是已經有一個體格健壯,勇猛力大的人站在您的眼前了呢?

孔子之所以擁有一副健壯的體魄,在一定程度上源自於他優良的先天稟賦。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著名的武士,曾用臂力托住過城門,被贊「有力如虎」,足見其身體素質極其過硬。另外,孔子的母親顏征生育他時還不滿二十歲,正值壯年,這也為孔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基因。

    【飲食有講究】

    孔子非常注重飲食對健康的作用,他在飲食上的頗多講究在今天看來,也是仍然適用的。

    1.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不厭精」並非是指追求飲食的精美。孔子所處時代烹調技術比較粗糙,吃的穀物往往伴有未脫盡的殼。所謂「精」,只是挑選優質好米,以免病從口入。而「膾不厭細」則是指肉食,膾也就是切得很細的肉食。肉切得細不僅便於烹調,而且容易消化和吸收,反之,則容易傷害腸胃。

    2.八不食:孔子十分注意飲食衛生,儘管他並不挑食,卻有八樣東西堅決不吃——不合時令的不吃;胡亂砍割的不吃;霉糧餿飯、爛魚敗肉不吃;顏色不好看的食物不吃;發臭的不吃;在鬧市上買的酒或熟肉不吃。這「八不食」中涉及了不少食品安全的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3.食不語:孔子在吃飯的時候從不與人說話,一方面是出於禮儀上的考慮,更多的則是關乎健康。吃飯時說話不但有可能對食物咀嚼不夠,加重胃腸負擔,還有可能在談話之間不知不覺吃多。

    4.不多食:美味佳肴的誘惑難以抵擋,但孔子可以剋制住口腹之慾,只吃七分飽,減輕胃腸負擔。

    5.長幼異食:也就是年齡不同的人在飲食上應當有所區別的意思。孔子主張人應該依據年齡大小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和習慣,這一觀點在今天也不過時。

    【起居多注意】

    除了飲食,孔子在日常起居方面也有很多獨到的養生理論。

    在炎熱的夏天,他穿的是葛布單衣,既透汗又涼快。睡覺時則一定要換上睡衣,可以保證睡眠質量。他還要求自己「寢不屍」、「寢不語」,也就是不要像挺屍狀地仰卧睡覺(後來唐代藥王孫思邈根據孔子的這一觀點提出人最佳的睡眠姿勢是屈膝側卧),睡覺之前也不要喋喋不休地說話,以防睡前過於興奮,難以入眠。

    孔子還格外強調生活一定要有規律,他在回答魯哀公關於如何才能獲得長壽的提問時這樣回答:「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共殺之。」意思是說,凡是生活沒有規律,在飲食方面不加以節制,不注意勞逸結合的人,最終都會積累疾病而一命歸天。

    【提倡體育鍛煉】

    孔子非常贊同體育鍛煉對於健康的益處。他十分善於走路鍛煉。《論語·鄉黨》中記載他「趨進,翼如也」,描述孔子大步飛快地向前走,就好像鳥兒展開了翅膀一樣。

    孔子還特別喜歡射箭、登山等運動。他非常精於射箭之道,每次他練習射箭時都有很多圍觀的人,說明他的射箭技藝相當精湛。射箭鍛煉不僅可以增強上肢力量,而且從腿的站法、身體姿勢、眼力到神經系統等,都能得到充分的活動,是一項強身健體的健身運動。孔子也經常和弟子們一起郊遊、登山,至今泰山和魯南的景山都留有他的足跡。今天在泰山天門的石碑上還留有「孔子登臨處」的古迹。

    孔子強烈反對懶惰,他認為寧可下一盤棋,也比無所事事好。他也因此很不喜歡懶散的學生,曾經斥責白天睡覺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在孔子看來,懶散會使人四體不勤,思想懶惰,萎靡不振,難盡天年。

    【興趣愛好廣泛】

    孔子強調「游於藝」,並非單純為了養生,但是客觀來看,這些愛好的確有很強的養生功效。既陶冶情操,又鍛煉身體,使得身心都得到極好的調養。

    孔子的興趣愛好極為廣泛,而且大多都很精通,非常多才多藝。據說他的駕車技術相當高超,《論語·述而》中說孔子自認可以憑藉駕車來致富,可見他對於自己的駕車技術是何等自信。

    孔子對於音樂也非常擅長,他曾向當時著名的樂師襄子、師冕、萇虹、師摯等學習過音樂,具有很高的音樂造詣。他在齊國聽《韶樂》,結果「三月不知肉味」。他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聽到別人唱得好,最後就會附和人家。孔子不僅善於欣賞音樂的形式美,還能從音樂中揣摩其表達的內容,並提出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理想準則,對後世的影響極大。

    【不贊成亂服藥物】

    孔子對於使用藥物是十分謹慎的。《論語》里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季康送了一些葯給孔子服用,孔子雖然十分感謝對方的好意,可是因為對季康所送的藥物不夠熟悉和了解,所以沒有隨便服用。這一點在今天來看,也是具有現實意義的。俗話說:「是葯三分毒」,如果藥物和身體的癥狀不對應,不對症,非但起不到治病或補益的效果,還可能會適得其反。

    【看淡生死】

    對於人的生死,孔子的態度極為豁達。他從戰略上是藐視死亡的,但在戰術上(包括身心的保養、生命的呵護等)卻極為謹慎小心。

    弟子顏回不幸早逝,孔子哭得無比哀傷,不斷重複說:「噫!天喪予!天喪予!」表明他對於生命的消逝也很在意。不過他的一生曾經多次身陷危地,但每一次,他卻都能坦然面對。孔子曾被圍困於陳、蔡之間,弟子們大都飢餓難耐,無精打采,甚至生病,倒地不起,可在這種危難的情況下,孔子依舊照常講課、誦詩、彈琴、唱歌。這種視死如歸的心態對於養生是十分關鍵的。

    【養生三戒】

    孔子主張清心寡欲的精神狀態,他的「養生三戒」是留給後世的寶貴養生銘。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也就是說,人在少年時,腎氣日盛,雖然具備了生育能力,但生理結構尚處於發育期,血氣未寧定,過早沉湎色慾之中,會影響身體的正常發育與健康;而壯年時期,血氣方剛,身體發育完全,精力充沛,易怒好鬥,因此應當「戒斗」;到了老年,血氣衰落,養生應該注意順應天道,安其天命,切忌貪心不足,慾望過多,因此應該「戒貪」、「戒得」。孔子雖不是醫學家,卻基於人不同階段的生理狀況提出了有名的「養生三戒」,開創了後世養生領域「階段養生」的先河。

    【仁者壽、大德必壽】

    相較於生活養生之道,孔子的精神養生之道更值得今人借鑒。他提出的「仁者壽」、「大德必壽」的理論幾千年來影響了歷朝歷代的中國人。

    孔子認為有德之人必然注重德行的修養,自我人格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這樣的人一定是神清氣爽,邪氣難侵,有益於健康長壽。而小人則因心術不正、損人利己、耗心傷神,必然損害身心健康,與長壽無緣。所以孔子發出了「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的感嘆。他認為聰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歡幽靜,也喜歡山水;既樂於運動,又能樂觀處世,這樣的人一定可以長壽。

    孔子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符號式的人物。無論是他的儒家思想,還是他的養生理念,都已超越國界,讓無數人成為他的忠實信徒。雖然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可孔子獨到的養生秘訣仍然恩澤於今人,幫助我們獲得健康的身體,並進入純凈的精神世界。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