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安瓜片原產地一個茶農的角度說說六安瓜片茶

每一個離家的人,都會有一份化不開的濃濃鄉情,即使外界充滿了繁華、即使外面到處是精彩,魂牽夢繞的始終是那遠方的家鄉;即使早已在異鄉根深蒂固、即使早已習慣了異鄉風情,最難以忘記的還是那家鄉的平凡簡單;即使在外風光無限、瀟瀟洒灑,心底還是渴望那家鄉的寧靜與安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多半喝茶人總是以喝到家鄉的味道為榮。家鄉很多在外拼搏的人都會帶上家鄉的茶葉六安瓜片,鄉情,鄉愁,是茶葉獨有的味道。

家鄉六安市金寨縣麻埠鎮響洪甸村是六安瓜片最核心產地。麻埠鎮位於金寨縣東北部,地處金寨、霍山、裕安三縣區交界處,響洪甸水庫中下游。麻埠是一古老集鎮。北魏時(386~534)為霍州邊城郡,故稱邊城。北宋時期(960~1127)為全國12茶市之一。麻埠鎮以出產茶麻著名,故古稱麻步或麻步川。周圍山場面廣,唐宋至明清,廣植茶樹,產量漸增,銷往京、津、魯、冀、晉和內蒙等地。明、清兩代,設茶卡,有巡檢司保護。清末民初,安徽茶厘分南北兩局,南局在皖南屯溪,北局即設於麻埠鎮,而其他各產茶地區只設局以下的分卡機構。1957年,因建響洪甸水庫,流波、麻埠兩鎮處於淹沒區,兩鎮居民大部分移在此地,由當時移民委員會、縣政府和區政府就地規劃成立鮮花嶺人民公社,1982年改為鮮花嶺鄉,1985年經批准成立鮮花嶺鎮,1992年撤區並鄉,原齊山鄉、鮮花嶺鎮、響洪甸鄉三鄉鎮合為響洪甸鎮,1998年原響洪甸鄉及全山村的四個居民組劃為響齊辦事處。2008年11月,撤響洪甸鎮、響齊辦事處,並重新命名為麻埠鎮。麻埠鎮響洪甸村位於金寨、六安、霍山三縣交界處,是中國十大名茶「六安瓜片」原產地。該村於2010年6月由響洪、齊雲、九曲嶺三個村合併成立,總面積為39.16平方公里,現有29個村民組,總人口4221人。村內主要收入來源有茶葉、毛竹、油桐和外出務工。響洪甸村旅遊資源豐富,「大別山(六安)地質公園紅石谷園區」座落在該村(蝙蝠洞就位於風景區內的齊山上),兩大省屬企業響洪甸水電站、響洪甸蓄能電站也在該村境內。

Advertisements

小時候的記憶里是清晨一家人到茶園裡採茶,爸爸媽媽姐姐都在辛勤採茶。到下午3-4點就回來圍坐一起「扳片」(將長了四五片葉的枝條掐斷採摘下來,回家以後按照葉片老嫩單獨分開摘下來,葉片,芽尖和梗都留著,梗一般留著自己家裡喝了,我們當地叫「針把子」),調皮的我還讓太太(媽媽的爺爺)給我唱歌,不然我就吵鬧。那時候製作的片茶叫「精製片」。一方面由於製作費工費時,成本比較高,另外全國銷售區域也並不廣,所以當時的產量相對較少。到了90年帶中期,很多茶農和廠家為了節省成本,以次充好,工藝上也是能省則省,導致瓜片質量大幅下降,市場反饋越來越差。到90年代後期,六安市政府才開始逐步復興六安瓜片,傳統的工藝逐步得到回復。現在「板片」工藝已經基本不用,一方面的原因在於要增加額外的人力,另一方面,直接將分揀環節提前到採摘環節,可以盡量保證每片葉子的嫩度最佳。

Advertisements

小時候一家人就住在葉沖的土房子里(下圖就是我家老房子),我們當地一般叫沖就是指連續的山之間的山窪或者山谷(就是兩邊是山,中間的山窪),一般沖的入口處有小部分平地。葉沖就是我從小玩耍的地方,在這裡的小河裡捉魚,在山上採摘野果,和小夥伴到山上采餵豬的野菜,和小夥伴上山砍柴……。那時候雖然條件艱苦,但是茶在家裡卻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好的茶葉主要是賣了,家裡喝的主要是剩下的老一點葉片、芽頭和「針把子」。葉沖裡面的山地分給了三個生產隊(現在叫居民小組)。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們那出去打工的人還非常少,所以當時很多收入來自山上毛竹、柴、油茶籽、桐梓等,大家都喜歡上山前到我家坐坐,雖然在農村,但是中國的「客來敬茶」禮節還是有的,大家在我家喝茶都說:「你家葉沖的茶味道就是好,比我們下面的好喝」。其實我當時只是把這些話聽聽,我也並不了解為什麼。後來了解了一點茶葉知識后,覺得這可能是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山裡茶葉香氣可能稍好,另外可能是山裡水更合適沖泡。

在外工作幾年後回到合肥安家,但是父母依然在老家,依然種茶、制茶。回合肥后離家不遠可以經常回去看看父母。每次回家都喜歡到老房子、到山上走走,每一次走都有不一樣的感覺。每次回家看到父母頭上新增的白髮、看到父母臉上新增的皺紋、看到父母手上新增的老繭,心裡有說不出的愧疚。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新蓋的房子,不是過年過節買的東西和給的錢,而是子女的陪伴,真的需要常回家看看。初為人父,我也更加能體會父母的不易。父母多年來一直按照傳統的方法制茶,每次我說把茶葉發往哪裡的時候,他們最希望的是得到茶客的認可,這是對他們勞動成果的認可。從2014年開始,我陸續在網上發了一些對於家鄉、家鄉茶葉的文章和信息,也因此認識了一些茶友。去年很感謝一位武漢的茶友到我家,還給了我很多不同的茶葉品嘗,我的父母制茶几十年,但外地的名茶從來沒有品嘗過。而我也只是對家鄉的六安瓜片了解點皮毛,對於其他茶葉我也了解甚少。我也希望有機會可以帶我的父母到別的產茶區看看,看看別的名茶是怎麼制出來的。如果有朋友家裡產茶葉的也歡迎和我聯繫,可以互換茶葉交流。你的,我的,我們與形形色色的家鄉茶相識,每一道家鄉茶,都有他們的故事、相貌、歡喜、憂傷,生活就是一杯家鄉茶,甘苦並重,恰當調製便讓悠悠鄉情層香迭溢,滋味綿長。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多半喝茶人總是以喝到家鄉的味道為榮。大部分的人,對家鄉的味道是戀戀不忘的。沈從文先生居住在北京四十餘載,仍不能忘懷家鄉茶,他在文章里寫道:「……山城那個古丈縣茶葉清醇中,別有一種芳馥之氣……」

浙江大學茶學院王岳飛教授總結:中國茶葉在全球暢銷,最大的賣點有兩個,一是長壽,一是和諧。但其實我們國家人均茶葉消費量才兩斤多,大多數茶友其實都喝相對固定的茶?在剔除了茶文化的追風消費和保健訴求外,在這眾多的緣由背後,不能不說鄉情佔據了極大的份量。這種鄉情的味道就像《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中的美食,吃進嘴裡,慰籍在心。2014年一位北京的茶友從我這買了六安瓜片,他喝了以後評價說這就是他要找的家鄉的味道,他說一二十年以前六安瓜片很受歡迎,後來因為質量越來越差逐步退出市場,很難買到喝著對味的茶。(這裡並不是說明我家茶就有多好,茶為飲品,適口為珍,找到一款適合自己的茶,你懂得它,它懂得你,所以倍加珍惜。)

2017年新茶大概4月中旬開始採摘了。今年我也買了一套簡單的茶具,我也學習下怎麼用茶具來沖泡六安瓜片。我想親自把家裡最早產出來的茶給父母敬上一杯,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更重要的是一些無言的教誨。父母雖然不識字,但是用行動教會四個孩子為人處世之道。當你疲憊時,想找到一個溫暖,一個歇息的地方,便是家;當你登上異地的旅程,心中思念的那方故土人情,便是鄉。鄉情,是深深打在腦海的烙印,是揮之不去、一遍遍重複的、難以割捨的思念,無論光陰幾時,從來都不曾改變。

茶飄散出淡淡的茶香,悠遠清新,正如那記憶中家簡單而溫馨的味道。遠在他鄉,捧一盞鄉情,靜靜回味、靜靜享受,家在遠方,但一縷鄉情盡在茶中!你是否也很久沒有喝到家鄉的茶了?

從小習慣茶葉味道的我,遇到很多茶友提出的一些問題,我也想從一個茶農的角度來回答一些比較典型的問題,當然我個人並不是從事茶葉銷售工作,對茶葉知識是個門外漢,我只能作為一個當地人來說說我的個人觀點,不妥的地方請各位朋友可以指正。

首先很多茶友最關心的是自己喝的是不是核心產地的,是不是蝙蝠洞附近的。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任何茶葉的核心中的核心就那麼大,而且一年就產那麼多,比如綠茶裡面的龍井、太平猴魁,真宗核心的那地方能有多少產量呢?所以購買茶葉自己多比較。蝙蝠洞因為六安瓜片而出名,首先這裡的茶肯定好,但是這裡的茶就是六安瓜片裡面最好的也未必,你就是上山從當地茶農問問也可能得到不同答案。(首先聲明我不是要攻擊任何茶不好,我所有講的都是客觀情況,我已經講蝙蝠洞茶好)。比如說那周邊的茶山的茶就一定比這裡的差?這個都未必,而且茶不光是鮮葉,和製作、儲存都有很大關係。遇到合適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它懂你,你懂它就可以。喝茶就像找朋友,喝到一個自己喜歡的,似乎多年前你們就已經相識,不需要太多的對白,也許就已經是三生三世。4月2日上蝙蝠洞來幾張照片,後面有人到我家好歹認識我。由於現在胖了,爬蝙蝠洞有點吃力了,初中高中上去輕鬆的很。4月2號上去這裡的茶還有段時間,沒那麼早。

除了產地,就是關於茶葉出來的時間。每年清明前我們當地茶葉很多都剛發芽,各種網站或者茶城都有宣傳有清明前的六安瓜片了,很多當地人看到這些信息都覺得奇怪。說到這裡,就必須提一下早茶品種。在江浙茶區將一芽三葉展需有效積溫低於60°的品種稱為特早生種。許多綠茶產區都有特早生品種,比如烏牛早、早白尖等。江浙皖豫產區的綠茶都有烏牛早茶的身影,當然在這裡我想說下並不一定早茶就不好,喝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口味,春茶很多人追求早。我這裡說的是客觀情況,並不是要說早茶就不好。本地群生種的茶葉不是單一品種,發芽也有早晚,但是最早的和烏牛早比也差遠了,也很難做出來明前茶,所以明前的基本多數是早茶品種的茶葉,或者早茶品種絕大部分極少本地茶。而當地品種的基本都是穀雨前可以出來最早的,尤其是山上本來氣溫相對較低,更不會有特別早的明前茶。而且這個出來早晚很大程度上看當地氣候情況。

我這裡發幾張本地茶以及山上野茶發芽情況和烏牛早茶情況對比下。同樣是4月2號拍的,頭兩張是當地品種,看看也有發芽的,也有基本看不到芽的。最後一個是早茶品種,可以看看差距還是很大的。至於這些品種的具體的差別,我不是研究茶的,只有茶葉專家和大神可以指點大家,歡迎有懂的分享,我所能說的只是我看到的表面對比。另外我前面說的很清楚,茶看自己喜歡,不存在哪個一定差,關鍵看自己選擇。

還有朋友關心的問題是茶葉的手工製作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不是說有機器製作的就一定不好的,手工的就一定好的,就是全部機器的每年也銷售量很大消費者也接受,比手工賣的多的多,能說這些喝茶的朋友喝的茶就一定不好么?這裡面就沒有很懂、很了解茶的么?我生長在當地,就我知道的情況是,茶剛出來的時候採摘量不大,一般茶農家裡頭兩批茶基本還是全部手工。到後面採摘量大,手工殺青以後基本都要上做條形的機器下,這樣出來的茶相對外觀好看點,因為後面的葉片相對比較大,只有這一道工序上過機器,其他工序還是全部手工的。我自己家裡就是這個情況。這裡還有一個簡單的問題,前麵茶葉相對價格高,可以用全手工來做,茶葉量也不大,到後面採摘量很大,價格便宜,還是全手工大家就可以自己掂量,又要便宜又要好的就自己掂量看。另外大家可以簡單想下,一個茶農家裡一年一共產多少茶?也沒有那麼多錢去買大型的機器的,也不願意花錢去買。當然也有人家裡有滾筒殺青機、揉捻機等,如果有這些機器可以說是家裡茶葉不愁賣的或者是有經營茶葉的,不然一般茶農家裡買那麼多機器也不划算,多久能把錢賺回來?

還有關於茶葉價格,很多茶友說為什麼茶農賣的也不便宜。道理很簡單,比如我要賣茶葉,在家裡也可以賣鮮葉、半成品,我現在要做成品,增加工序、增加人工、木炭、發貨等各種費用,為什麼我一定比市場便宜很多賣?在保證當地正宗茶葉的情況下比零售市場價格便宜是肯定的,但是你想說便宜多少不可能的,再說越是茶農做的量少反而成本高。我隨便舉個簡單例子,六安瓜片最後一道工序是拉老火,比如我做40斤干茶,兩籃就可以做好,那我把炭火燒起來很快就熄滅,損耗很大,但是茶莊可以很多茶拉火,可以充分利用這個炭火。我們拉老火也是請師傅,中午還要管吃飯的,你拉2籃也要請吃飯的。別人茶莊拉10籃也是吃飯,這個成本能一樣么?當然茶農自己家裡做的茶肯定比較純,不像茶莊收茶混合到一起,這個看自己選擇,我只是講客觀情況。我自己買東西也想便宜又好,找到自己合適的就是最好的。

關於茶農有沒有時間上網聊天的問題,茶農並不是就要天天採茶,家裡產茶葉自己製作的就是茶農家裡。現在茶農家有孩子可以上網、微信、微博、開網店很正常。當然也有自己家裡有茶葉然後自己也經營茶葉的。至於買誰家的茶是自己選擇的問題。我個人覺得不管買哪家的茶,可以少買對比。然後每次買過不放心的可以留點樣品,到時再需要自己再買可以和樣品對比下看,不是一個批次大小口感可能會有點差異的。還是那句話買家雙方都有選擇的權力。

還有關於我們那邊茶葉發展我覺得還有點問題需要關注。

1、不能過度開採茶園,不管是齊山還是周邊地方,現在有不少把山開出來種植茶樹了,相對來說並不利於水土保護,而且茶葉生長不是要光山,需要樹遮陰,但是可能很多茶農喜歡在向陽的山栽上早茶,追逐經濟利益可以,但是要科學。

2、山上很多植物被挖,不管是杜鵑花還是蘭花,有的山基本都沒有了,雖然說茶葉的香氣是茶品種本身,但是在有各種花草環境下生長的茶葉更有靈氣。

3、需要多一些真正想把當地茶葉做好,想為當地茶農提高收入的人。作為茶商,是茶農和這好的環境提供了好的茶葉,飲水思源,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多多做好當地的茶,有能力時候可以為提高茶農收入做點貢獻。

4、作為當地人,在外地的朋友也可以多為家鄉宣傳宣傳,賣不賣茶葉並不重要,大家一起的努力一定能給家鄉帶來點什麼。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