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莫學孫仲謀

生子莫學孫仲謀

■徐樹芝

孫權,字仲謀,父孫策。他「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三國志·吳主傳第二》能「屈身忍辱,仁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因此成就了三國鼎峙大業,頗為一時之雄,並為後世所推崇。故有「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英雄無覓孫仲謀」(辛棄疾)之說,遺憾的是,正是他本人毀了自家長城。考察他的人生軌跡,教訓是深刻的。

政治保守,不思進取。孫權秉承其父兄基業,佔據江東,已歷三世,稱得上天時、地利、人和。然而,由於缺乏其父兄開疆拓土的勇猛進取精神,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中,雖不乏赤壁和夷陵之戰的驚人篇章,但大多是被動的防禦,「保」字當頭。這方面,曹操、劉備等恰與他形成鮮明的對照。三國的歸宿,蜀在進攻中滅亡,吳在防禦中被消滅,二者殊途同歸。但蜀國君臣的進取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長廊里的奇花異葩,永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Advertisements

政綱紊亂,法度鬆弛。孫權在外交方面有所建樹,內政方面似頗為糊塗。在他前期,用人上固然有「納魯肅於凡品,拔呂蒙於行陣」的智慧之舉,在決策上也確有納諫如流之風,但舉目他的治國方略,紊亂、鬆弛是其明顯的特點,反覆無常更是司空見慣。如對將吏的管理,先是極嚴,晝夜派人盯梢行蹤。大臣稍有不慎,輕則入獄,重則殺頭,致使將吏舉止失措,叛吳之心常存。后又極寬,「諸將有重罪三,然後議」,為將吏犯罪開脫,網開一面。此舉其後又幾次反覆。因此,社會上犯罪現象比較嚴重,百姓榮辱不分。

嗜殺成性,寡恩少義。孫權治政,對大臣酷刑嚴罰,少施仁德;對百姓重徭厚賦,不恤民情,體現了封建帝王的自私、貪婪、兇狠、殘忍的階級本性。晚年他更是變本加厲,一反早年納諫遺風,一意孤行,輕信讒言,動輒殺戮,造成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孫氏政權風雨飄搖,為後繼者埋下了覆亡的種子。

Advertisements

客觀地講,孫仲謀並不比父兄高明多少,更比曹、劉更遜一籌,但他畢竟是一代帝王。他之所以坐鎮江東八十一州,並傳之三世,主要是在關鍵時刻聽取諸位大臣意見的結果,這也是他一生中值得稱頌的長處。因此,毋寧說孫權在政治上是一個天生的絕代佳人,只是由於納諫作為美容師修飾了他面龐上的雀斑與黑痣,才使他最終顯得像一個政治上國色天香的美人。飾非拒諫是為了維護個人的威信,卻不免因此而有損威信;暴露缺點,克服錯誤,表面上好像有損尊嚴,卻反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威信。這就是事物發展的辯證法。孫權的歷史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