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氣散 一類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藿香正氣散 一類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主證分析

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

外感風寒

惡寒發熱,頭痛

內傷濕滯

濕阻氣機:胸膈滿悶,脘腹疼痛

升降失常:噁心嘔吐,腸鳴泄瀉。

脈浮,舌苔白膩

藿香正氣散是一個很有名的常用方。這個方也出自宋代的,由政府制定的第一部成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這個方是個復方,首先它用了一些基礎方,實際上這張方里套的有我們前面說的平胃散,不過由於它治內為主,它把蒼朮改為白朮。裡面還套著二陳湯,二陳湯是我們在後面要講的祛痰劑裡邊,治療燥痰的一張基礎方,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所以藿香正氣散是一張復方,複合方劑。也就是說,運用前人和在同時代的一些成果,組合成的方。平胃散也是宋代,在《和劑局方》前面就有了。又比如說二陳湯,《和劑局方》裡邊就有,所以它是利用基礎方構成的一個復方。在現代,藿香正氣散應用很廣,也有現代新劑型的成藥,包括藿香正氣水,過去傳統也有作成丸藥。

Advertisements

藿香正氣散的主治證候,它是一種表裡同病,所以它就體現一種表裡同治。對外來講,它是外感風寒,外感的風寒之邪,風寒特點我們在解表劑,辛涼解表法裡面,講了很多了,對內呢,內傷濕滯,內傷濕滯的本質,有類似於平胃散這種濕滯脾胃,脾不運化的特點。我們分開看。外感風寒的表現,它還是一種外感風寒表實證,一般是表實證。所以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這是它的主要表現。

風寒表實證,由於性質是風寒,惡寒發熱,一般來講,初起是惡寒重,發熱輕的。頭痛可以頭身酸楚,沉重的頭痛,酸楚沉重的頭疼痛。為什麼這樣呢?由於它有內傷濕滯,跟一般風寒有一定差別。我們說過,內濕可以引動外濕,內外相互影響,內在濕重的感冒的時候,感受風寒的時候,可以外來之邪引動內濕,產生這種表濕癥狀,這是常見。所以它的一組表證,惡寒發熱無汗加頭身酸楚疼痛,或頭沉重疼痛。這個有點類似於我們前面的解表劑講過的九味羌活湯。九味羌活湯就有這個特點。只不過藿香正氣散全方表裡同治,側重是治內,治療內傷濕滯,所以它用藥,在內傷濕滯方面用的葯佔了大量的,比重較大。

Advertisements

內傷濕滯這個內,主要指的是脾胃,濕阻滯脾胃的氣機,造成升降失常,所以我們這個病機分析表上,濕阻氣機、升降失常,脾的升清,胃的降濁,這個升降失常。濕阻滯氣機以後,就胸膈滿悶,胸膈,應該說從胸膈到胃脘,都可以脹滿作悶。嚴重的氣機阻滯不通。不通則痛,還可以疼痛,脘腹疼痛。氣機升降失常,就可以造成,或者噁心嘔吐,或者腸鳴泄瀉。這都是水濕阻滯氣機升降失常的表現。

脈像,如果表證很明顯,表裡同病,惡寒發熱頭痛這些明顯,可以出現浮脈。舌苔反應內濕,苔白膩,這是藿香正氣散主治證候分析的一個大體情況。體現出一個表裡同病。外來是風寒之邪,內傷是濕滯、濕邪阻滯中焦,升降失常。這是病機。

功用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對外采辛溫解表,對內采化濕、燥濕,治濕要理氣,行氣,恢復中焦升降叫和中)。要說明藿香正氣散主治是以治里為主的。所以臨床使用的時候,表證明顯不明顯都可以使用。關鍵你在個別藥味上做一些調整。

方解

藿香

辛溫解表,芳香化濕

白朮

(平胃散)健脾除濕

茯苓

(二陳湯)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陳皮

(平胃散)(二陳湯)

半夏

(二陳湯)

大腹皮

行氣利水,治下

厚朴

(平胃散)行氣化濕

蘇葉

辛溫發散理氣

白芷

辛溫發散解表,止頭痛

桔梗

開宣肺氣,治上

佐使

生薑

大棗

甘草

(平胃散)(二陳湯)

內含基礎方:平胃散、二陳湯。

君葯是藿香,藿香本身就是表裡同治的。它偏於辛溫,有芳香特點。辛溫可解表,芳香能化濕,力量較強,所以表裡同治。在藿香作君葯的基礎上,這方我們理解它,可以用兩種方式。我們教材上這個臣葯,是把健脾理氣和胃的葯,放在臣葯的地位。其他地位次一點的放在佐葯的地位上。但我們這裡按照教材,表上,講另一種結構。大家可能更好理解一點。可以說藿香為君,帶領的兩支人馬,要解決表裡兩方面的問題。表是風寒,那就有白芷和蘇葉,增強藿香的解表作用。我們都知道,蘇葉有辛溫發散作用。對內也有理氣作用,白芷能辛溫解表,辛溫發散,同時還能止頭痛。所以蘇葉白芷在這裡增強藿香的解表作用。針對錶寒。

在這基礎上,另外一隊人馬,相當於要解除體內的濕邪,解除體內的濕邪達到化濕理氣和中作用。除了直接祛濕以外,這個組合裡頭要考慮到水濕治法當中,三焦氣機的通暢,桔梗可以開宣肺氣,治上,大腹皮可以行氣利水,治下,給水有出路。中焦而言,藿香正氣散里配有一個平胃散,和二陳湯。白朮、陳皮、厚朴和後面的甘草,這四味葯,相當於平胃散里把蒼朮換成白朮。它能健脾除濕。

方里的半夏、陳皮、茯苓,和甘草,起到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就是治療濕痰。所以除濕的一個基礎方,平胃散,祛痰的基礎方,二陳湯,這個方里都有了。這個作用,上面說的這兩個基礎方作用的部位,主要是中焦。再配合前面講的,桔梗的開宣,下面大腹皮的降氣利水治下,實際上上、中、下三焦結合,上、中、下三焦分消,治內濕力量很強。而且由於用了白朮、茯苓這一些葯,又起到一種標本兼顧。怎麼說呢?就內濕產生跟脾不運化有關,白朮擅長於健脾燥濕,茯苓擅長於健脾滲濕,和甘草相配,可以健脾益氣除濕。所以全方按這個配伍結構理解它,既體現出標本兼顧,表裡同治,又體現出三焦分消的特點。同時在除濕的基礎上,行氣力量也較大,整個藿香正氣散,治內濕方面的用藥比較多,表裡同治,治內是為主的。臨床運用時,表裡兩組葯,可以靈活運用。

運用

辨證要點

惡寒發熱,嘔吐,泄瀉,舌苔白膩。

惡寒發熱是表證,因為藿香正氣散的原方,原書主治它表裡同病,所以典型的兼有表證,外感風寒證。嘔吐泄瀉是這個方主治常用的方面,常用於脾胃不和,那是濕阻中焦造成。怎麼知道濕阻中焦,濕重呢?舌苔白膩,看到白膩,作為一個基本的依據。

隨證加減

表寒重,加香薷,氣滯脘腹脹痛,加木香,元胡。

藿香正氣散是個常用方,當然現在我們如果用成藥,就不好加減了。現在外面很多藿香正氣散的片劑,或者水劑,這用得極為普遍,而且使用量很大。這個臨床運用當中,藿香正氣這個成藥,換代都已經換到第三代了。過去開始酊劑,或者水劑,這療效都不錯的。當然你開湯劑,適應性,針對性更強一點。如果說,表寒重,有些重感冒,外感風寒比較重的,那這方里唯恐藿香一味,加上蘇葉、白芷,解表力量尚嫌不足。還可以加香薷,香薷也是表裡同治,對外發散風寒,對內可以化濕和中。增強藿香的解表力量。香薷是一個我們常用的祛暑解表的,被稱為「夏月之麻黃」。夏天感冒中不能用麻黃,一般改用香薷了。

氣滯,脘腹脹痛,是說的濕邪,阻滯氣機如果比較突出,氣滯之後不通則痛,脹、痛,加木香,元胡,善長於行氣止痛,行氣有助於化濕,同時直接有止痛作用。

藿香正氣散歷來的變化方劑很多,特別在後世溫病學派,在藿香正氣散基礎上,針對了濕熱,當然一部分方也結合寒濕了,形成一個五加減正氣散。一個系列,一個系列加減方。五加減正氣散,這個在溫病學的教學當中,是要重點討論的。所以在我們基礎課方劑學里,這個不作討論。是以藿香正氣散本身為主。

使用注意

濕熱霍亂之吐瀉,非本方所宜。

使用當中要注意,這個濕邪為病,我們前面講到,要分濕熱、寒濕。藿香正氣散主治的這個類證,外有風寒,里又濕邪阻滯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的吐瀉,這是常用的方。這個本質上還是屬於偏寒,全方偏溫,針對的偏於寒濕。如果世濕熱霍亂的泄瀉,也就是說,這種吐瀉由濕熱造成,那下面我們要講到清熱祛濕這一節時,很多方也可以治療嘔吐泄瀉,屬於濕熱的的吐瀉,這個方就不宜使用。

我們前面討論了燥濕和胃裡邊兩張方,也討論了不換金正氣散,再結合我們在前面祛暑劑曾經討論過香薷散,這四個方比較一下。在使用當中,有什麼區別?

平胃散

藿香正氣散

不換金正氣散

香薷散

共同特點

都能除濕和胃,恢復氣機升降,臨床上都能用於濕邪阻滯脾胃的吐瀉,脾胃運化障礙,升降失常

方劑性質

基礎方

常用方

功能特點

燥濕為主,兼有運脾

能解表(外有表寒)

解表,祛濕和中力量較強

能解表(外有表寒)

解表,祛濕和中力量較弱

用於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的輕症

夏月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濕滯阻滯氣機

擅長祛暑解表(季節性)

解表力量,化濕和中均較藿香正氣散弱

前面講過,歷來的方,我們至少應該把它們分為三類,不同的性質。不同的性質的方,在學習方法上,使用規律上有一定區別。

基礎方往往反映了一些基本的病機。基本證型。臨床較少單獨使用。都是要經過臨床針對具體的病機證型,加減化裁組合使用。它針對基本病機,基本證候的。

常用方,往往使用頻率很高。組成照顧方面也比較多。經過歷代的運用,都行之有效,療效鑿確。

代表方,代表了一類學術思想。學習這類方,要結合作者個人,或者他的學派善長的一種學術特點、學術思想來理解運用這個方。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